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背景图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塑造,读准字音,茹志娟,认识作者,创作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阅读小说时,若想在浑然一片中理出头绪,需要抓住哪一要素?
默读课文,将文章按情节划分好层次。
茹志鹃(1925--1998),当代女作家,上海人,曾用笔名阿如、初旭,1942年在浙江初中毕业,1943年冬参加新四军,当过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组长,任过华东军区工团组长、分队长、创作组副组长等职。1955年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作家协会,任《文艺月报》编辑,小说、散文组组长,上海作家协会理事。1979年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本文是她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有自选短篇小说集《百合花》。
作者创作《百合花》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许多知识分子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作者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表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思考:本文的叙述角度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明确:第一人称叙事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到“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故事性;使故事情节叙述得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思考:讲故事的人是“我”,“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的身份:文工团创造者、女性、同乡、包扎所妇女们的带领者;“我”的性格:不同于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外向、热情;“我”的位置:包扎所——恰好连接起战士和群众、战争和生活。
学习活动一:变换视角,复述情节
请同学们分别以通讯员战友和新媳妇的视角简述本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①假如你是小通讯员的战友,你会说... ...?
假如你是新媳妇,你会说... ...?
学习活动二:分析细节,赏析人物
1.从细节认识人物——小通讯员
请结合文中细节,思考小通讯员是一个怎样的战士?
①枪筒里插的“树枝”“野菊花”②“放在路边”的馒头③与“我”保持距离
从文中一系列的细节可知,他是一个纯洁、平凡、质朴、贴心、腼腆、执拗、善良、可爱、年轻的小英雄。
2.从细节认识人物——新媳妇
品读“百合花被子”与新媳妇有关的细节,分析她是一个怎样的新媳妇?
提示:惜被——借被——献被
羞涩腼腆,单纯质朴,有着传统文化烙印的妇女,是一个深明大义、重情重义的新媳妇。
学习活动三:赏析典型环境(景物)描写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景物清新明丽、生机勃勃,体现出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家时你干什么?” “帮人拖毛竹。”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在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一方面点明了小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孕育了小通讯员这样心灵美好、品质纯朴的人,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抒发了“我”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思念之情,增强了“我”对小通讯员的亲切感,于是“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由先前的“生起气来”到“发生了兴趣",最后“越加亲热起来”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作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中秋象征团圆,而在这么美好的节日里,却要打仗、流血、牺牲。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深蕴着“我”对小同乡的惦念,也有力地烘托出他牺牲的意义——为他人全家团聚、幸福而牺牲,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感人。
活动四:合作交流,体悟主旨
问题1:文中出现的意象,可以取代“百合花”作为标题吗?为什么?
“中秋月”“枪筒里的野菊花”“衣肩上的破洞”“两个干硬的馒头”
中秋月:团圆 通讯员牺牲了两个干硬的馒头:战友间纯洁的友情野菊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中美的追求衣肩上的破洞:美好的军民鱼水情
这些意象尽管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作用,但和“百合花”相比,在情节推进和主题表达上都欠缺很多,所以不能取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3.1 百合花课文内容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成果展示&点拨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课堂教学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预习检测,百合花,理解标题意蕴,分析标题作用答题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小说发展脉络,现代小说,小说写作技巧,走近作者,作品评价,主要人物,借被子,第一次见面,他们和解了吗,第三次见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