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问题导入,整体感知,分小组讨论,小结课文,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 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题目《记承天寺夜游》学科语文 年级八年级教材内容初中 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二篇个人信息设计者姓名 单位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学情分析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结合文本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板书设计叙事──寻伴夜游
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失意苦闷
旷达乐观
抒情──月下感叹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一、问题导入:想一想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二、整体感知:感知学习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4、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三、分小组讨论:(学生思考、讨论、交流)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明确: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明确: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四、小结课文:教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明确:这篇短文,对( 澄澈透明的美妙 )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 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 )的特殊心境。 五、课堂练习:(学生举手回答并认真倾听,改正答案并消化相应的知识)(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 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解析标题,朗读课文,赏读美景,悟读情怀,熟读成诵,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精读课文,学习小结.学生谈学习收获,师生配乐共读,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