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八上物理 第1章 教案

    人教版八上物理 第1章  教案第1页
    人教版八上物理 第1章  教案第2页
    人教版八上物理 第1章  教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交流预展,展示提升,规律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长度与时间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和某个事件的时间.
    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
    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
    教学行为提示及方法指导
    (3分钟)
    同学们,大家喜欢欣赏紧张刺激的体育比赛,你们可知在所有比赛中涉及到时间和长度的数据关乎所有运动员的成绩和比赛项目的记录等,可见能否精准的测量时间和长度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准确的测量数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这一节内容.
    (10—15分钟)
    知识点1:长度的单位
    自主阅读教材P10-11的内容,完成1—3题.
    1.长度的国际单位及符号分别是什么?常用单位及符号又有哪些?
    答: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

    2.各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何?
    答:十进制的单位有:米、分米、厘米;
    百进制的单位有:米与厘米,分米与毫米;
    千进制的单位有:千米、米、毫米、微米、纳米.

    3.长度的估算:一名初中生的身高约为150cm ;物理教科书宽约为185 mm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高约为492 m ;一个细菌的半径约为50 nm

    知识点2:长度的测量
    自主阅读教材P11—13,完成4—5题.
    4.常用测量工具有哪些?
    答: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5. 根据教材图P12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答: 使用前三看:一看量程二看分度值三看零刻度线
    使用中两要:刻度尺一要紧靠被物体,二要与物体边沿平行
    读数时三注意:一注意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二注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三注意数据要带上单位.
    6.动手操作:尝试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
    测量对象
    长度
    宽度
    物理课本




    知识点3:时间的测量
    自主阅读教材P13至14页内容,完成6题
    7.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答:钟、表、停表

    知识点4:误差与错误
    自主阅读教材P14页内容,完成7题
    8.比较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答: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消除,只能减小.


    (15—20分钟)
    【交流预展】

    【展示提升】






    行为提示:1.情境导入新课.
    2.解读教学目标.








    提示: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可以根据进制来归纳:如十进制单位,百进制单位,千进制单位.




    知识链接:人眼可直接分辨的距离为毫米级,当小于这个距离时人眼不能分辨.





    行为提示:教师可以要求每小组的同学进行一次具体的测量,然后抽取一名学生上台展示,提醒其他同学注意操作的规范,并就各组表现给予评价.















    (对学、群学)
    知识点2:尝试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注意操作的规范.一个同学做时,另一个在旁边观察并记载他使用中的错误.要求展示时归纳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之点.
    (5分钟)
    1、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B )
    A.78cm=78cm×10mm=780mm B.78cm=78cm×10=780mm
    C.78cm=78×10=780mm D.78cm=78×10mm=780mm
    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C )
    A.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6mm B.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
    C.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 D.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
    3、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 B )
    A.偏大 B.偏小 C.无影响 D.都可能
    4、在下列数据后面填上适当的数据和单位:某同学的身高是17 dm ; 物理书的长度是25 cm ; 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8 cm ; 一元硬币厚度约为2 mm ; 教室的长度约是 9 m; 一层楼的高度约为 3 m.
    5、如下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7.35 cm.


    6.有五名同学用同一刻度尺先后对一物体进行了七次测量,记录结果如下:1.472dm,0.1472cm,14.12cm,146.9mm,14.72cm,147.40mm,0.1470m.根据数据分,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毫米 ,其中有三次记录结果是错误的,它们分别是 0.1472cm 、 147.40mm 、 14.12cm .本次测量结果应记作 14.71cm .
    7.如图所示球的直径为 1.80cm .
    8、一位同学想要测物理书一面纸的厚度,采取以下的步骤:
    A、量出100页的厚度L
    B、选用三角板,检查零刻度线是否完整
    C、计算每张纸的厚度D=L/100
    D、取物理书读出100页压紧
    请将上述操作按合理的步骤排列: BDAC
    9、知识归纳:刻度尺的使用:
    ①使用前三看:
    使用前三看:一看量程二看分度值三看零刻度线
    ②使用中两要:

