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三单元10 爬山虎的脚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10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学生第一次接触爬山虎,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异常活跃,肯动脑筋,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本课教学内容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深入、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首先,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的命名会倍感兴趣,有助于诱发观察的欲望;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再者,课文在描写上细致入微,有助于学生阅读和观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见过爬山虎吗?你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能用你的语言为我们描述这种植物吗?
2.了解作者。
教师出示作者资料: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著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初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3.检查交流。
出示词语:均匀 叶柄 蜗牛 弯曲 枯萎
4.阅读提示:再读课文,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5.理清脉络: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将可以合并的自然段合并,梳理出课文的结构。
三、自主探究,品读文章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思考: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说一说你从哪儿看出了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我们从文字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布满外墙和屋顶的爬山虎,它是那样茂盛。
2.出示要求: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板书:叶子的特点)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一嫩绿。
①这说明作者对叶子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观察)
②讨论:“嫩红、嫩绿”和“嫩叶、嫩茎”中“嫩”的意思相同吗?指导:“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的“嫩”,指新生长出来的,新鲜的,跟“老”字相对,有娇嫩的意思。
(2)了解无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理解“一顺儿”的意思(指一个方向或顺序)。
②联系上下文“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均匀”的意思。
③提问: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了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小结:这说明作者对叶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视频。
②说一说“拂”和“漾”的意思,体会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③指导朗读:“拂”和“漾”要读得轻一些,突出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
3.学生作答,填空梳理:第二自然段作者先观察(刚长出来的叶子),它的特征是(红的),接着观察(不几天的叶子),它的特征是(嫩绿的),最后观察长大了的叶子,它的特征是(引人注目的)。这当中作者重点观察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4.共同总结:由此可见,作者的观察是?
预设:有顺序、有重点。
5.体会朗读:让我们和叶圣陶爷爷再次一同观察爬山虎的叶子。
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三)课堂演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2.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开启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和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重点来研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具体来了解,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一)爬山虎脚的特点
1.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爬山虎的脚的相关句子。
2、生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在回答问题时注意: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36页第3自然段第二行)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的爬山虎,并结合刚刚我们画出的句子,谁来说一下这个自然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颜色)
4、读文画“脚”。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红笔,根据刚刚我们所学的重点内容,把爬山虎的脚画一画。
5、展示画的成果,全班评议。
4.小结:同学们这几句话告诉我们爬山虎脚的位置很隐蔽、连细丝的数量也写的很精确,这说明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二)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同学们,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并圈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生汇报:我圈出的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是……)(适时板书:触 变 巴 拉 贴)
理解触和巴的意思? 触就是碰 巴就是紧紧地贴
2、同学们,想想一下,假如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注意用上动词)?
3、播放视频,让学生清楚得观看一下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的吗?加深印象。
4、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
“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迈着步子向上爬,而是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它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停地长出新脚,爬到哪里脚就长到哪里,所以是“一脚一脚向上爬”。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叶圣陶爷爷准确生动的表达。
5、生通过动词,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三)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2.这说明爬山虎的脚离不开墙,这是叶爷爷一天就观察到的吗?哪个词语可以体现?
三、引导发现,总结观察方法
1、文章当中有两个比喻句,请同学们找出。
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说明作者的观察非常细致。
2、同学们文章当中还有一些跟时间有关的词语,你找到了吗?
通过“不几天、以前、今年、后来”等词语)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的观察。
四、,学习观察日记,布置作业
(1)观察思考:同学们在细致、用心地总结,是不是也想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写出精彩生动的文章?请同学们看课后的资料袋中的两份观察记录进行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点拨:两份观察记录,一份是图文结合,一份是做表格。两份观察记录都显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都发现了观察对象在状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并用简洁的语言记录。图文结合的形式,比单纯的文字记录更加形象直观;做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横向的分类和纵向的比较,让事物在状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
(2)活动引导:观察记录,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我们也可以用图文结合、表格、视频、照片等方式进行观察记录,像叶圣陶爷爷一样,抓住事物特点,细致、连续观察,用心做好记录,写出精彩生动的文章。
实践活动:开展水培大蒜等活动,对这种事物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然后写一份观察记录
(3)指导写观察记录。
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观察,并随时进行记录。
每次记录观察发现的时候,应该与以前的记录进行比较,留心观察对象变化的地方。通过观察记录,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
收集相关照片、视频等资料,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课内容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前情回顾,不同时期的爬山虎,又多又密,读一读写一写,小练笔,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生长中的爬山虎,你的发现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复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复习课件ppt,共25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示范课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爬山虎很常见,刚长出来,不几天,长大了,嫩红的,嫩绿的,引人注意,一顺儿朝下,重叠起来,蜗牛的触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