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测试
展开第五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布:“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反映什么体系建立的情况( )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B.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合组织
2.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之时,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曾说: “基金需要苏联的参与,如果他们没有加入,就如战舰上一门没有被绑住的大炮一样危险。”美国邀请苏联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战后经济 B.建立世界经济体系
C.消除贸易壁垒 D.在体系内约束苏联
3.二战后某国际组织旨在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实际收入的高低水平,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同时“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该组织( )
A.提升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 B.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C.最初致力于亚非的经济恢复 D.促进全球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4.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到韩国,韩国股市与外汇市场剧烈动荡,股指一路下跌,最低跌到了300点左右,韩元也大幅贬值,国内排名前30强的企业负债比率达到500%,最后不得不向某国际组织申请了约500亿美元的救市贷款。该组织应是( )
A.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5.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 )
A.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为主要标志 B.与世界贸易和生产力水平正相关
C.始终伴随着殖民扩张与原始积累 D.呈现出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趋势
6.19世纪70年代,英磅、法郎、美元和马克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些通货就像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都在表示着毫无区别的东西。这表明
A.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形成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强大
C.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联系 D.金本位制得到人们广泛接受
7.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苏区货币”,其中五分钱纸币上面的图案中有“梭镖”“镰刀”“锤子”“红旗”等物。这一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
A.新型民主制度的特色 B.民族团结繁荣的原则
C.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 D.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8.战国各国实行的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地对国有土地再分配的运动,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到战国末,国家对土地只有行政管理权,农民上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再具有地租性质。这说明授田制( )
A.允许土地使用权自由转移 B.助推了租税开始分离
C.租税同源租高税低的特点 D.重租赋而轻役的特征
9.汉文帝时,算赋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汉景帝时,把秦时17岁服徭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服。上述措施( )
A.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
10.在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量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十六国和北魏前期,史书多记载“遂不用钱”“钱不同钱”“钱终不行”“钱货无所周流”等。但北魏太和以后不到百年时间,北朝官方铸币共9次,与同时期南朝差不多。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货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B.中国实现了大一统局面
C.市场管理逐步的规范化 D.北方商品经济恢复发展
11.安史之乱以后,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咸通十一年,陕州大早,庄稼歉收,陕州农民没有饭吃,还得交租交税。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
A.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较丰盈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C.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现象 D.赋税制度亟需进行改革
12.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中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法弊坏。”该评论( )
A.指责租庸调制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推行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13.明代北京宛平知县沈榜所著的《宛署杂记》记载,沈榜刚上任的时候,宛平县财政只有50余两存银,而年财政支出却需要6 000多两。“经费”下的“子项目”有:“坛祭、宗庙、陵园、行幸、宫禁、内府、各衙门、乡试、会试、殿试、乡会试武举……”这一现象反映出明代( )
A.积贫积弱问题严重 B.封建经济发展停滞
C.地方财政压力巨大 D.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14.明万历年间,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清初,黄册已经极为罕见,而鱼鳞图册仍在通行,并且不断重新编制。由此可见当时
A.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 B.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
C.政府关注的重点由田地转向户籍 D.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
15.清朝雍正帝在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把人丁税平均分摊到田亩中,实行“摊丁入亩”,按占有土地的数量征税。此次赋役制度改革( )
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B.说明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年3月20日,为缓解前线财政压力,中共在晋察冀根据地成立晋察冀银行并发行“边区法币”(晋察冀边币),并声明晋察冀边币为边区“唯一本位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进一步以战养战、打击国统区经济,与汪伪政权联手发行伪“中储券”,并将收拢的法币投向大后方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购买货物。1942年上半年,陕甘宁边区出现了“边区的物产源源不断的外流,外面必需品的输入几乎断绝”的现象,日、伪、顽的压力更坚定了各根据地禁用法币的决心。为此,边区政府重申禁止法币流通的法令,……同时提高边币对法币的比价,吸引商人运货进入根据地贩卖。在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机关通力合作下,“各地法币牌价,急转直下,边币对外价格扶摇直上”,“货币斗争之主动权由敌、友转入我手”。……在提高比价的同时,通过边币吸纳法币,然后立即投向根据地外购买物资。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在法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下,至1942年9月,国民党政府制定并推行的一系列遏制中共边币的政策彻底宣告破产。
——摘编自张燚明《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二年的国共货币斗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期间中共边币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期间中共边币改革成功的意义。
17.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协定关税”开始,中国就被迫在低关税条件下卷入国际市场。低关税直接促成了大规模的商品进口,不仅冲击了自然经济,催生了近代工业,还促使近代工业重视竞争,进行现代化运作经营。美亚丝绸厂组成专门的“南洋考察团”远赴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了解当地市场;著名的范旭东民族化工业,以高薪延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12年后各纱厂逐渐革除落后的“文场武场”制度,实行较科学的计时、计件工资制等。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顺应民意,要求与各国“改订新约”,要求实现关税自主。刚刚建立的国民政府,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而关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民政府急于收回关税主权,以增加财政收入。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总收入1115506千元,其中关税收入353258千元。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全部税收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达60%~70%。
——摘编自薛平、胡长青、黄翠红《从“协定关税”到“国定税则”——关税自主运动成功的原因及其估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低关税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国民政府“要求实现关税自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协定关税”到“关税自主”折射出的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
1.A2.D3.D4.B5.B6.D7.A8.B9.C10.D11.D12.D13.C14.A15.C
16.(1)禁止法币及日伪纸币掠夺边区物资;通过汇率战吸引物资进入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缓解物资困难;边区政府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通力合作;国统区的财政压力、法币贬值和通货膨胀;人民对中共抗日政权的信任与支持。
(2)粉碎了日伪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与掠夺;坚定了人民的抗日信心与意志;为以后人民政权与敌对势力开展经济金融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7.(1)影响:促进商品大量进口;冲击自然经济,催生近代工业产生和现代化运营出现;近代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2)原因:顺应民意,维护政治稳定;增加财政收入,缓解经济危机。
(3)轨迹:从国家主权丧失到追求民族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