![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354972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35497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35497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8.2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达标训练)-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 试卷 2 次下载
- 8.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 试卷 2 次下载
- 8.4贵州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 试卷 2 次下载
- 9.0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精品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 课件 3 次下载
- 9.0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 试卷 2 次下载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精品当堂检测题
展开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一、选择题
黄土高原地貌千姿百态,地域文化丰富多样,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思考完成下面小题。
1.漫步在黄土高原上,可以看到( )
A.小桥流水,前街后河 B.千沟万壑,窑洞层叠
C.河网密布,四合院落 D.椰树林立,竹楼掩映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 )
①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 ②黄土高原土质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③降水集中,多暴雨 ④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破坏地表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治理黄土高原生态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禁止采矿 B.陡坡开垦田地 C.植树种草 D.大面积种植小麦
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小题。
4.图中位于地势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有(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5.图中b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 )
①土质疏松 ②缺少植被保护 ③夏季多暴雨 ④人类活动破坏地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关于图中各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地区为地上河,应加高加固堤坝
B.b地区利用黄土直立性特点,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C.c地区地势平坦,修建了多座水电站
D.d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7.长江沿江地带和黄土高原地区共有的环境问题是( )
①缺水断流②水污染③旱涝④水土流失⑤凌汛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区域农业生产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应退耕还林还草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退耕还林还草后产生的影响是( )
①粮食产量增加 ②土壤肥力增加
③河流含沙量减小 ④河床淤积更加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为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河段大量泥沙汇入黄河,其主要自然原因有( )
①黄土疏松 ②地形崎岖 ③修路开矿 ④夏季多暴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下列措施有利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是( )
①植树种草 ②打坝淤地 ③开垦荒地 ④发展水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地区突出的特征是( )
A.冰川广布 B.山环水绕 C.千沟万壑 D.三山夹两盆
13.该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不包括( )
A.地形破碎,气候较干旱 B.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C.环境容易被破坏,但恢复很难 D.常受台风袭击,多地震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山脉为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是( )
A.天山 B.秦岭 C.南岭 D.太行山
15.B区域最大的生态问题是( )
A.洪涝 B.地上河 C.断流 D.水土流失
16.箭头A示意的是( )
A.南水北调 B.西气东送 C.西电东送 D.北煤南运
二、解答题
17.阅读材料及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问情乡土忆乡愁,(关)内外发展显身手,19世纪,很多山东威海人到东北谋生,称为“闯关东”,两地至今联系密切。
材料二:“东北地区和黄土高原示意图”。
(1)东北地区和黄土高原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
(2)两地区中,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的是____。
(3)水稻喜高温、喜水,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广,是世界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地区。试分析其气候原因是____。
(4)东北地区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是____工业基地。
(5)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____,其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
(6)习总书记考察东北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你对“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解___。
18.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央视《地理·中国》报道,黄河支流上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桥层),下桥建于公元1667年,下桥建于公元1832年,上世纪70年代,当地居民在河中挖砂将下桥挖出,使“桥上桥”雄姿展现于世,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组成黄土高原的土质特点是____。
(2)①、②两河段中,水流急,水能丰富的是____,“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的“地上河”是____。
(3)③、④两地中可观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自然风光的是____。
(4)民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歌词中“东南风”是我国____季盛行的风向,其携带的水汽主要来自于____洋。
(5)“桥上桥”中下桥被淤埋的主要原因是当地____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C
【分析】
1.我国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小桥流水,前街后河,故A不符合题意。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既不破坏生态,又不占用良田;故B符合题意。四合院落主要位于北方地区,故C不符合题意。椰树林立,竹楼掩映主要位于热带地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黄土高原土质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原因是: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破坏地表;过度放牧等。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有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实施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合理发展畜牧业,控制合理的载畜量,退耕还林还草等。依据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掌握其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牢记理解解答即可。
4.B
5.D
6.B
【分析】
4.图中四座山脉中,①是巴颜喀拉山,②是祁连山,③是秦岭,④是太行山,其中②祁连山是第一阶梯与第二阶级的分界线,④太行山是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故选B。
5.图中b地区是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由于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破坏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使该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故选D。
