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节 声的利用达标测试
展开2.3《声的利用》练习题A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B.
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
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2.(2012•通辽)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导致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噪声的音色
C.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手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手机铃声
D.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3.(2012•齐齐哈尔)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只要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B.
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C.
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性质
D.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4.(2011•南宁)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高速公路边的隔音板可以阻断噪声传播
C.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
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5.(2011•黑龙江)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各地组织唱红色歌曲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歌声是由歌唱者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B.
悠扬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现场听众的耳朵中的
C.
大家一起合唱时,声音传的很远,是因为合唱可以提高音调
D.
激昂的旋律使听众热血沸腾,这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6.(2010•徐州)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
A.
振动
B.
一直向左运动
C.
一直向右运动
D.
静止不动
7.(2009•荆门)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
A.
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B.
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
C.
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超声波
D.
鼓面振动产生了电磁波
8.(2007•烟台)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B.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波只能传递信息
C.
音调和响度完全相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也完全相同
D.
在空屋子里听到别人说话的声音要大些,是因为声音反射的结果
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情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实验说明液体能传声
B.
乙实验说明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丙实验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D.
丁图中马路边的隔音板阻隔噪声
10.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间叉,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
A.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C.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D.
空气能够传声
11.向平静的水面投入一颗小石子,听见“咚”的一声响,并看见水面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水中的小鱼立即向四周逃去.关于以上现象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液体也可以振动发声
B.
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
水面荡起的波纹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D.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
C.
D.
13.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B.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音
D.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1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
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
用手奋力挥动却听不到声音,说明人手振动发出的是超声波
D.
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1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振动时,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B.
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音调不同
C.
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速度一样大
D.
礼堂的四周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蜂窝状,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响度
16.(2012•南宁)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阻断噪音的传播
C.
我们可以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D.
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17.人埋头在水缸里说话,听起来瓮声瓮气的,这是由于( )
A.
缸振动发声
B.
听到了回声
C.
耳朵振动发音
D.
人说话不清
18.如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
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
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
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19.人在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的原因是( )
A.
房间内声音传播的速度快
B.
谈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
人耳听不到小于0.1秒的回声
D.
屋里的墙壁阻碍了声音向外传播
20.如图所示,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奇特的声现象是由于以下哪个原理产生的?( )
A.
声音在墙壁上传播快且损失少
B.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人耳朵有听细微声音的功能
D.
声音的反射
二.填空题(共7小题)
21.(2010•宜宾)2010年4月14日早晨,青海玉树县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造成许多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地震波使房屋倒塌说明了它是可以传递
_________ (选填“信息”或“能量”)的.玉树位于海拔4200m左右的高原地区,当地大气压强
___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气压.
22.(2012•南京)噪声是由发声体的 _________ 产生的.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 _________ (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噪声也是一种能源,最近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 _________ 能转化为 _________ 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
23.(2008•梅州)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完成下面内容:
(1)刮风时,风吹树叶哗哗响,是因为树叶的 _________ 产生声音;
(2)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瓷碗通过声音来判断是否破损,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_________ 不同来识别的;
(3)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播 _________ 的性质.
24.(2007•吉林)如图所示,玻璃杯上蒙有塑料薄膜,绷紧薄膜,在薄膜上放几粒小米.小明同学在薄膜附近用力敲击铁盘,铁盘因为 _________ 而发出声音,同时发现薄膜上的小米在跳动,这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_________ .
25.“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 _________ 产生的,涛声是通过 _________ 传到人耳的;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 _________ (选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
26.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_________ 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_________ .爆炸声音将窗玻璃震碎,说明声音能传递 _________ :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说明声音能传递 _________ .
27.小强做声学研究实验,拿了一个空的可乐瓶,并去掉瓶底,给开口处蒙上橡皮膜并扎紧,让瓶口对着蜡烛的火焰,敲打橡皮膜使其振动发声.(如图所示)小强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 ,这个实验说明: _________ .
