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第11章 感知与协调视觉光线和眼教学设计
展开视觉(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辨认眼的主要结构,了解眼的各部分的功能。
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眼的各部分结构的活动,学会对事物有条理的分解与认识
通过了解眼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理解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原理。
通过同桌之间的互相观察和体验盲点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眼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眼模型的观察和了解,能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通过同桌间的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关爱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辨认眼的主要结构,认识这些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难点】辨认眼的主要结构,认识这些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三、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
眼的模型(或者图示)、镜子、手电筒。
【教学资源】
多媒体资源设计:PPT、Flash课件
四、内容组织
【教学流程】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活动设计】
活动一:观察眼的模型,辨认眼的结构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眼的模型,结合教师的讲解,辨认眼的各部分结构
2、通过自己观察(或者同桌之间互相观察),认识虹膜、巩膜、瞳孔三个结构
活动器材:眼的模型(或者图示、Flash课件)、镜子。
学生活动 | 指导要点 |
从外部观察虹膜、巩膜、瞳孔、睫毛、眼睑等结构。 观察模型,辨认眼的内部结构。 | 纠正学生不规范的用词。 讲解眼的内部结构。 眼球壁的几个膜容易混淆,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记忆。 注意学生会提出的相关问题:瞳孔的颜色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
活动二:观察瞳孔变化活动和体验盲点存在的实验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瞳孔变化”的探究活动,理解虹膜的作用。
2、通过“体验盲点存在”的探究活动,理解视觉限制。
3、通过演示活动,让学生找出实验中不妥之处,培养学生的互相关爱的情感。
活动器材:手电筒、测盲点用的“+”和“”。
学生活动 | 指导要点 |
同桌之间用手电筒互相测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 说明瞳孔的作用,以及讨论眼的什么结构能够引起瞳孔的变化。 体验盲点存在实验操作。 | 演示手电筒照眼睛的不同做法,引导学生辨别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做法,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解释平时我们为什么不觉得盲点的存在。 |
活动三:学习眼的各部分的功能
活动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了解眼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念。
活动器材:眼的模型(或者图示、Flash课件)
学生活动 | 指导要点 |
继续观察模型,学习眼的各部分的功能。 分析眼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 引导学生学习眼的各部分的功能。 在讲解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
五、训练与评价
视觉(三)活动工作纸
活动一:观察眼的模型,辨认眼的结构 请简单图示眼球的结构
请写出眼的附属结构: 。 活动二:观察瞳孔变化活动和体验盲点存在的实验 观察瞳孔变化活动实验步骤简要说明:
。 观察结果描述: 。 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瞳孔可以控制 ;瞳孔的大小变化是由 控制的。 体验盲点存在的实验步骤简要说明:
。 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
。 思考:为什么我们平时不觉得盲点的存在?
。
活动三:学习眼的各部分的功能 写出眼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 小组讨论的表示方法为: 。 比较两种表示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科学?为什么? 。
。
活动四:寻找光沿直线传播的其他证据 你所中找到的生活中能够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有: 。 比较老师用的投影仪和光在淀粉溶液中传播的异同:
。 说明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 |
补充资料:
平时我们并不感觉到盲点的存在,为什么?
1、 两眼视物时,可互补另一只眼落在盲点上的像。
2、 由于眼球会不停移动,且像停留在视网膜上的同一位置不会超过0.1秒。因此,即使一个眼视物时,也不容易察觉到盲点的存在。
3、 或许因为一个眼视物时,像正好落在盲点上,但大脑能通过四周的背景而将像补上。
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第8章 身边的溶液安全使用溶液使用酸、碱溶液的正确方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第8章 身边的溶液安全使用溶液使用酸、碱溶液的正确方法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内容组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光线和眼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光线和眼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内容组织,训练与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光线和眼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光线和眼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内容组织,训练与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