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磁现象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了解电流磁效应的应用
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
观察电磁门铃的内部结构
初步体会用类比方法引入新概念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知道电流的磁效应
了解电流磁效应的应用
难点:
设计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各类磁铁、缝衣针、细线、泡沫塑料、纸片。直导线磁场演示器、3-4个小磁针、电源、开关、铁钉、漆包线、,光盘。
四:教学流程
活动1
认识磁现象
电流的磁效应
演示实验
定义
磁性,磁极磁体
复习磁极相互
作用的规律
拓展
活动4
活动3
活动2
设计探究实验:影响电磁铁磁性
强弱的因素
观看电铃录像
自制电磁铁
总结:线圈匝数,电流、电磁铁吸引力的关系
主要内容
教学资料:
磁的发展简史
我国是用文字记载磁现象最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中已有“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的描述。这是有关磁石和磁性矿的最早记载。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中所写的“慈石召铁,或引之也”,描述了磁石吸铁现象。磁现象的应用,在我国古代后魏的《水经注》等书中,就提到秦始皇为了防备刺客行刺,曾用磁石建造阿房宫的北阀门,以阻止身带刀剑的刺客入内。医书上还谈到用磁石吸铁的作用,来治疗吞针。但磁现象早期应用方面,最光辉的成就是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这也是我国对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 献。
我国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体的指南性。最早指南的磁石是一种勺状的,叫司南,它的灵敏度虽很低,但却给人以启示:有一种地磁存在,磁石可以指向。到北宋时期,制成新的指向仪器棗指南鱼。在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详细记载了指南鱼的制造过程。这里有个重大突破,就是采用了磁化的方法,使鱼形铁磁化后,成一个指向仪器。此后,指南针的制造和安装方法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已有明确记载。不久指南针与方位盘结合起来成了罗盘,为航海提供了方便而可靠的指向仪器。后来,我国指南针传入欧洲。到16世纪,欧洲出现了航海罗盘。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也为研究地磁三要素创造了条件。
英国人吉尔伯特在磁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著作《论磁》是人们对磁现象系统研究开始的标志,书是1600年出版的。书中记录了吉尔伯特研究磁现象时所做的各种仪器,及实验过程,也记录了他从实验中所得到的结论。他从磁性“小地球”实验中,根据磁针的排列与指向,提出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两极位于地理的北、南两极附近;提出了磁子午线概念;吉尔伯特还说明了磁偏角及地磁倾角的测定方法;铁的磁化及去磁概念;定性的研究磁石的吸引与推斥。这都为磁的进一步研究开拓了道路。
到18世纪,在磁的研究方面有了新进展。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在磁的研究方面也做出突出贡献。他参加了法国科学院为设计指向力强、抗干扰性能好的指南针而举行的竞赛活动,并提出丝是指南针的设想,得到磁学奖,在此基础上制成了库仑扭秤。在建立了电荷相互作用的库仑定律同时,得到了磁力的相互作用定律,可以说库仑是静电、静磁学的第一位奠基人。此后,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泊松,在库仑的基础上,提出了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势函数积分方程,把磁的研究发展到定量阶段,但这时电与磁还是分别平行、独立地进行着研究。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1820年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和重视,科学家纷纷转向在这方面的讨论和研究,推动了整个电磁学的发展。安培由电流磁效应想到:既然磁体之间有相互作用,电流与磁体间也有作用,那么两个载流导体之间也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他通过一系列实验,找到了电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根据,进行了定量研究,于1820年12月4日向科学院提交了一篇论文,提出计算两个电流线元间作用力的公式——安培定律表达式。到1821年初,安培又进一步提出磁性起源的假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安培发现的载流导体间的相互作用,仅在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后的第7天。新的发现的浪潮冲击着整个欧洲。法拉第在新的发现面前,重做了已有的实验,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既然电可以产生磁,为什么磁不可以产生电呢?他开始了磁生电的研究。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及其所遵循的规律。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拉第把电与磁长期分立的两种现象最后联结在一起,揭露出电与磁的本质的联系,找到了机械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方法。在理论上,为建立电磁场的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在实践上,开创了电气化时代的新纪元。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这不仅验证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正确,也为无线电技术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爱因斯坦1905年建立的狭义相对论,第一次把两种自然力——电力与磁力统一起来。近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新的磁性材料不断涌现出来。人类的科学技术及物质生产活动与电与磁已密不可分。随着新的磁现象的发现,磁的更深刻的本质的揭露,磁的应用也将展现出新的局面。
学习单(一)
学习单(二)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利用实验材料设计三种制作指南针的方法
完成学习单
补:如何判断物体有磁性,为判断缝衣针、通电电磁铁有没有磁性作准备。
引言:磁的发现史
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和生活生产中涉及的磁体(喇叭、磁盘、磁带、磁卡、门吸、电动机、电流表)来形象生动地认识磁现象
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板书】磁性、磁体、磁极:
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叫磁极。
观察电流的磁效应演示实验
1.当直导线没有通电时产生有什么现象(小磁针没有发生偏转静止不动或指南北).
2.当直导线通电时产生什么现象(小磁针发生偏转).
3.断电后发生什么现象(小磁针转回到原来指南北的方向).
4.改变通电电流的方向后发生什么现象
带电体和磁体有一些相似的性质,这些相似是一种巧合呢?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呢?
科学家们基于这种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电与磁的联系.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终于用实验证实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科学界,使电磁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已知通电导线和磁铁都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而磁铁有磁性,所以推测通电导线也有“磁性”(电流的磁效应)(类比的方法)
活动9.28学生自制电磁铁,并设计验证通电电磁铁是否有磁性的实验?
补:如何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方法?
为增强通电导线的磁效应,我们可以将导线绕成线圈(称为“螺线管”),并在线圈中插入铁芯,制成“电磁铁”
观看光盘:电铃模型
补:如何与学生一起讨论电铃的工作过程?
家用电器中除上节课提及的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外,还有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如电磁门铃、蜂鸣器、耳机、电话等。
设计探究实验: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完成学习单(二)
交流实验的设计方法与结果
拓展内容,要吗?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如果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或者改变电磁铁的匝数,它的磁性强弱会变吗?
总结:当电磁铁线圈匝数不变、电流逐渐增大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是同步增大的;从表2数据看到,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磁铁线圈的匝数增加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是同步增大的。由此可以证实: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电磁铁线圈的匝数、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有关,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实验目的:学会制作指南针
实验材料:磁铁、缝衣针、细线、泡沫塑料、纸片
实验步骤:1、磁化:沿一个方向摩擦缝衣针,但返回时另一端时应提起磁铁4-5厘米
2、设计三种不同的方法使缝衣针指示南北。
实验方法:1、
2、
3、
与小磁针相比缝衣针在方向上的指示性 。
( 准确/不准确)
●提出问题
课堂上教师问: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如果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或者改变电磁铁的匝数,它的磁性强弱会变吗?
假设与猜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改变电流对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影响(表1)
电流/A
电磁铁对铁钉的引力/N
改变匝数对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影响(表2)
匝数
电磁铁对铁块的引力/N
结论:
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第8章 身边的溶液安全使用溶液使用酸、碱溶液的正确方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第8章 身边的溶液安全使用溶液使用酸、碱溶液的正确方法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内容组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七年级上册现代通信设备及通信手段教案: 这是一份科学七年级上册现代通信设备及通信手段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主要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第11章 感知与协调视觉光线和眼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第11章 感知与协调视觉光线和眼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内容组织,训练与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