三.解答题(共3小题)
28.演绎式探究:
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海啸的破坏力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到大自然能量的巨大.地震产生的能量是以波动的形式通过各种物体从震源向远处传播的,能量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体传播的呢?
小明知道给串联的不同导体通电,通过的电流相同,这是由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电流即电流密度决定的.那么,相同截面积中流过的能量由谁决定呢?
带着这个问题,她查阅了资料,知道:与电流定义类似,单位时间内通过介质横截面的能量叫做能流,用P表示;通过单位截面积的能流称为能流密度,用I 表示.
那么能流密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1)小明探究这个问题,首先对该问题进行了如下简化:
①能量沿着截面积为 S 的圆柱形介质传播;
②传播能量的波的波速为 v
(2)已知单位体积介质中的波动传播的能量为ω,它是一个与波源的振幅和振动频率有关的已知量.
小明推出了能流密度的数学表达式.他的推导过程如下:(请你将推导过程填写完整)
①在△t 时间内,通过圆柱体介质某一截面的能量△E= _________ ;
②在△t 时间内通过圆柱体介质的能流为P= _________ ;
③能流密度I= _________ .
能流密度又叫波的强度,声波的能流密度称为声强,它表示声音的强弱;光波的能流密度称为光强,它表示光的强弱.
29.请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共 鸣
小羽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把空热水瓶、空瓶子或空水杯等的口挨近耳朵,会听到“嗡嗡”声.小羽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可是,这些空容器里并没有发声源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羽请教了老师,老师告诉他,这是声学上的一种共鸣现象.可是小羽又有了新的疑问: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生共鸣呢?
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羽进行了下列实验:
把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如图放置,用小锤敲击音叉A,几秒钟后,用手握住音叉A的叉股,使它不再振动发声,这时可以听到音叉B在发声.拿一个用线悬吊的轻质小球跟这个音叉的叉股接触,轻质小球被弹开.表明这个音叉在振动.
在音叉A的叉股上套上一个铁架子,改变它的振动频率,重做上述实验,另一个音叉不再振动发声.
可见,当两个发声频率
_________ 的物体,彼此相隔不远时,如果其中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
_________ ,这种现象,就叫做“共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帮小羽把文中的填空填完整.
(2)从电视画面上我们常常看到,登山队员们在翻越一座座雪山时,总是默默无言地前进,绝对禁止他们大声呼喊,这是为什么呢?
答:原来,人在大声呼喊的时候,会发出多种频率的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高山上的积雪层,往往会引起积雪的
_________ .如果有一种喊叫声的频率恰好与积雪层的固有频率
_________ ,就会形成
_________ ,积雪层就可能因强烈的振动而崩塌下来.这对运动员来说,是很危险的.因此禁止高声呼喊,就成了登山队员的一条戒律.
30.同学们已经知道,声呐不仅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而且探测过往的鱼群.当然,如果需要,它还可以探测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1)如果声呐发出的超声波信号遇到暗礁10s后接收到返回的波,超声波从发出到返回共走了多少路程?暗礁到船的距离至少有多远?(假设这种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500m/s)
(2)小明知道“嫦娥一号”卫星正在探测月球的消息后,他想把声呐也装到“嫦娥一号”卫星上,从而增加一种探测的手段.你认为他的想法可行吗?为什么?
2.3《声的利用》练习题A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B.
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
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考点:
物理常识;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信息;声与能量。1558533
专题:
错解分析题。
分析:
解决此题需掌握:(1)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有效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
(4)声音有三个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本身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解答:
解:A、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都是由于空气传播的.此选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C、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此选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D、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及声音的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道声学综合题.
2.(2012•通辽)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导致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噪声的音色
C.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手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手机铃声
D.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声与能量。1558533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解决此题需掌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由于受听觉所限,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能听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4)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解答:
解:A、振动的物体都能够发生,但是不一定能听到,故A错误;
B、导致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噪声的响度,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手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手机铃声,故C正确;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综合了声学中较多的知识点,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是解此题的关键,属于基础内容,学生生应熟练掌握.
