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文配套ppt课件
展开1.知道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结合实例,认识内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知道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结合实例,认识外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
1.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分类: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喜马拉雅山的岩层中发现了大量海相岩层和海生生物化石,5700m的地层中发现了栎树化石,现在这种植物分布的高度是3000m。这些证据证明喜马拉雅山长期以来以极快的速度抬升,在5300万年前开始成陆,之后不断抬升形成“世界屋脊”。
中生代无脊椎海洋生物--菊石
形成地球时的原始热量
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放射性热量(铀-238、铀-235、钍-232和钾-40,)
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内力作用而发生变位或形变,也称构造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水平运动:水平位移或弯曲变形
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
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
垂直运动形成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就全球的地壳运动来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紧密相关的,这两种运动同时存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互相渗透,叠加在一起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这一过程称为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概念:指深层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会发生变质的过程。特点: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地表基本格局。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b.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滨的3根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答案:a、b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地壳运动造成的,c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岩浆活动造成的。
(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答案:a现象发生的过程:该地存在地壳上升运动,水域地区生长的螺蚌,随着地壳上升,连同旧日之土演变为山地、岩石。b现象发生的过程:那不勒斯海滨先是处于下沉运动之中,3根大理石柱部分沉入海水中,被海生贝壳动物蛀蚀;之后那不勒斯海滨又处于上升运动之中,大理石柱重见天日。
(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答案:有的地表形态变化很快,演变过程在较短时间或瞬间完成,比如材料c;有的地表形态变化极其缓慢,演变过程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比如材料a、b。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并堆积起来。
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风化物被带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对应地貌主要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曾经矗立着12根巨大的海蚀柱,这里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海蚀柱最高约45米。近些年来,陆续有5根海蚀柱倒塌。这些海蚀柱是如何形成的?海蚀柱为什么会倒塌?预测未来这一景观的演变趋势。
有些海岸是由岩石构成的;受海浪等的侵蚀作用,海岸岩石逐渐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地貌。
对应地貌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
对应地貌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新月型沙丘
流水堆积--黄河三角洲
海岸堆积地貌:颗粒物的大小
该地貌主要发生那些地区?
观察图片分析冰川地貌的特点:
指出冰川侵蚀的主要地貌:冰斗、角峰与刃脊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包括冰川刨蚀、冰楔、磨蚀和挖蚀作用
分析冰川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山地冰川在重力作用下一般处于缓慢移动的状态;它在移动中能够拔起大块岩石,加速岩石裂解,并挟带这些物质一起运动。
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等。
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的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获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获奖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内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2岩浆运动,3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示范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质作用,化石演化海陆变迁,塞拉比斯神庙动物蛀蚀,墨西哥火山喷发,根劈作用,黄土高原的冲沟,新月形沙丘,冰碛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文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庐山牯岭镇,岩层受到挤压,岩层被拉伸,岩层被拉伸形成裂谷,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