    A
    B

    2
    3
    1
    0

    2
    3
    1
    0
    使用中两要:刻度尺一要紧靠被物体,二要与物体边沿平行
    ③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是什么意思呢?
    说明刻度尺测得的结果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分度值的下一位即为估计值.
    10、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A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B 不正确.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重点
    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难点
    利用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
    教学行为提示及方法指导
    (3分钟)
    在我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宝叔在外求学读书,一天宝叔的父亲去看他,宝叔问父亲家里可否有什么怪事,他父亲说:“怪事倒也不多,只是昨夜的一阵大风甚怪,把咱家院中的一口井吹到了篱笆外.”宝叔细想言道:“此风少也,甚是怪哉.”那么是否真的如故事中所说有那样的怪风?学习了这节知识,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10—15分钟)
    知识点1:机械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16-17的内容,完成1-2 题.
    1.什么是机械运动? 人们的心理活动属于机械运动吗?
    答: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心理活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2.在宇宙中 运动 是绝对的, 静止 是相对的.(填“静止”或“运动”)

    知识点2:参照物
    自主阅读教材P17—18,完成3—5题.
    3.写出参照物的概念.
    答:参照物是指用来判断其它物体是否作机械运动的标准物体.



    4.如果以教室里的黑板作为参照物,试判断课桌、讲台和我的运动情况,如果换成以走动的老师作为参照物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以黑板作为参照物课桌、讲台、以及坐在教室里的同学都是静止的,如果以走动的老师作为参照物则以上物体都是运动的.



    5.相对于地球同步卫星,地面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地面是静止的.


    6.跳伞运动员看到地面向他扑来是以 他自己或者身上的物体 作为参照物,搭载火箭升空的宇航员看到地面离他远去是以 他自己或者火箭 作为参照物.

    (15—20分钟)
    【交流预展】

    【展示提升】



    行为提示:1.情境导入新课.
    2.解读教学目标.















    方法指导:参照物的选择一般来说有几个原则:第一是任意性原则,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第二是排已性原则,不能选判断的对象作为参照物.第三是假定静止原则,如果我们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的话就假定其不动,而是我们要判断的对象在动.
    知识链接: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轨道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



    (对学、群学)
    知识点1、知识点2 :教师可以要两个小组互相出题的对战模式进行展示.知识点2需归纳出运动与静止的相互关系.
    【规律小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所说的运动与静止一般都是以地面作为参照物.
    (5分钟)
    1、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在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沙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2、在人民公园的湖面上,小刚同学坐在航行的游船里观光,若说他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C )
    A、湖岸 B、湖水 C、游船 D、岸上的建筑物
    3、小明骑自行车在长江沙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 A )
    A、向下游 B、向上游 C、向沙对岸 D、从对岸吹过来
    4、蹦极是一种极富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 A )
    A、他自己 B、地面
    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跳者 D、跳台
    5、请根据下面的描述,判断带波浪线的物体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并把它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1)夜晚,小明抬头仰望天空,发现月亮在云中穿行. 云
    (2)小玲乘飞机旅行,在飞机降落时,看到地面正向她扑来. 他自己或者飞机
    (3)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的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青山与孤帆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呢?青山是以船或者作者作为参照物 、 孤帆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
    (4)坐在车小华看着窗外路边的白杨树正急速地向后退去. 车
    (5)清晨,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地面 .

