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然而,与一般的写景状物的散文不同的是,《故都的秋》中固然存在景物的描写,但这些景物描写比较分散,没有焦点;在写法上,作者的意绪和情趣占据着支配地位,景物仅仅成为表现作者观念的道具。这就意味着,表现对故都之秋的认识,才是文意的焦点或核心。
【学情分析】
一方面,高一(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写景语句的能力,能够凭借多年来形成的语感对景物描写进行赏析,但仍然缺乏系统有效的方法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高一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凭直觉感到文章“挺好”,但是基本上说不出好在何处。因此,鉴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其困难之处在于:文章中的趣味,和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大的距离。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文章中作者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提升审美鉴赏的能力。
2.通过解析作者对故都的秋深切的眷念,领悟悲凉之美。
【教学重点】
通过鉴赏文章中作者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提升审美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解析作者对故都的秋深切的眷念,领悟悲凉之美。
【教学准备】
PPT课件制作、学生预学案、学生导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本堂课为第二课时。
导学过程及导学方法
导学环节(一):课堂导入
导学方法:情境法
背景音乐《白月光》加教师导入语营造一种深情、悲凉的氛围: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这个记忆,可能是一个人,一座城,甚至是一个季节。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是史铁生对母亲最深切的怀念;(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这是老舍对北平最深情的告白;(老舍《住的梦》)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郁达夫对北国之秋,最深沉的感触。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笔下,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
阅读一篇散文,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一般特点。而对于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来说,鉴赏其景(形),领悟其情(神),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是核心。
导学环节(二):赏北国秋景
导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在这篇文章中,郁达夫写了北国之秋诸多的景物,尤其细致地刻画了五幅秋景图,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我们就来看看,它们究竟好在哪里?为了更好地区分不同的画面,同学们在鉴赏之前,先为鉴赏的图画取一个名字。正如著名诗人海子,在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所说的那样,“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同学们听清楚要求了吗?我再重复一次:
请同学们从五幅图画中,任选一幅图画命名,并说一下你觉得它好在哪里?
学生小组交流、分享展示。
明确:(1)秋晨图
破屋——带有历史与文化沉重感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哗的一声奔泻而出”
——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这些文化触觉敏感的人们往往能够发现一片自然风景背后深沉的文化意味。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浓茶是苦的,但有回味之甘,即要细细体会,才越有味道。
一系列动作,再加上天色、驯鸽的飞声、日光——环境的清静、内心的安宁、悠闲的情趣。
牵牛花——蓝白为冷色调,突出悲凉。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此时的故都,已然不是当年的皇城,留下的衰败与沧桑的感触正似那风中摇曳的细弱秋草,给人以悲凉感。
(2)秋槐图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写出了生命的凋零。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人——《红楼梦》里的黛玉,想到其《葬花吟》里“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伤,在这里,郁达夫见落蕊也心生悲凉。
生命的绽放固然美丽,但能够看到生命的凋零之美也是一种领悟。而作者感情深处对生命衰亡的感伤,必须靠一颗敏感的心去体察,去深味。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作者拥有一颗纤细敏感的心。
(3)秋蝉图
蝉,在文人墨客笔下,常常被赋予特殊的色彩。
“一闻愁意结,再闻乡心起”在白居易的诗中,蝉是化不去的乡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在柳永的词中,蝉成了依依不舍的伤感的化身;
在本文中,郁达夫抓住蝉短暂生命的特点赋予了蝉悲凉的色彩。无处不在而又时断时续的蝉声,带给人的是生命将终的悲凉与愁苦。
(4)秋雨图
秋雨——凉
闲人——叹凉,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5)秋果图
枣子——淡绿微黄、红
看似是对枣子(秋的全盛时期)的赞美,其实表达所谓的“胜景”只是终结前的狂欢,是短暂的,是以衰亡为背景的。
小结: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无一不透露出清、静、悲凉的特点。
导学环节(三):比南国之秋
导学方法:讨论法
思考探究:除了北国秋景,郁达夫还写了南国之秋,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想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
南国之秋的特点: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黄酒——秋味平淡、白干——秋味浓烈
稀饭——秋味稀薄、馍馍——秋味厚实
鲈鱼——秋味柔软、大蟹——秋味刚强
黄犬——范围狭小、骆驼——范围广大
——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突出了北国的秋天秋味之浓烈、厚重。
导学环节(四):品爱秋之情
导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在本文中,郁达夫不止一次地表达了自己对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深深的眷念与热爱,比如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思考探究:郁达夫为何如此喜爱北国之秋?在第12自然段中,郁达夫写道:“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秋天更容易引起人的感慨。
资料拓展——中国文人眼中的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
普通文人:悲凉秋景——悲伤、忧愁
郁达夫:悲凉秋景——喜爱、眷念
导学环节(五):悟悲凉之美
导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在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这样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你喜欢吗?或者说,你愿意为它放弃三分之二的生命吗?为何郁达夫愿意折寿以留秋?
首先:文章标题为何不叫“北国之秋”或“北平之秋”,而是“故都的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故都”二字,写出了一种思念,一种乡情;更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这样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与厚重的里面。
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可以触发人类“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使人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深沉感与悲感。抵达了这一种深味,便是抵达了生命的深处,“朝闻道夕死可矣”,因此哪怕折寿三分之二,也是愿意的。
其次,郁达夫深受日本“物哀”美学的影响。
物哀:事物引发的内心感动,大多与“雅美”“有趣”等理性化的、有华采的情趣不同,是一种低沉悲愁的情感、情绪。悲与美是相通的。
——《日本国语大辞典》
爱宕(dànɡ)山野的朝露,鸟部山麓的青烟,若永无消失的时候,为人在世,也想这样的长活下去,那人生的风趣,还有什么?正唯其人世之无常,才感得到人生之有味。
——《徒然草》
郁达夫以其忧郁敏感的心灵,体察到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秋景之下,国家衰亡、人生无常的悲剧之美。生命的欣欣向荣,很容易得到自发的欣赏,而要欣赏生命的衰败,则需要超脱世俗的实用价值观念。而这也是这一篇散文独特的价值所在。
导学环节(六):作业布置
课后选择一部你最喜欢的悲剧电影,写一篇观后感,谈一谈你的感受,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我的命名
所选景物
景物特点
语言色彩
情感表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获奖教学设计,共14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文人笔下的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