3.(2012•齐齐哈尔)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只要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B.
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C.
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性质
D.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速;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1558533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2)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
解:A、只有振动频率在20Hz﹣﹣﹣20000Hz之内的声音,人才能够听到,故A错误;
B、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B错误;
C、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性质,故C正确;
D、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4.(2011•南宁)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高速公路边的隔音板可以阻断噪声传播
C.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
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考点:
声音的产生;响度;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1558533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
解:A、物体只要振动就能发出声,但不是所有的声我们都能听见,声音响度很小或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我们是听不到声音的,选项说法错误;
B、高速公路边的隔音板可以阻断噪声传播,选项说法正确;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选项说法错误;
D、声音能够传递能量,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了声音有关的多个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及声音的特征进行分析解答.
5.(2011•黑龙江)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各地组织唱红色歌曲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歌声是由歌唱者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B.
悠扬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现场听众的耳朵中的
C.
大家一起合唱时,声音传的很远,是因为合唱可以提高音调
D.
激昂的旋律使听众热血沸腾,这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声与能量。1558533
分析: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或发声体;
(2)声音的依靠介质传播,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多个频率相同的声音叠加在一起,增大响度;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解答:
解:
A、人唱歌发声的发声体是声带,故A正确;
B、歌声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故B正确;
C、多人唱同一首歌增大了响度,传播的远,故C错误;
D、歌声传递了让人热血沸腾的信息,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
要求掌握声音的基础知识,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区分响度和音调,声传递信息和能量.
6.(2010•徐州)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
A.
振动
B.
一直向左运动
C.
一直向右运动
D.
静止不动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声与能量。1558533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
解:当喇叭振动会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泡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泡产生振动,因此又会发出声音;
故选A.
点评:
此题结合人耳听到声音的实例,考查利用声学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要学以致用.
7.(2009•荆门)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
A.
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B.
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
C.
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超声波
D.
鼓面振动产生了电磁波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与能量。1558533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能传递能量.
解答:
解:当魔术师敲响小鼓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声音能传递能量,使蜡烛火焰跳动.故AC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以及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了解和掌握.
8.(2007•烟台)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B.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波只能传递信息
C.
音调和响度完全相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也完全相同
D.
在空屋子里听到别人说话的声音要大些,是因为声音反射的结果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色;声与信息。1558533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解决此题要掌握: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声音的波形由声音的特征决定,即由响度、音调和音色决定;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越强,响度越大.
解答:
解: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原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原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音色不同,波形也不同,原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声波由于波长较大、频率较小,所以被介质阻挡后能返回,也就是所谓的反射,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声音会感觉听到的声音大些,原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有关问题,要结合相关的声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情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实验说明液体能传声
B.
乙实验说明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丙实验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D.
丁图中马路边的隔音板阻隔噪声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1558533
分析:
A、从声音的传播上入手分析.
B、从声音的产生上入手分析.
C、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也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D、从阻断噪声的途径来入手分析.
解答:
解:A、在水中敲击石块可以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B、拨动尺子,尺子振动发出声音,说明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蜡烛放在录音机的喇叭旁,蜡烛会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马路边的隔音板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是一道基础题.
10.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间叉,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
A.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C.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D.
空气能够传声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1558533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泡沫塑料球被弹开,说明经空气传递来的声音具有能量,也能够传递能量,但是不能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解答:
解:敲击右边的音叉的时候,音叉振动发声,声音由空气传到左边音叉,左边音叉振动把泡沫塑料球被弹开,该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能够传到能量、以及空气能够传声.但不能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以及传播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是中招的热点.
11.向平静的水面投入一颗小石子,听见“咚”的一声响,并看见水面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水中的小鱼立即向四周逃去.关于以上现象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液体也可以振动发声
B.
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
水面荡起的波纹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D.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1558533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3)水以水波的形式传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解答:
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液体也能振动发声.不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不合题意.