    6、关于参照物的选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参照物必须选取静止不动的物体
    B、参照物必须是和地面联系在一起的
    C、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不能作为参照物
    D、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7、甲、乙两辆汽车以相同的恒定速度直线前进,甲车在前,乙车在后.甲车上的人a和乙车上的人b各用石子瞄准对方,以相对自身为v0的初速度 同时水平射击对方,若不考虑石子的竖直下落,则(C )
    A、a先被击中 B、b先被击中
    C、两同时被击中 D、能击中b不能击中a
    8、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又是运动的,那么,以乙物体为参照物,丙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C )
    A、一定是静止的 B、运动或静止都有可能
    C、一定是运动的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9、下面是我国宋代诗人陈与义所写的《襄邑道中》的绝句: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诗中描述“我”运动时选取的参照物是什么?
    答:以榆堤为参照物
    10、“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如图所示,请你从物理的角度来分析,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的原因.
    答: 楚人没有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他以船为参考系,认为他自己是静止的,进而错误地认为剑也是静止的,很显然剑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相对于船则是运动的,这也就告诉我们,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时,要选用同一参照物进行比较,不然就会出现“刻舟求剑”的荒唐.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道速度的概念.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难点
    利用及变形公式求相关物理量
    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
    教学行为提示及方法指导
    (3分钟)
    “飞人”博尔特保持着一百米9.58S的世界记录,而猎豹在全力追逐羚羊时平均每分钟可以跑近2000米.那么“飞人”与猎豹谁跑得更快?
    (10—15分钟)
    知识点1:速度
    自主阅读教材P19-20的内容,完成1-3 题.
    1.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物理学中采用的是哪种方法?
    答:比较物体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另一种是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物理学中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2. 找出速度的定义、数学表达式、符号、单位及物理意义.
    答: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它的数学表达式为,V表示速度,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或者m·s-1),它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米每秒与千米每小时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答:由于1m/s=3.6km/h,所以当km/h化成m/s时除以3.6,相反则乘以3.6.


    知识点2:匀速直线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20—21的内容,完成4—5题.
    4.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5.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答:物体沿直线且速度始终保持不变的运动.


    知识点3:速度的计算
    自主阅读教材P21—22例题,完成4—5题.
    6.向月球发射激光,经2.7s后接收到月球表面反射回来的激光,则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多少千米(激光在空间传播速度为3×105km/s)?
    解:激光在空间传播速度为3×105km/s,激光从月球传到地球

    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4.05×105km.





    (15—20分钟)
    【交流预展】

    【展示提升】





    行为提示:1.问题导入新课.
    2.解读教学目标.














    易错点: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后者是两个速度的平均值.


    方法指导:在解决相关物理计算题是注意钥匙的规范性,一般来说物理计算题格式要求如下:首先必须写明“解”,其次必须写出相关物理公式.最后计算当中的数据和最终结果必须带单位.
    提示:物理公式的变形都是根据数学知识推导而来,像速度公式,可根据数学知识得出.



    (对学、群学)
    知识点1:可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展示.展示时可用图示,可谈自己的理解等等.
    知识点3:要求展示时说解题思路,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
    (5分钟)
    1、人正常步行10min所经过的路程最接近(  C  )
    A、8m    B、80m     C、800m     D、8000m
    2、试判断下列哪一个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  )
    A、正在起动的汽车  B、在平直的轨道匀速行驶的列车
    C、被抛出去的石块  D、从高处自由落下的石块
    3、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面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 A )
    4、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通过45m的路程时用了0.5 min的时间,那么它前15s内的速度为 ( B  )
    A、0.5m/s   B、1.5m/s   C、2m/s    D、3m/s
    5、一辆火车的运动速度是72km/h;燕子飞行速度可达48m/s、燕子比火车运动 快 .
    6、甲、乙两辆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它们运动的时间之比是4∶3,两车运动速度之比是 9:10 .
    7、 一列长为200米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火车通过1.8千米长的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秒,那么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米每秒?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根据v=s/t可知,运动的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
    B、根据v=s/t可知,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速度越大
    C、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运动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
    D、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
    9、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m用了4s,跑完100m用了19s,该同学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 A )
     A、6.67m/s; B、8.3m/s; C、7.15m/s; D、7.75m/s.
    10、高速公路上为避免发生汽车追尾事故,有关部门在路边竖立有距离确认牌,从确认牌开始,沿路分别竖有50m、100m、200m标志牌.小明为了估测所乘汽车的速度,他用手表测出汽车从确认牌到200m标志牌的时间为5s,则他估测出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40 m/s ,合 144 km/h.
    11、一段路程为S,一辆汽车在通过前2/3路程的速度为V1,通过后1/3路程的速度为V2,则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1/(V1+V2) .
    12. “五一”期间,小强一家开小车到来宾市旅游,接近来宾市时,看到路边标志牌如图所示(标志牌说明此处到来宾市还有2km,车辆最大速度不能超过60km/h),此后小车用1min匀速通过一段长为600m的路段.求:
    (1)小车通过该路段的速度;
    (2)请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小车在该路段是否超速行驶;
    (3)请写出一句相关警示语,以提醒司机朋友要按交通法规安全驾驶.

