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精品教案
展开高青县第二中学共享教案
学科 | 化学 | 单元 | 二.探秘水世界 | 授课时间 |
| |
课题 | 运动的水分子 | 课时 | 第1课时 | 主备人 |
| |
教学 目标 | 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以及对分子特征的探究,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 2.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 |||||
教学 重难点 |
| |||||
教学过程 |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一.导入新课:水是由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很小,小的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就是这小小的水分子汇聚成了潺潺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形成了云雾冰雪雨露,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明确目标 三.新课学习: 【教师引导】水变作云、雨、雪是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实验探究】研究三种状态下水分子的变化 【提出问题】取少量水封闭在针管中,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猜想与假设】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变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跑到针筒的另一端去了? 【收集证据】动画模拟水的三种状态中水分子的相关信息 固态的水中:水分子排列紧密有序,只能在固定位置上振动。 液态的水中:水分子间隔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运动。 气态的水中:水分子间隔较大,可以完全自由运动。 【获得结论】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是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反思与交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两个角度解释物理变化? 宏观角度:没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角度: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种类、数目、大小)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学以致用】尝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马路上水渍的消失和烧开水之后,锅盖上有许多小水滴。 【投影】许多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对应的分子模型 【归纳】分子的特征 【实验探究2-1】分子的特征 【分组实验】取两支25mL的量筒,一支加入10mL水,另一支加入10mL酒精,然后将这两种液体在其中一支量筒中混合,静置后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 【解释】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组实验】取两只相同容量的小烧杯,一只中加入半杯热水,另一只中加入半杯冷水,然后分别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两杯水都变成红色,但热水中的品红扩散较快 【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盘点收获】1.一定量的水在发生三态变化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这样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自身的能量、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 3.分子的基本特征。 四.达标反馈:见学案
|
| |||||
板书 设计 |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 固态---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排列方式改变----液态-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变大--气态 二.分子的特征:很小,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存在着相互作用,自身有能量。 | |||||
作业 设计 | 1.完成对本节知识的梳理; 2.做课本P34在线测试; 3.完成同步训练第一节。
| |||||
教学 反思 |
| |||||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探索水世界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探索水世界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设计,共4页。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共4页。
初中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师引导,实验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与交流,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