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学年14.1 故都的秋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14.1 故都的秋图文ppt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故都的秋,作家简介,郁达夫言语,写作背景,题目解读,散文鉴赏,课堂小结,小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具有较强的纪实性,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三)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四)散文的鉴赏技法1.识“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2.抓线索,理思路,明立意。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6.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能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因此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为什么中国文人喜欢描写秋天?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 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 ▲ 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岂成诗。 ▲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 ▲ 老夫亦是奇男子,潦倒如今百事空。只见人骑肥马去,更无心唱大江东。 ▲ 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自题)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补充: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故“字饱藏着眷恋热爱故都之情;“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从前的国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暗含一种文化底蕴,给人一种深沉、厚重之感。“秋”字点出节令,明确描写的内容,围绕秋景抒发内心感受。题目很深沉,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更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1、有感情的朗读,深入领悟语言和语感。2、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5、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做到: 略读以习其文 诵读以赏其情 品读以鉴其神。
1、快速浏览全文,理解生字词、疑难句段。圈点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小组交流对精彩句的理解。
《故都的秋》重点句:1.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3.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4.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关键段落:“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画的相关段落。
2、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有什么作用?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奠定文章情感基调,揭示主旨, 统领全篇,是全篇的“文眼”。
写景散文,景中融情,情随景动,但不同的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一样,结构也各异,梳理脉络,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情感,体悟思想。
3、再读《故都的秋》,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分别是哪几幅?
课文定位:第3段主写小院秋晨,第4段主写秋槐落蕊,第5段主写秋蝉残鸣,第6—10段主写秋雨话凉,第11段主写秋日胜果。
《故都的秋》的结构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概括故都秋的特点,再分别用五幅图具体呈现“清”“静”“悲凉”的特点,最后再将南方与北方的秋进行对比,总结全文,赞美了故都之秋的美。
4、除了“故都的秋”之外,文中还写到哪里的秋?它有何特点?
南国(江南)之秋。特点:“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
5、试从修辞角度鉴赏“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南国的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北国的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并将两者作了对比,黄酒温和味润,白干味道浓烈;稀饭稀薄清淡味浅,馍馍厚实味深;鲈鱼鲜嫩味淡,大蟹醇美味久,黄犬机巧灵秀,骆驼沉稳厚重。比较点是“秋味”,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秋味更浓、回味更绵长,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本节课首先通过寻找文眼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学习概括了文章所描绘的故都的秋的五幅图画,并在与南国“慢”“润”“淡”的对比中初步体会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1、《故都的秋》中作者选取五幅图来表现故都秋的特点,请从景物选取,景物特点,语言的色彩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鉴赏这些段落。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明净高爽之感,写出了“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反衬故都的寂静和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写出了心的“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写出了意境的“悲凉”。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都无从把握,只能从“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来感受那其中的美,写出来了环境的静、心的静。“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看到扫帚的丝纹,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扫地的声音,在原本繁华热闹的故都,连扫帚扫地这样细微的声音都听的清清楚楚,反衬出故都的静寂,写出了环境的静和心境的悲凉。
落蕊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之感,也流露了眷恋故都之秋的情怀。可看到作者拥有一颗纤细敏感的心。(清、静)
无处不在而又时断时续的蝉声,带给人的是生命将终的悲凉与愁苦。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静、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悲凉)
“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雨后话凉,这里有环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卷”写出了秋雨经过之快,这几句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干脆利落的特点。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 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都市闲人的叹天凉,富有清、静、悲凉的氛围和意境;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 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屋角、墙头、茅屋边上、灶房门口的那些枣树给人无声无息、静悄悄的感觉,淡绿微黄的颜色也不艳丽,给一种视觉上的清、静之感。而“西北风”、“尘沙灰土”也给人以深深的凉意。
作者围绕秋的清、静、悲凉(本文情语)的特点,选取不同景物的不同侧面来写故都之秋。写秋晨侧重清静的神韵,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颜色。
2、故都的景观可谓丰富多彩。
2、为什么作者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1)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2)主观方面: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只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古今中外的文人学士,对于秋,总能引起“深沉、幽远、凄凉、萧索”的感触,这是一种文人传统。
3、《故都的秋》多处使用排比,它们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分析。
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用排比手法,抒发了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之情,情感强烈。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将比喻句以排比的形式呈现,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要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①作者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的珍爱,这些议论集中体现了这种珍爱之情。②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③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拓展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主题。④反驳有些批评家说的观点。⑤ 强调“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这种感受的普遍典型。
5、本文是一篇散文,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6、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这篇文章是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文章的最后“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深深的向往和眷念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本文通过对故都秋景洗练、优美的描绘,赞美了故都之秋的自然风物,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和深沉的故国之爱,从中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图文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明确学习目标,五幅秋景图解读,借景抒情,悲凉在,知人论世,静悲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授课课件ppt,共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