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精品课时训练
展开【帮课堂】2021-2022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同步精品讲义(湘教版)
8.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课时目标 |
2.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重、难点) 3. 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重、难点) 4. 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
知识点01 自然地理概况
- 位置、范围: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 沉积区,大致北起① ,南至② ,西抵③ ,东到④ ,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
-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1)原因:黄土结构 , 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 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
(2)过程:长期的 和搬运。
(3)地表形态特征: 。
(4)地貌类型:黄土塬、 、黄土峁。
【相关链接】 甲—黄土高原上顶部平坦开阔的部分,称为黄土塬;乙—顶部狭窄,两侧被沟谷分割成的长条状高地,称为黄土墚;丙—黄土墚进一步被冲刷、分割,形成彼此孤立的黄土丘,称为黄土峁。 |
知识点02 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 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上,黄土高原地区长期处于半 半 状态,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也很 。当地居民的主食是 和杂粮,菜肴较为简单,,常用咸菜、辣椒佐食。 是当地的传统民居,人们常以 、驴车作为交通工具。
- 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如今,黄土高原推广种植 、杂交高粱和 ,居民的食物日趋丰富。黄土高原上修建了许多 和公路,老百姓的出行逐渐方便起来。
知识点03 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 治理水土流失措施:① 以保持水土;②将坡耕地改造成 ;③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 。
- 成就:经过多年治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 能源基地建设: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 基地, 煤炭基地、 煤炭与油气基地,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 战略:在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集的区域,实施城市化发展与 同步的战略。
合作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
材料:《黄土高坡》有句歌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1)歌词内容描述的是我国哪一个地区?
(2)歌词描述的该地区主要是什么气候?
(3)歌词描述的该地区地表形态有何特征?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4)观察下图,探讨水土流失与坡度的关系。
(5)观察下图,探讨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
(6)观察下图,探讨水土流失与降水量的关系。
(7)观察黄土高原地形和气候资料图,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8)结合以上探究,阐述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9)黄土高原广大群众称赞淤地坝“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视其为“粮囤子”和“钱袋子”。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特征,使得该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区的主要原因:自然原因——地势较高,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针对成因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变劣势为优势,积极发展经济。
【习题训练】
一、选择题
“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这是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对我国某地区景色的描述。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小说《平凡的世界》描述的地区是(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四川盆地
2.造成“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陡坡退耕还林、还草 B.土层构造疏松,易溶于水
C.降水集中,多暴雨 D.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
3.在文中描述的自然环境下孕育的民歌形式是( )
A.河南坠子 B.信天游 C.侗族大歌 D.黄梅戏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完成下面4-6小题。
4.关于该河流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 B.降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C.径流量跟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输沙量最大的季节是枯水期
5.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6.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水量减少,没有洪涝危险 B.水量增多,水位季节变化小
C.输沙量大,河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有利于内河航运
《地理中国》报道,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上,下桥建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上世纪70年代,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将下桥挖出,使“桥上桥”雄姿展现于世。读“黄河流域简图”和“桥上桥示意图”,完成下面7-9小题。
7.根据材料推断,“桥上桥”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8.“桥上桥”的下桥被泥沙掩埋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变动 B.过度开垦 C.水土流失 D.围河造田
9.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 )
A.在甲地建水电站,开发水能 B.在乙地修建水库蓄水
C.在丙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D.在丁地加固堤坝,疏通河道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是连接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城,缓解陕西省水资源短缺状况和解决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的重大国家水资源战略工程。站合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完成下面10-12小题。
10.图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C.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的分界线 D.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11.下列有关渭河流域和汉江流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渭河水资源比汉江丰富 B.汉江河谷适宜种植水稻
C.渭河流域适宜种植苹果 D.冬季渭河结冰,汉江不结冰
12.图中山脉北侧地形区( )
A.是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 B.是黄土地,千沟万壑
C.是四川盆地,被誉为“天府之国” D.是华北平原,茶园广布
二、综合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柿子树耐寒、耐旱,喜湿润,忌积水,适应性强。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是全国著名的“柿子之乡”“柿饼之乡”。目前建有优质柿子基地10万亩,年产鲜柿4000万千克,制作柿饼800万千克,鲜柿、柿饼产量每年递增20%以上。柿饼是富平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明朝时,富平柿饼的制作工艺已十分成熟,并作为贡品进献皇宫;近些年更是连年出口韩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加拿大等国,深受消费者喜爱。富平尖柿一般于10月下旬采摘,后经削皮、脱涩、软化、晾晒捏型、出霜等十多道工序,历时45天时间精制成个大、口味香甜的柿饼。
材料二:“富平县位置图和富平县气候资料图”。
(1)富平县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____地区,代表性植被是____。
(2)富平县所在区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气候原因是____,治理的根本措施是____。
(3)结合图文信息,说明富平县发展尖柿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4)富平县柿饼产业一直在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中奋力前行。结合材料,请为富平县柿饼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14.祖国母亲养育了我们,可祖国母亲身上却存在许多“病症”,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神州大地,为母亲“诊断把脉”。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病症”一:水土流失严重。ABCD四地区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________地区。分析病因:该处土质疏松,________破坏严重,且降水集中在________季。处方:______________。
(2)“病症”二:水资源短缺。ABCD四地区中,_______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分析病因:①本区水源少;②______(土地利用类型)资源多;③本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量大。处方:我国正在实施的大型调水工程___________。
(3)“病症”三:草原退化。ABCD四地区中,该“病症”多出现在_________地区,如果不进行有效治理,会产生________生态环境问题。
湘教版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优秀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优秀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第四节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优秀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第四节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优秀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4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4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精品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精品课后复习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5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5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