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展开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
(2)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能在实际中解释和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验自己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键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
2、难点:平面镜成像探究实验,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 魔术表演引入新课: 教师表演魔术:盒中变物。魔盒:以倾斜45°的平面镜将箱子分成前后两个空间,反射面须朝向观众,花藏在镜后.表演场地光线要暗,以免使平面镜反光而被识破.
揭秘:利用了镜子成像特点来完成魔术。指出:我们把表面平整光滑的镜子叫平面镜,平面镜中看到的景象我们称之为像。 生活中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透光的玻璃板等也可看做平面镜用来成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呢? 二、设问质疑、尝试探究: 活动一:感知平面镜成像 活动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积极猜想 3.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说出所选器材,选择原因,器材的组装方式,具体计划安排。教师针对设计中暴露出的问题加以修正。 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探究猜想1: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第二部分探究猜想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4.进行实验 由于有大部分学生设计实验能力较弱,学生实验前,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上述问题,再让学生动手,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要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教师让学生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5.分析与论证 让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归纳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6.评估与交流 教师提问:在实验中有哪些困难?还需做哪些改进? 三、联系实际,提升能力 活动三: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一些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质疑:平面镜对我们是否有不利的一面。教师展示“光污染” 四、知识梳理,盘点收获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当你再在平面镜中看到“另一个”你时,会有什么新的感受?
五、思维拓展,课外延伸
|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对着镜子观察,讨论平面镜成像特点? [比一比]:用镜子观察自己的手,镜子中的手的像与你真实的手大小有什么 关系?(大小、形状相同) [试一试]:当你将自己的手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位置怎样变化?像和物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摸一摸]:试着用手摸镜中的像,能摸到吗?把手伸到镜子后面再试一试。 学生根据问题积极猜想: 像与物大小相等 像近大远小 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 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解决
以下问题: (1)实验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厚玻璃板和薄玻璃板选哪个呢?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确定像的大小? (4)怎样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学生四人一大组,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操作,有的同学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发现光屏上没有蜡烛的像。请学生看“加油站”。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各小组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学生很容易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④像与物体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交流本实验还需做哪些改进? 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展示图片小结:平面镜的应用:1、利用平面镜成像:①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②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③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2、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①牙医利用平面镜观察病人口腔;②自行车尾灯反光提醒司机注意,潜望镜等。 学生思考后回答:城市里的
许多大楼采用玻璃幕墙进行室
外装潢,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光
污染”。
学生交流,各抒己见,归纳出本节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利用平面镜制作并表
演小魔术,把学习收获与家人分
享。
|
让学生在观看魔术表演过程中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
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 教师将学生的所有猜想写在黑板上,并肯定、表扬学生的勇气。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相应的实验器材。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并从中初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此环节设计可再次向学生渗透“替代法”。
教师参与部分实验小组的探究工作,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团结与合作精神和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小结可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 学以致用将知识的火种不断延续,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 |
三、课程分析
课程要点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求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形成科技素质的重要作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初二才接触物理,对物理学科充满了好奇,利用学生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知识点的理解、巩固也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好学生决以下问题:
(1)实验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厚玻璃板和薄玻璃板选哪个呢?教师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分别去确定平面镜和玻璃板中像的位置。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看不到平面镜后面的蜡烛,无法知道它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不用平面镜。而使用玻璃板成像时,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使用玻璃板。通过此实验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替代法”。还有些学生可能会发现玻璃板有透光性,而平面镜没有。学生演示厚玻璃板有重影,要选薄的。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确定像的大小?用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则像与物大小相等。这是本节第二个“替代法”。该实验选择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4)怎样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教师可让学生回答解决,可用刻度尺。为了让学生较快完成相关操作,我设计了方格纸,也可让学生数方格数。
课程中的收获:
1.通过魔盒表演,引课效果很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注意做好铺垫,通过“活动一:感知平面镜成像”让学生有足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提供思考方向。
3.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有少部分学生还有新的发现。有些学生提出“为什么好像看见两个像”;“可用其他物体代替两支相同的蜡烛吗?”等。强调玻璃板厚度对实验的影响;两只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4.使用方格纸不仅能让学生节约探究时间,还避免了学生用刻度尺测量时误差的问题,可减少实验探究中的干扰因素。
课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以及“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认可程度较高。但学生对得出“像与物大小相等”认可程度不是很高,其中表现在,会错误的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后让学生思考我们改变距离后,像和物体是否依然能重合?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也可以再实验一下蜡烛远离与靠近平面镜时像与物还是重合,从而起到突破难点,消除学生已有的“像近大远小”错误的生活经验。
2.由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差异,有些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分组时要搭配好各组学生的层次。
3.为了让学生充分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以本节课上课时间较紧,信息窗中“弯曲镜子”让学生课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怕浪费一点时间,要相信学生,给他们动手、动脑的机会,用实验,用事实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尝试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喜悦,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初中物理沪教版八年级上册2.2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教版八年级上册2.2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点难点,新课导入,课堂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四章 多彩的光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教案: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四章 多彩的光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