C、水面荡起的波纹说明水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符合题意.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了有关声音的一些基本知识,是一道基础题.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
C.
D.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噪声及来源;声与信息。1558533
专题:
应用题;实验题;定性思想。
分析: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手机能够发射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递.自动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控噪声污染的.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
解:A、敲击编钟,编钟振动而发出声音,能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真空不能传递声音,真空罩中的手机能接收信号,说明手机发射的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此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自动噪声监测仪可以用来监控噪声污染.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利用B型超声波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噪声的监控及声音的利用等物理知识,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真空传波不传声.
13.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B.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音
D.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考点:
声音的产生;响度;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1558533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没有振动就不会有声音;人们利用发声体的固有属性﹣﹣音色来判断发声体的种类;“禁止鸣笛”是从阻止噪声产生的角度控制噪声的;声波具有能量可以利用声波能量来治病.
解答:
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故A错;
B、“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色判断出来的,故B错;
C、“禁鸣喇叭”是从防止噪声产生角度控制噪声的,故C错;
D、超声波具有较高能量,超声波粉碎“结石”就是利用这个特点工作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该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三特性、噪声的控制和声音的利用等多个声现象有关的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综合试题.
1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
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
用手奋力挥动却听不到声音,说明人手振动发出的是超声波
D.
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考点:
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信息;声与能量。1558533
专题:
学科综合题。
分析:
(1)水花被溅起的原因是音叉在振动,这是一种转换思想;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有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
(3)每秒振动小于20次叫次声波,每秒振动大于20000次叫超声波;
(4)声传递能量体现在清洗、切削、振动等现象.
解答:
解:A、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引起水花四溅,故A正确;
B、用力敲时振幅大,所以响度大,影响的不是音调,故B不正确;
C、手挥动时每秒小于20次,应是次声波,故C不正确;
D、声波传递的能量使体内结石振碎,这是声传递能量,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1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振动时,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B.
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音调不同
C.
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速度一样大
D.
礼堂的四周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蜂窝状,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响度
考点:
声音的产生;回声;音调;响度。1558533
分析: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肯定能发出声音,但由于人的听觉范围的限制,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得见;
B、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因素;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D、由于礼堂的面积比较大,声音从主席台传出后遇到墙壁再反射回来的时候,用的时间较长,回声和原声间隔的时间较长的话,人耳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这样观众就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影响听众的收听效果.
解答:
解:A、振动的物体都能够发出声音,由于人的听觉范围的限制,不一定能听到,故A正确;
B、能够分辨出熟悉人的声音,是根据音色的不同,故B错误;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故C错误;
D、大会礼堂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像蜂窝状似的,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声音被吸收),是为了减弱声波的反射,防止声音的反射干扰,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别;注意减弱回声的一种方式,把消音材料做成蜂窝状、蓬松状,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类似现象:在雪后的田野感到格外静.
16.(2012•南宁)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阻断噪音的传播
C.
我们可以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D.
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1558533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解决此题需掌握:(1)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有效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
(4)声音有三个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本身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解答:
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此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此选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C、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及声音的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道声学综合题.
17.人埋头在水缸里说话,听起来瓮声瓮气的,这是由于( )
A.
缸振动发声
B.
听到了回声
C.
耳朵振动发音
D.
人说话不清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1558533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声音被加强.
解答:
解:人埋头在水缸里说话,先是声带振动产生声音,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激起空气的振动,并在碰到水缸壁时发生反射,使原声加强;故听起来瓮声瓮气的;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反射所致.
18.如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
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
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
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声与能量。1558533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要明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
解:A、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该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B、当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音调越高.该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越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该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D、物体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该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C、D.
点评:
要掌握声音大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
19.人在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的原因是( )
A.
房间内声音传播的速度快
B.
谈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
人耳听不到小于0.1秒的回声
D.
