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过关检测A卷
展开这是一份2022秋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过关检测A卷,共13页。
第3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可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利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来降低某些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
B.多给作物施用有机肥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作物的产量
C.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混种可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D.合理规划载畜量,能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B
解析: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
2.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物的动物称为(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
C.第二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
答案:B
解析: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第三、第四营养级分别为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大部分能量,分解者利用一部分能量,只有少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因此,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不可能都对捕食者有利,有的对被捕食者有利,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动物的体型与营养级的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大象比狮子体型大,但是它的营养级比狮子低,C、D两项错误。
4.下列关于生态学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B.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正反馈调节
C.人工生态缸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应适当地补充光照
D.群落的结构包括时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布型是其主要特征
答案:C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A项错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项错误。人工生态缸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应适当地补充光照和食物,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项正确。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项错误。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输入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能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体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D.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为生产者提供能量
答案:A
解析:输入人工生态系统如鱼塘的能量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饵料中的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A项正确。除去农田中的杂草,可以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没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项错误。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为生产者提供矿质元素,但是不能为生产者提供能量,D项错误。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兔与狼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B.鸟类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C.正在吃骨头的狗,对靠近它的人做出咬人动作,并发出警告的声音,该过程既有物理信息也有行为信息
D.植物的花传递的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答案:D
解析:植物的花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7.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答案:D
8.右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答案:B
解析:图中所有成分都有碳流向f,只有a能利用f中的碳,所以a为生产者,f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项正确。a、c、d、e都有碳流向b,所以b应为分解者,c、d、e为异养生物,且不是分解者,所以c、d、e为消费者,题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即a→c→d→e,B项错误。图中a能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不能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一定是异养生物(化能自养型生物也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C项正确。生产者a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有机物中,b利用a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D项正确。
9.下列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一个池塘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答案:B
1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仓鼠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仓鼠同化量为B+C+D
B.仓鼠天敌的同化量最大值约为0.2 B
C.A不属于仓鼠同化的能量
D.C代表用于仓鼠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答案:A
解析:题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仓鼠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仓鼠粪便(未同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表示仓鼠同化的能量,C表示仓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仓鼠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仓鼠同化的能量为B,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A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仓鼠天敌的同化量最大值约为0.2B,B项正确。A是仓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项正确。C表示仓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项正确。
11.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可以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蝴蝶的种群密度
C.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也可来自非生物环境
D.为防止果实被鸟啄食,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机械防治
答案:D
解析:为防止果实被鸟啄食,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生物防治。
12.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数量关系可以判断a、b、c三者构成的捕食关系为c→b→a,由于c不一定是生产者,只能确定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C项正确。a与c不存在竞争关系,D项错误。
13.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B.丁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
C.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
答案:C
解析: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A项错误。非生物环境中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导致“温室效应”,但不会导致臭氧层破坏,B项错误。分解者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或细菌、真菌,C项正确。一般情况下,丙1的同化量越大,丙2通过食物链得到的能量就越多,D项错误。
14.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答案:C
解析:在能量金字塔中,Ⅰ表示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Ⅱ、Ⅲ、Ⅳ表示消费者,分别代表第二、三、四营养级,食物链可表示为Ⅰ→Ⅱ→Ⅲ→Ⅳ。该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为Ⅰ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用E1表示,E2表示各营养级由于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能量在食物链中只能单向流动,并且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1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B.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
C.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因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D.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是甲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
答案:D
解析: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而进行的,A项正确。图中甲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B项正确。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过程,C项正确。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是通过呼吸作用散失了部分能量,D项错误。
16.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甲壳类动物,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下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a~i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 kJ
B.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2)]×100%
C.图中d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
D.由于有人工的管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定比自然区域高
答案:C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饲料中含有的能量,即(a+7)kJ,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c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而b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B项错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C项正确。人工生态系统通常组分少,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通常情况下,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比自然生态系统的低,D项错误。
