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上册气体的压强教案
展开气体的压强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气体也能产生压力,
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会用无液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知道无液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理解影响气压大小的几个因素:气体粒子的运动速度、气体粒子的数量、受力时间的长短等;
2、 过程与方法:在模拟气压产生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
学会利用已知的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促进知识的外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交流,培养协作精神,通过师生互动,增进师生关系。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气压的产生
2、 难点: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三、 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电子天平、黄豆若干、金属片(折叠呈一定角度)、气球、气筒(抽吸两用)、塑料瓶、单头支管(连塞)、玻璃钟罩、马德堡半球、凡士林、无液气压计、
四、 教学过程:
1、
流程图:
2、 内容与设计
教学内容 | 课堂活动 | 设计 | ||
引入,认识气压 | 比较负重行走与不负重行走的差别,说明承重的物体对人有压力。 提问:空气对人有压力吗? 师生共同例举生活中感受到气压的情况, eg:乘坐飞机时,耳内鼓膜的不适感;下雷雨前,部分人群会感胸闷气短;等等 猜测气压产生的原因。 | 从学生日常的感觉体验入手,把学生的认识从较为直观的固体物质的压力,引入到气体的压力。
通过对气压产生的原因的猜测,巩固前一部分粒子模型的有关知识点。 | ||
模拟气压的产生活动 | 说明气压是由气体的撞击产生的。 我们可以用质量很小的黄豆来代表气体粒子,用电子天平秤的承重面来代表容器壁,模拟气压的产生。 老师事先说明实验步骤及要点,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步骤: 1、 在电子天平上斜放一块金属片,按“去皮”钮; 2、 一粒黄豆在金属片正上方20厘米处释放(状态一),记下电子秤读数,并求出平均值m1 3、 一粒黄豆在金属片正上方60-70厘米处释放(状态二),记下电子秤读数,并求出平均值m2 4、 三粒黄豆在金属片正上方20厘米处同时释放(状态三),记下电子秤读数,并求出平均值m3 5、 一把黄豆在金属片正上方某处均匀释放(状态四),记下电子秤读数m4, |
通过powerpoint 展示学生实验步骤,部分实验要点以重点记号标出。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关注。 指导学生对照“活动工作纸”,按小组方式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 ||
该教学内容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较为抽象的气压概念,用学生能理解的实物——黄豆与天平秤读数来陈现,便于理解和记忆。 用powerpoint 展示实验步骤和要点的作用:明确活动内容,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对部分关系活动成功与否的行为以重点符号突现,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实验的误差或失败。 | ||||
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 提问: 1、 上述活动中,状态一与状态二有什么区别——释放高度不同,使撞击速度不同——气体粒子的运动速度与气压大小呈正相关。 2、 状态一与状态三有什么区别——同一高度释放的黄豆数量的不同——同时撞击容器壁的气体粒子数量与气压大小呈正相关 3、 猜测状态四的读数在某一数值附近,可能是什么原因——
|
对照活动工作纸上的提示,从实验现象,推测、探究结果产生的原因,
如果在活动的步骤四中,由于各种原因使三粒黄豆未能同时释放,其结果的数值与理论值会有一定差距,可让学生分析。 | ||
这一内容中牵涉到一“加速度”概念,针对预备年级学生不需要作很详尽的解释,让学生能知道结果即可。 用提问的形式,使学生的思考点集中在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
气压的改变 | 活动4.13 给足球打气 瘪的乒乓球浸入沸水会恢复原状 拓展题: *托盘天平的一端放上一个橙子时,平衡遭到破坏,如何利用“气体也有压力”这一论点,使天平重新恢复平衡呢? | 利用日常生活中多个事例的说明,加深学生对前一内容块的理解。
对于拓展题的解答,答案不局限在某一种,思考的关键点是:利用多种方式使天平另一托盘上气体粒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或撞击托盘的气体粒子数量增加。 如:吹气,电风扇,电吹风等。 | ||
大气压强 | 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大气,由于气体粒子不停撞击地球表面,从而产生一定压强,这就称为大气压强。 教师演示实验: 1、 抽出塑料瓶内空气,观察瓶子的变化 2、 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观察罩内气球的变化 3、 马德堡半球实验,后可补充说明300年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填写活动报告。 |
塑料瓶的选择应稍软一些,效果更好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可用黑板图示或制作一个小flash作品演示,效果更好
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时,在两个半球的接缝处涂上凡士林,以免漏气;为使实验效果更显著,在停止抽气的同时应及时关上球的阀门;请两位同学协助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安全。 | ||
气体压强的测量 | 说明:气体压强随着粒子数量变化和运动快慢而改变着,我们对粒子的这些改变无法直接观察,所以要借助仪器来测量气压。 常用的测量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学生观察无液气压计的内部结构,与老师讨论得出无液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学生活动:利用无液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教师板示一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1.013*105帕 对照当时测出的大气压强,猜测与标准大气压强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温度、海拔、风力等) 教师演示:把气压计放在密闭玻璃钟罩内,开动抽气机,抽出罩内空气。
|
边观察实物,边对照工作原理示意图,使学生把感性的认识与理性的分析有机的结合。
活动前,提醒学生注意读数的单位,及表盘刻度上的最小单位
猜测的结果,可板书于黑板上,再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分析,去伪存真。
提醒学生观察气压计读数变化。 | ||
此节内容大部分以学生活动的形式进行,对于学生日常不太可能见到的专业实验器具——无液气压计,可给与充足的时间观察,再结合老师的图例讲解,加深印象。 在进行无液气压计的工作原理分析,及比较大气压强与标准大气压强差距的过程中,可再次把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拿来分析,既解决了问题,解了惑,也可把它作为一节课知识点的小结。
| ||||
五、 训练与评价:
活动工作纸的设计:
(一)、在实验“模拟气压的产生”中,我们小组记录的结果如下:
实验状态 | 电子天平秤读数 | |||
一粒黄豆 | ⑴20厘米处释放 | 读数一 |
| 平均值 m1= |
读数二 |
| |||
读数三 |
| |||
⑵60-70厘米处释放 | 读数一 |
| 平均值 m2= | |
读数二 |
| |||
读数三 |
| |||
三粒黄豆 | ⑶20厘米处释放 | 读数一 |
| 平均值 m3= |
读数二 |
| |||
读数三 |
| |||
一把黄豆 | ⑷某一高度均匀释放 | 读数 | 读数 | 读数 |
(二)经比较,我们看到m1 m2 (填写< = > ),我们认为,黄豆释放高度的不同,会使黄豆在电子秤面的运动速度不同;速度越 ,压力越 。
m1 m3 (填写< = > ),同一高度释放的黄豆数量的不同,会使电子天平秤读数不同;数量越 ,压力越 。
(三)在利用无液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的活动中,
我们小组记录下的表盘读数是 帕,记录人 ,
还有同学记录下的读数是 帕,记录人 。
(四)在今天的课堂活动中,我们认为本小组表现最出色的同学是 。
设计说明:
活动工作纸的设计为学生在课堂内活动,起到了一个导向活动。本工作纸上的内容,使教材内的部分活动更为细化,通过对工作纸的反馈,教师能更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
工作纸的第三题中,允许学生存疑、质疑,不人云亦云,有利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第四题通过小组同学的互评,增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关注,努力借鉴同伴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使部分表现出色同学的努力得到肯定,获得心理满足,增加学习科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