屋里的墙壁阻碍了声音向外传播
考点:
回声。1558533
分析:
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有一部分声能被反射回来这种反射回来的声叫“回声”;如果听者听到由声源直接发来的声音和由反射回来的声音的时间间隔超过十分之一秒,它就能分辨出两个声音;如果听者听到由声源直接发来的声音和由反射回来的声音的时间间隔小于十分之一秒,那么反射的声音就会加强原声.
解答:
解:A、声音的传播与介质有关,在屋内外传播速度相同,故A错误;
B、在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是因为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加强了原声,故B符合题意;
C、人耳能听到小于0.1s的回声,只是不能把它与原声区分开来,故C错误;
D、屋里的墙壁阻碍了声音向外传播不是造成在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的原因,故D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人能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小是十分之一秒,即0.1s;如果时间间隔大于0.1s,就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如果时间间隔小于0.1s,原声就会与回声叠加在一起.
20.如图所示,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奇特的声现象是由于以下哪个原理产生的?( )
A.
声音在墙壁上传播快且损失少
B.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人耳朵有听细微声音的功能
D.
声音的反射
考点:
回声。1558533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解答:
解:由于回音壁的墙体特殊构造,易于声音的反射;墙壁反射的声波和原声重叠时,会增强原声;因此原理是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加强.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回声,回声是声音的反射形成的,在学习声音的知识,应该让学生们从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入手.
二.填空题(共7小题)
21.(2010•宜宾)2010年4月14日早晨,青海玉树县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造成许多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地震波使房屋倒塌说明了它是可以传递
能量 (选填“信息”或“能量”)的.玉树位于海拔4200m左右的高原地区,当地大气压强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气压.
考点:
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声与能量。1558533
分析:
声的利用有两个:一是传递信息,二是传递能量.判断属于哪种利用,关键是要能正确的辨别题中所说的现象是属于信息还是属于能量.
不同高度的大气压不一样,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解答:
解: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大地剧烈的震动,从而引起房屋剧烈摇晃,从而倒塌,这说明了声波是可以传递能量的.
大气压随高度增大而减小,由于玉树位于海拔4200m左右的高原地区,所以当地大气压强小于1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能量,小于.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的利用以及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是一道基础题.
22.(2012•南京)噪声是由发声体的 振动 产生的.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 声源处 (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噪声也是一种能源,最近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 声 能转化为 电 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
考点:
声音的产生;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1558533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的一切声音,都是噪声;
(3)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噪声也是一种能源,利用能量的转化可以将声能转化为电能.
解答:
解:(1)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的一切声音,都是噪声.所以说噪声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2)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禁止噪声传播.
(3)噪声也是一种能源,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声能转化为电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
故答案为:振动;生源处;声;电.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噪声的定义及减弱方法,以及能量的转化,都属于基础知识.
23.(2008•梅州)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完成下面内容:
(1)刮风时,风吹树叶哗哗响,是因为树叶的 振动 产生声音;
(2)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瓷碗通过声音来判断是否破损,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音调 不同来识别的;
(3)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播 能量 的性质.
考点:
声音的产生;音调;声与能量。1558533
专题:
应用题;简答题。
分析:
(1)声音产生的条件是振动;
(2)好的瓷碗产生的声音比较清脆,破损的瓷碗产生的声音比较沉闷;
(3)声波会引起清洗液振动,能把钟表上的污垢给振动下来.
解答:
解:(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刮风时,风吹树叶哗哗响,是因为树叶的振动产生声音;
(2)破损的碗由于内部损伤,其内部结构与好的不同,因此敲击时它所发出声音的音色和音调与好的都不相同,但最明显的是音调不同.好的瓷碗振动比较久而且产生的声音比较清脆;破损的瓷碗由于有小缺口或出现裂缝,碗振动的部分松紧程度发生变化,从而带动了频率发生变化,也就是音调有了改变,声音听起来就比较沉闷;
(3)声音的利用有两个:一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二是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递能量的性质.