6.图中a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土地荒漠化严重,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故A错误。b地区利用黄土直立性特点,开凿窑洞作为居所,故B正确。c地区位于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修建了多座水电站,故C错误。d地区为地上河,应加高加固堤坝,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黄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7.C
【详解】
长江流域降水丰富,一般不会出现缺水断流,黄河流域降水少,经常会出现缺水断流,故①不符合题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江与黄河流域都存在水污染的问题,故②符合题意;我国东部主要是季风气候,由于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长江沿江地带和黄土高原地区都会造成旱涝灾害,故③符合题意;由于滥砍乱伐森林,长江沿江地带也有水土流失现象,长江的含沙量增大,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故④符合题意;凌汛就是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黄河上游的刘家峡至包头河段,下游的开封至入海口河段,河水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由于较高纬度河段秋冬季节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长江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冬季不结冰,没有凌汛现象,故⑤不符合题意。故选C。
8.B
9.B
【分析】
8.为了加强水土保持 ,甲、乙、丙、丁四个地方中,最应该退耕还林的是乙地,因此处地势最陡峭,最容易出现水土流失,故选B。
9.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后,将会使该地区的土壤肥力增加,也会使河流的含沙量减少,河流将更加清澈;耕地更少了,粮食产量会减少,河床的淤积程度会减弱,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0.C
11.A
【分析】
黄河中游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这里植被遭到破坏,在夏季多暴雨的情况下,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10.据图可知,图示河段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段,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表裸露,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等自然原因,加上开矿、修路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故选:C。
1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对其综合治理、环境保护,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等。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理解解答即可。
12.C
13.D
【分析】
12.读图可知,该地区指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冰川广布指是青藏高原,A错误;山水环绕指的是东北地区,B错误;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C正确;三山夹两盆是指位于亚洲中国境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的一个特殊地形,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D错误;故选C。
13.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这里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人口不断增加,人类生产活动的强度不断增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A、B、C不符合题意;常受台风袭击,多地震是我国沿海地区,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结合课本知识理解回答即可。
14.B
15.D
16.A
【分析】
14.长江、黄河分居于高大的秦岭南北两侧,由于秦岭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导致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有着很大的不同,黄河水量较小、含沙量大、汛期较短、有结冰期,长江水量大、含沙量较小、汛期较长、无冰期,可见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是秦岭山脉。故选B。
15.读图可知,图中B区域是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故选D。
16.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长江水,利用京杭运河途经江苏、山东、河北三省,向华北地区输送生产生活用水。图中箭头A由长江下游指向华北地区,所以,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
17.北方地区 东北地区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辽中南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水土流失 可以开发冰雪旅游,增加经济效益
【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
(1)北方地区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黄土高原、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2)东北平原由于纬度高,热量少,作物熟制只能满足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位于暖温带,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3)东北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水稻在旺盛的生长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因此水稻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4)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油和铁矿,这里工业基础雄厚,由图可知,图中的阴影部分是辽中南工业基地。
(5)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是其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
(6)东北可以开发各种冰雪类观光、娱乐项目,发展旅游业,把这里的“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18.土壤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使得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① ② ③ 夏 太平 水土流失 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分析】
本题考查黄河有关知识,要对各河段的特征及治理措施有所掌握。
【详解】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的土壤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使得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2)①、②两河段中,“黄河在咆哮”水流急水能丰富的是①表示的上游河段,这里流经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的“地上河”是②表示的下游河段,是由于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地上河”。
(3)③、④两地中可观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自然风光的是③表示的内蒙古高原。
(4)歌词中的“东南风”是指我国夏季盛行的风向,其携带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太平洋,此时降水较多。
(5)“桥上桥”中下桥被淤埋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治理该问题的有效措施。
初中地理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a href="/dl/tb_c9511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同步训练题</a>,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课后测评,文件包含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分层练原卷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docx、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分层练解析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精品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初中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精品课时训练,文件包含同步讲义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