    解:(1)小车通过该路段的速度:=10m/s=36km/h;
    (2)根据标志牌上的数据可知,这段路程限速60km/h>36km/h,因此小车没有超速行驶;
    (3)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饮酒不开车,开车不饮酒.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道速度的概念.
    2.理解平均速度是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
    3.会运用计算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重点
    平均速度的计算
    难点
    设计实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
    教学行为提示及方法指导
    (8分钟)
    课前抽测
    1.知识回顾:请说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答:使用前三看:一看量程二看分度值三看零刻度线
    使用中两要:刻度尺一要紧靠被物体,二要与物体边沿平行
    读数时三注意:一注意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二注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三注意数据要带上单位.
    2.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求平均速度的公式是什么?
    答: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我们知道数字4和6的平均值是5,如果某物体在某个运动过程中前半程的速度是4m/s,后半程的速度是6m/s,是不是该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当中的平均速度也是5m/s呢?
    答:不是.

    (10—15分钟)
    知识点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自主阅读教材P23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实验.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金属片、刻度尺、停表
    实验步骤:
    ①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斜面全程的路程s1
    ②用停表测量小车下滑全程所用的时间t1
    ③计算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④让小车从斜面中部下滑,重复上述步骤.
    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问题与讨论:
    1.在测量过程当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分别测量哪些物理量?
    答:需要用刻度尺测出总路程;用停表测出总时间.

    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斜面为什么要保持很小的坡度?
    答:为了便于测量小车下滑所用的时间,所以斜面要保持很小的坡度,以免小车下滑过快,下滑时间过短而不便测量.

    知识点2:超声波测距
    自主阅读教材P24的科学世界,完成下面的实验.
    3.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它有哪些性质?
    答: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它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容易被反射.
    (12—18分钟)
    【交流预展】


    【展示提升】




    行为提示:1.先独立思考2分钟,再随机抽取3位学生回答.
    2.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提示:实验原理就是指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方法指导:1.斜面坡度不要太大.
    2.刻度尺读数时要注意估读.






















    (对学、群学)
    知识点1: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展示实验报告内容,再分组实验,然后抽取一组同学展示实验的数据与结果.

    (5分钟)
    1、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0.5s,则下面数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 A )
    A、3m/s B、6m/s C、6.3m/s D、0m/s
    2.钢球沿20m长的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滚动25m距离才停止,钢球在斜面和地面上滚动时间分别是5s和10s,则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是 4 m/s,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是 2.5 m/s,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3 m/s.
    3. (2014•烟台)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时间.若秒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0.2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如图所示,小车在这下滑过程中做 变速直线 运动,小车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前半路程S1时的平均速度为V1,通过后半路程S2时的平均速度为V2,通过S3的平均速度为V3,则V1V2V3的大小关系怎样?为什么?
    S1
    S2
    S3

    答:V3>V1>V2,因为小车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5、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中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6、测量平均速度时需要用 停表 测出 时间 和用 刻度尺 测量 路程 ,再根据 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7 .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段的路程sAB=40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25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不正确,理由是: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8.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甲至乙
    乙至丙
    甲至丙
    路程
    s1=26cm
    s2=64cm
    s3=90cm
    时间
    t1=2s
    t2=4s
    t3=6s
    (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
    方法1:
    方法2:
    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方法1 ;(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0.15m/s.
    (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不是(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增大斜面角度(写出一种即可).