故答案为 (1)振动;(2)音调;(3)能量.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一些相关知识,第(1)和第(3)题比较简单,易错点在第(2)问.要注意当瓷碗破损时,音色和音调都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主要是根据音调的不同来识别的.
24.(2007•吉林)如图所示,玻璃杯上蒙有塑料薄膜,绷紧薄膜,在薄膜上放几粒小米.小明同学在薄膜附近用力敲击铁盘,铁盘因为 振动 而发出声音,同时发现薄膜上的小米在跳动,这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能量 .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与能量。1558533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
解:当敲击铁盘时,铁盘因振动会发出声音;
薄膜上的小米跳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振动,能量.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及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5.“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涛声是通过 空气 传到人耳的;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 传递信息 (选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1558533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态;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解答:
解:(1)涛声喧哗是水振动造成的,由此可知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它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形成听觉;
(2)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传递信息.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声音产生的条件和传播的条件,以及声音传递信息的原理,提高响度的方法,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要求平时学习时,要多联系生活、多解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6.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振动 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爆炸声音将窗玻璃震碎,说明声音能传递 能量 :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说明声音能传递 信息 .
考点:
声音的产生;音调;声与信息;声与能量。1558533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通过改变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可以改变音调.
解答:
解: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
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爆炸声音将窗玻璃震碎,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能量,信息.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声音还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27.小强做声学研究实验,拿了一个空的可乐瓶,并去掉瓶底,给开口处蒙上橡皮膜并扎紧,让瓶口对着蜡烛的火焰,敲打橡皮膜使其振动发声.(如图所示)小强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火焰摇动起来 ,这个实验说明: 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与能量。1558533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声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还可以清除人体内的结石;
声还可以传递信息,医生利用听诊器来听病人的心肺就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解答:
解: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敲瓶底时声波传递能量,使火焰摇动;
故答案为:火焰摇动起来;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点评:
此题考查了声与能量,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要会分析解答.
三.解答题(共3小题)
28.演绎式探究:
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海啸的破坏力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到大自然能量的巨大.地震产生的能量是以波动的形式通过各种物体从震源向远处传播的,能量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体传播的呢?
小明知道给串联的不同导体通电,通过的电流相同,这是由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电流即电流密度决定的.那么,相同截面积中流过的能量由谁决定呢?
带着这个问题,她查阅了资料,知道:与电流定义类似,单位时间内通过介质横截面的能量叫做能流,用P表示;通过单位截面积的能流称为能流密度,用I 表示.
那么能流密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1)小明探究这个问题,首先对该问题进行了如下简化:
①能量沿着截面积为 S 的圆柱形介质传播;
②传播能量的波的波速为 v
(2)已知单位体积介质中的波动传播的能量为ω,它是一个与波源的振幅和振动频率有关的已知量.
小明推出了能流密度的数学表达式.他的推导过程如下:(请你将推导过程填写完整)
①在△t 时间内,通过圆柱体介质某一截面的能量△E= ωSv△t ;
②在△t 时间内通过圆柱体介质的能流为P= ωSv ;
③能流密度I= ωv .
能流密度又叫波的强度,声波的能流密度称为声强,它表示声音的强弱;光波的能流密度称为光强,它表示光的强弱.
考点:
物理学方法;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1558533
专题:
计算题;探究题;信息给予题。
分析:
选取一个以横截S为底,以v△t为高的一个圆柱体,根据题意先求出此圆柱体内的总能量△E,再由能流、能流密度的定义求能流P及能流密度I.
解答:
解:传播能量的波的波速为 v,则以横截面S为底,以v△t为高的一个圆柱体内的能量在时间△t内都能通过截面S,由题意知此圆柱体内的能量等于单位体积内的能量ω,乘以圆柱体的体积Sv△t,即△E=ωSv.
单位时间内通过介质横截面的能量叫做能流,能流P===ωSv.
通过单位截面积的能流称为能流密度,能流密度I===ωv.
