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单元试卷(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单元试卷(无答案),共5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检测试题六年级上册 一单元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5分)一、看拼音写汉字。 (6分) róuměi lǐmào jūshù bènzhuō( ) ( ) ( ) ( ) chóuyuàn zhàoyào cuìsèyùliú jīnpiāodàiwǔ ( ) ( ) ( ) ( )Ménɡ hàn qínɡ shēn hé rěn bié,tiān yá bìcǎo huà xié yánɡ。 二、单选题。(17分)(1题8分,2-4题目各2分,5题3分)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每个空 1分)涩:A.像明矾或不熟的柿子那样使舌头感到麻木干燥的味道。B.摩擦时阻力大,不润滑。C.(文句)难读,难懂。D.(表情)不自然,(处世)不成熟。 羞涩( ) 苦涩( ) 艰涩( ) 涩道( )鞭:A.驱使畜生的用具,柔软,像绳子。B.用鞭子抽打。C.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D.一种古代的兵器。 鞭子( ) 教鞭( ) 钢鞭( ) 鞭打( )2.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青描述的大草原,让我们心领神会。B.初夏的小兴安岭草木丛生,翠色欲流。C.对于这件事,我们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D.严冬中盛开的腊梅,不是在孤芳自赏,而是在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坚韧与不屈。3.下面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园中有月神在徘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有夜莺啼着;有花香绕着。( )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心灵的归宿;家,是情感的寄托。4.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一项是(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群山就像一个少女,揭开了脸上白色的面纱,脸颊飞起一抹红晕。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座千年古城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有( )(多选)A.《宿建德江》写了月夜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B.《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也是描写月色的,表达了作者心头的感伤和忧愁。C.我们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在阅读《草原》这篇文章中主客相聚和惜别的内容时,就可以把生活中与朋友相聚和惜别的情景联系起来。D.“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人生中的烦恼和愁怨是不需要理会的。三、按要求写句子。(6分)1.我来到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大草原,神清气爽。(改为感叹句) 2.羊群像给无边的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仿写句子) 3.翻译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6分)(1.2题每空0.5分,3题2分。)1.《草原》的作者是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爱之情和对 的赞颂之情。2.《宿建德江》的作者是 朝诗人 ,诗歌运用 的写法,烘托了诗人羁旅途中孤寂、愁闷心情的诗句是: , 。3.《过故人庄》中描写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的诗句是: , 。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35分) 一、 课内阅读。(6分)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用简短的文字概括这样话的主要内容。(2分) , 。 文中表现了草原绿的范围广的词语是: ;表现了草原绿的动态美的词语是: 。你还能写出描写绿的时间长的词语: (3分)这美丽的草原景致,让作者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他会吟诵到: , 。这便是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1分)二、 课外阅读。(29分) (一)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注释】①辄:就。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③耳:罢了。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4分)(1)俱乘船避难( ) (2)幸尚宽( )(3)后贼追至( ) (4)携拯如初( )2.结合注释,翻译下面句子。(4分)(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2)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读完文段,你觉得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为什么?(4分) (二)林 海 ①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真的证实了那种亲切与舒服并非空想。 ②大兴安岭的“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③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绿得无以名之。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吧? ④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么? ⑤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溪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呀。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在松影下开着各种的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⑥就凭上述的一些风光,或者已经足以使我们感到兴安岭的亲切可爱了。还不尽然:谁进入岭中,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能够不马上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完全没有关系呢?这么一想,“亲切”与“舒服”这种字样用来就大有根据了。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千山一碧,万古常青,又恰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起来。于是,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不仅使我们拍掌称奇,而且叫心中感到温暖,因而亲切、舒服。 ⑦及至看到林场,这种亲切之感便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树,左手砍,右手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百计千方,综合利用。山林中已有了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使我们不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作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亲热——( ) 间隙 ——( ) 隐蔽——( )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3分) 目之所及:。 高不可攀: 兴国安邦: 3.文章中画“____”的这句话作者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兴安岭当作人来写,从句中的 、 这两个词最能看出来,这句话还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绣花鞋”指的是 。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3分)3.文章第②段告诉我们大兴安岭的“岭”不同于秦岭的“岭”,她既不 ,也不 ,而是那么 。文章第③段写出了兴安岭绿的特点,这样我们想到了可以用: 、 等描写带有“绿”的词语。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在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4分)5.文章中几次出现“亲切、舒服”?作者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效果呢?(4分) 第三部分 习作表达(30分)从下面习作要求中选一题完成习作。 假如你是一只鸟跟随小红帽去了大森林,假如你是一朵花跟随拇指姑娘一起成长,假如你是白雪公主跟随小矮人去了小木屋……会有一段怎样的经历呢?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奇妙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吧!题目自拟,字数400字以上。 绘本《卡夫卡变虫记》中的卡夫卡变成了一只虫子,经历了完全不一样的一天。如果你也能变,你想变成什么呢?你又会有怎样的经历呢?请你将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以“我是 ”为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想象作文,注意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