    第一章复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机械运动,并能根据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会利用分析简单的物体运动情况,初步学会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重点:参照物的理解.
    难点:1.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利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
    教学行为提示及方法指导
    (5分钟)
    自主梳理知识,构建本章知识结构:




    行为提示:1.学生自主梳理本章知识,画出思维导图(答案仅供参考),并熟记基础知识.
    2.由于时间关系,本部分建议每学完一章,学生形成习惯自主梳理,板书可课前安排学生完成,上课即进入知识梳理和提问过程,限时5分钟.

    (10—15分钟)
    知识点1: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典例1】(1)下图中使用刻度尺正确的是( C )

    (2)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2.80cm

    知识点2:参照物
    【典例2】跳伞运动员在下降的过程中看到地面向其扑来,他是以
    他自己或者伞 作为参照物的.
    知识点3:匀速直线运动
    【典例3】如下图所示,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3所示.从图像可知, 甲 车的速度大;5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是 60 m.

    知识点4:平均速度
    【典例4】 李明和杨红都从家骑车去学校,李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杨红骑车的速度是4m/s,则以下说法正确是( A )
    A.李明从家到学校所走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比小红大
    B.李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杨红家到学校的距离近
    C.李明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比杨红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少
    D.任何时候李明骑车的速度都比杨红要快
    (15—20分钟)
    【交流预展】

    【展示提升】



    方法指导:
    【规律小结】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 零刻度线 、 量程 和 分度值 .
    (2)刻度尺在测量中摆放时,零刻度要对准 零刻度线 、尺的位置要 与物体紧靠 且与被测物体平行.
    (3)在读数时,视线要 垂直于 刻度线.



    易错点:
    参照物有“排已性”的原则,也就是要排除被判断对象本身.

    方法指导:
    【规律小结】匀速直线运动是特点是:速度不变,也就是s/t的比值不变.







    (对学、群学)
    知识点1:要求展示时归纳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知识点2:要求展示正确的找出参照物.
    知识点3:要求展示如何分析图象,提炼信息.
    知识点4:要求展示如何正确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5分钟)
    1.小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物体的长度为25.85c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A )
    A.8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 B.一根粉笔的长度 C.黑板的长度 D.饮水杯的高度

    2.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B )
    A.5.2m=5.2×100=520cm B.5.2m=5.2×100cm=5.2×102cm
    C.5.2m=5.2m×100cm =520cm D.5.2m=5.2÷(1000km)=5.2×10-3Km

    3.下列各运动中属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C )
    A.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B.铅球在地面上沿直线滚动至静止
    C.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
    D.从一楼沿楼梯匀速走到三楼教室的同学
    4. 根据下面图,写出所求物理量的值 2.78cm

    5.当飞机起飞时飞机上的乘客看到地面渐渐远去,那么乘客是以 飞机 作为参照物的.

    6.某同学测得一物体的长度为7.00dm,那么他所用的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为( C )
    A.米   B.分米 C.厘米   D.毫米
    7.如下图所示的图像中能正确反映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B )

    8.某校一节课45min= 0.75 h= 2700 s.中学生10次脉搏的时间大约为0.2 min .一般人步行10min所通过的路程最接近700 m .
    9.李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和 停表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缓 (填“陡”或“缓”)些.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BC= 5 cm,tBC= 0.01 s,VAC= 0.03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填“大”或“小”).
    10.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又以20m/s的速度继续行驶了100m.
    求:(1)该汽车在前500s行驶的路程是多少m?
    (2)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多少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相关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密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密度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 物质的密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第1节 质量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第1节 质量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主预习,小组讨论,教师点拨,跟踪训练,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1节 温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1节 温度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计的种类,温度计的使用,体温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