故答案为:ωSv△t;ωSv;ωv.
点评:
本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解题的关键是1、全面理解题意,2、截取一圆柱体,求出圆柱体内的总能量,进一步求能流及能流密度.
29.请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共 鸣
小羽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把空热水瓶、空瓶子或空水杯等的口挨近耳朵,会听到“嗡嗡”声.小羽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可是,这些空容器里并没有发声源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羽请教了老师,老师告诉他,这是声学上的一种共鸣现象.可是小羽又有了新的疑问: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生共鸣呢?
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羽进行了下列实验:
把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如图放置,用小锤敲击音叉A,几秒钟后,用手握住音叉A的叉股,使它不再振动发声,这时可以听到音叉B在发声.拿一个用线悬吊的轻质小球跟这个音叉的叉股接触,轻质小球被弹开.表明这个音叉在振动.
在音叉A的叉股上套上一个铁架子,改变它的振动频率,重做上述实验,另一个音叉不再振动发声.
可见,当两个发声频率
相同 的物体,彼此相隔不远时,如果其中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
振动 ,这种现象,就叫做“共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帮小羽把文中的填空填完整.
(2)从电视画面上我们常常看到,登山队员们在翻越一座座雪山时,总是默默无言地前进,绝对禁止他们大声呼喊,这是为什么呢?
答:原来,人在大声呼喊的时候,会发出多种频率的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高山上的积雪层,往往会引起积雪的
振动 .如果有一种喊叫声的频率恰好与积雪层的固有频率
相同 ,就会形成
共鸣 ,积雪层就可能因强烈的振动而崩塌下来.这对运动员来说,是很危险的.因此禁止高声呼喊,就成了登山队员的一条戒律.
考点:
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声与能量。1558533
专题:
信息给予题。
分析:
观察实验现象就可以发现共鸣的条件是:当两个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彼此相隔不远时,如果其中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振动,这种现象,就叫做“共鸣”.
根据共鸣的知识来解答登山运动员为什么禁止大声呼喊.
解答:
解:(1)实验中“把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就说明了要发生共振就要采用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
“拿一个用线悬吊的轻质小球跟这个音叉的叉股接触,轻质小球被弹开”说明了另一个音叉也是振动发出声音的.
(2)人在大声呼喊的时候,会发出多种频率的声波,若其中有一种频率和积雪层的固有频率相同,就会发生共鸣,引起雪崩.
故答案为:
(1)相同;振动;
(2)振动;相同;共鸣.
点评:
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解答这类题时,就要从提供的信息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30.同学们已经知道,声呐不仅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而且探测过往的鱼群.当然,如果需要,它还可以探测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1)如果声呐发出的超声波信号遇到暗礁10s后接收到返回的波,超声波从发出到返回共走了多少路程?暗礁到船的距离至少有多远?(假设这种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500m/s)
(2)小明知道“嫦娥一号”卫星正在探测月球的消息后,他想把声呐也装到“嫦娥一号”卫星上,从而增加一种探测的手段.你认为他的想法可行吗?为什么?
考点: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声音的传播条件。1558533
专题:
应用题;简答题。
分析:
(1)先算出超声波从发出到返回共走的路程,暗礁到船的距离为超声波从发出到返回共走的路程的一半;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传声的介质,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就可解答此题.
解答:
解:(1)超声波从发出到返回共走的路程为s=vt=1500m/s×10s=15000m,
那么暗礁到船的距离为s′=×s=×15000m=7500m,
答:超声波从发出到返回共走的路程为15000m,暗礁到船的距离为7500m.
(2)不可行,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点评: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弄清真空不能传声是解题的重点.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声的利用精品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声的利用精品课时作业,文件包含人教物理八上23声的利用练习解析卷doc、人教物理八上23声的利用练习原卷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声的利用精品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声的利用精品一课一练,文件包含人教版八上物理23声的利用解析版docx、人教版八上物理23声的利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声的利用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声的利用测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声音传播的下列现象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