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学年14.1 故都的秋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14.1 故都的秋背景图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故都的秋,总分总,北国的秋,清静悠闲,以声衬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深切的眷恋之意。
确定描写的内容为“秋”,但“秋”因“故都”的修饰而被赋予了厚重的人文色彩。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思秋)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绘秋+议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与热爱之情。(恋秋)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少年丧父。1913年留学日本,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1921年至1933年,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住所的话》)
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通过哪些景物来刻画北国的“清”“静”“悲凉”的?
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闲人清秋佳果
一椽破屋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思考:这几个句子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蓝色、白色——冷色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像花而又不想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 “悲凉”
“衰弱”“残声”“啼唱”
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恰以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灰沉沉的天空,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
为什么在“秋语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
作者借雨后都市闲人的_____、_________、动作、_____、________ ,来表明作者在谈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非常愉快,也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轻松自在、悠闲的生活。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成熟至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中最好也没有的Glden Days。
分析: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
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本文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各有什么特点?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黄酒(平淡) —— 白干(浓烈)
稀饭(稀薄) —— 馍馍(厚实)
鲈鱼(柔软) —— 大蟹(刚强)
黄犬(范围狭小) —— 骆驼(范围广大)
南国之秋 ———— 北国之秋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秋中有情的眷恋)
思考: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 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主观方面:①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②个人气质抑郁善感。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③郁达夫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情中有秋的落寞)
思考: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主旨)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故都的秋,秋院晨色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静悲凉,秋槐落蕊,廿四桥,钱塘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图文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明确学习目标,五幅秋景图解读,借景抒情,悲凉在,知人论世,静悲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授课ppt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