17.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了一条食物链。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隐藏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若鹰迁入,则食物链变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螳螂的数量,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会散失到非生物环境中,不会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18.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本图中有2条食物链
B.A和C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转化的
C.B分解A、D、E的遗体的同时,利用了其中全部的能量
D.E在图中食物链中最高是第三营养级
答案:C
解析:题图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共有2条,即A→D→E和A→E,A项正确。C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为生产者,它们之间的碳流动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实现的,B项正确。B分解A、D、E的遗体的同时利用了其中少量的能量,C项错误。E在食物链A→D→E中营养级最高,处于第三营养级,D项正确。
19.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草、治虫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
B.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C.生态农业的正常运行需要人的管理
D.建立生态农业,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D
解析:农民拔草、治虫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A项正确。蚜虫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所以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项正确。农田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管理非常重要,所以生态农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人的管理,C项正确。能量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不能循环利用,D项错误。
20.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不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相同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C
解析: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A项正确。防治稻田害虫,能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B项正确。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相比,因人为因素作用,演替速度及方向会有差异,C项错误。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卷叶螟的数量下降,就会有更多的褐飞虱被拟水狼蛛捕食,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7分)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中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下图所示,a是该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a与b的种间关系是 。
(2)若d大量死亡,则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 。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填“低”或“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中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做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答案:(1)种间竞争
(2)b、c a
(3)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 低
(5)400
解析:(1)由图中a与b的关系可知,在最初一段时间,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a的数量大量增加,而b的数量急剧减少,说明a与b为种间竞争关系,且在竞争的过程中,a占优势。(2)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将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同时与a具有种间竞争关系的b会增多。(3)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地降低。(4)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较低。
22.(13分)苹果小卷叶蛾幼虫是危害苹果的害虫,姬蜂是该虫的天敌。为研究苹果抵抗虫害的机制,某科研小组用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苹果的挥发物A和受虫害后的苹果挥发物B,进行相关实验。实验中每组使用两种物质,每组实验随机选取50只姬蜂,观察其对这两种物质的选择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
挥发 物A | 对照 物质 | 挥发 物B | 对照 物质 | 挥发 物A | 挥发 物B | |
结果/只 | 35 | 15 | 43 | 7 | 17 | 33 |
(1)生态系统中的 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能够形成信息传递,即信息流。苹果的挥发物A和受虫害后的苹果挥发物B属于 信息。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三个环节分别是 、 和 ,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
(3)实验中的对照物质是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由此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 ,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答案: (1)生物种群 化学
(2)信息源 信道 信息受体
(3)丁原醇溶剂 苹果能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姬蜂寻找食物;遭受虫害后,产生的挥发物B对姬蜂的吸引力更大 种间关系
解析:“用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苹果的挥发物A和受虫害后的苹果挥发物B”,根据对照实验的原则,需要排除溶剂丁原醇的影响,因此实验中的对照物质是丁原醇溶剂。由实验结果可知,苹果能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姬蜂寻找食物;遭受虫害后,产生的挥发物B对姬蜂的吸引力更大。
23.(10分)右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
(2)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短时间内大鱼数目将 ,水藻数目将 。
(3)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 。
(4)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中,图中未体现的两种组成成分是 、 。
(5)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 ,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 ;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 。
(6)若该淡水生态系统中存在铅污染,则体内含铅量最高的生物是 。
答案:(1)3
(2)增加 减少
(3)生物群落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5)种间竞争 捕食 水鸟、小鱼、淡水虾
(6)水鸟
解析:(1)图中的食物链有①水藻→甲壳类→水鸟;②水绵→水蚤→小鱼→大鱼→水鸟;③水绵→水蚤→淡水虾→大鱼→水鸟,共3条食物链。(2)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短时间内大鱼和甲壳类不会被捕食,所以其数目将增加;甲壳类增多会增加对水藻的捕食,所以水藻数目将减少。(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生物群落。(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的水绵、水藻是生产者,其他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此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5)淡水虾和小鱼都以水蚤为食物,属于种间竞争关系;大鱼可以捕食小鱼,属于捕食关系。根据(1)中食物链分析,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水鸟、小鱼、淡水虾。(6)在该淡水生态系统中,水鸟占据最高营养级,根据生物富集的原理,水鸟体内的含铅量最高。
24.(6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图中乙所代表的成分是 ,乙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的呼吸作用、 、未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碳元素从丙→甲的传递形式是 。
(3)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苦草、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4)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这一能力的机制是 。
答案:(1)大于
(2)生产者 分解者利用 含碳有机物
(3)垂直
(4)负反馈调节
解析:(1)由题图可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图中乙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关系是双向的,说明乙是生产者;乙、丙与城市污水都指向了甲,说明甲是分解者,则丙是消费者。生产者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的呼吸作用、分解者利用、未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碳元素在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3)人工湿地中的不同植物处于水体的不同层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4)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具备这种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5.(14分)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 (用字母表示)。在①③和②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为 和 。
(2)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生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 。
(3)植食性动物能根据植株的性状、气味等因素判断食物并进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的功能。
(4)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 演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 。
答案:(1)B、D 二氧化碳 含碳有机物
(2)N+R
(3)信息传递
(4)次生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多少(或食物网的复杂程度、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等)
解析:(1)由图甲可知,A是非生物环境,D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B、D,在①过程中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③过程是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在①③过程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②过程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二者之间碳元素只能通过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2)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R)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N)。(3)植食性动物能根据植株的性状、气味等因素判断食物并进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4)由题意可知,题述群落演替的起点是火灾后的草原,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多少或营养结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