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测量课时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测量课时教案01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测量课时教案02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测量课时教案03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测量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测量课时教案,共18页。

    第六单元 测  量

    单 元 导 语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长短”“比高矮”,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理解“厘米”和“米”。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不相同,进而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使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正确地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1.教室有多长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教材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的活动,在“量”中体会到“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2.课桌有多长
    学生已经有了“比长短”和“教室有多长”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并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一些、短得多、长得多、和几个什么一样长”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教材在本节课开始学习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物体究竟有多长。
    3.1米有多长
    教材通过动物游乐园买票的情境,引入1米,使学生体会学习“米”的重要性。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提出4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米”的长度概念。

    1.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2.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时,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在“课桌有多长”和“1米有多长”的教学中,应组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交流,掌握用测量工具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并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比较。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经历摆100根1厘米的小棒的长度就是1米的过程,明确1米=100厘米。

    第1课时 教室有多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49~50页的“教室有多长”及练一练的题目。
    内容简析
    教材呈现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教室长度的情境,并设计了层层递进的3个问题,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2.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
    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1.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引导法,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2.学习中,学生采用实践法和合作法学习,积极参与观察、讨论、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淘气和笑笑的教室看一看,看看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出示课本情境图)
    生:测量教室的长度。
    师:我们上学时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你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吗?今天我们也来测量一下咱们教室的长度。(板书课题:教室有多长)我们应该怎样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度呢?看一看笑笑他们的测量工具(出示情境图),再认真想一想,我们还能使用什么工具测量教室?
    学生可能会说:书本,尺子,瓶子,笔袋,文具盒,报纸,脚印……
    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现在就要测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了!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切,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让学生不脱离教材学习新知识。】
    故事描述法:同学们,再过一个月就是元旦了,元旦的时候我们各班要召开联欢会,老师想买些拉花布置教室,可是不知道教室有多长,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吗?
    导入课题:教室有多长
    【品析:利用教学进度与时令之间关系导入,自然而然地引出测量教室长度的话题,使得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测量,给学生一种贴切的学习需要,学生自然有了学习的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49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上学时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你们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吗?
    问题串1:怎么量教室的长度?
    生1:看看有几把尺子长;看看有几本书长。
    生2:看看有多少个脚印长;看看有多少步。
    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啊!大家分组用自己的方法量一量。
    问题串2: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测量工具,量一量、填一填。
    师:现在同学们分组测量,注意每个组内成员的分工,每个小组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一量教室有多长,然后填写教材第49页的表格。
    指导学生分组:①5人为一组,选择尺子、数学书、文具盒等测量工具中的一种;②教室地面上画表示教室长度的线,每组一条进行测量;③小组成员分工,1人组织,2人测量,1人记录,1人汇报。小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度时,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对学生测量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测量过程及结果。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正确、切实可行,就给予肯定。
    问题串3: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师:你觉得测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如何才能使测量的结果比较准确呢?
    生1:要做好标记。要一个紧挨着一个摆放自己选的“尺子”。
    生2:摆放的时候要尽可能摆直,弯曲了就会使测量结果受到影响。
    生3:要记着一共量了多少次,还要写清楚测量工具是什么。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测量时要注意的。我们测量的是同一间教室的长度,为什么结果却不相同呢?是不是我们把刚才说的注意事项都做好了,测量的结果就一样了呢?
    生:我觉得不一定,应该用同一种工具测量,结果才有可能相同吧!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只有用同一种工具测量,结果才会相同!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评价,并给与鼓励,做好总结。
    【品析:在活动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的感受。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如果妈妈在超市里给你买鞋,打电话问你的鞋有多长,你怎么告诉妈妈具体的长度?
    学生讨论交流后总结。可能学生会说有两拃,可能姐姐说有一拃半,爸爸说有一拃……妈妈怎么买鞋?由此产生了需要统一长度的单位,应用自选的长度单位不能准确表达物体的长度。
    【品析:这个环节的质疑讨论,及时引导学生回顾了本节课操作的经历和方法,又在疑问中产生了对知识探究的渴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完成教材第50页“练一练”中的题目。 
    第1题:借助摆易拉罐的情境渗透单位的累加思想,使学生直观感觉到:单位累加得越多,量就越大。练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直观地体会到“易拉罐一个接一个放得越多,摆得就越高”。
    第2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虽然两根木条都是3个回形针那么长,但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两根木条的长度肯定不是相等的。练习时,引导学生讨论,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第3题:巩固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代表板演,集体订正。
    第4题:通过具体的实例,渗透度量意识。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根据画出的结果得到身高与头长的关系,再说一说。还可以让学生估计同桌或数学教师的身高与头长的关系。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呢?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通过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过程,知道了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也提高了测量的能力。经过小组互相合作测量,从中体验到了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思考下面的问题:如何用刻度尺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1.这节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学生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课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而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测量、比较、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2.这节课的教学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用书测量时,忽略了提醒学生注意书本测量时的摆放方法等。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考虑学生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桌有多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51~52页的“课桌有多长”及练一练的题目。
    内容简析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认识长度单位的做法,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机会,教师应利用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厘米单位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初步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法与学法
    1.教学中,教师采用引导实践法,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学习中,学生小组合作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测量的相关问题。(课件展示教材第51页第一幅图)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这两个同学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呢?
    生: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标准进行测量。一拃,一支铅笔,它们本身的长度就不相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要想测量准确,就应该选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发现测量标准不统一是没有准确和公平可言的,所以后来人们就统一了长度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同一个标准来测量课桌的长度。
    导入课题:课桌有多长。
    【品析:使学生了解到用不同单位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情境导入法:有三位同学在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了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教材上2个同学量同一张课桌长度的视频和1个同学用尺子量同样的课桌长度的视频)
    教师提问,同一张课桌,为什么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回答。
    小结: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了。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
    师:观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么?(介绍刻度、刻度线、厘米)
    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
    (板书:课桌有多长)
    【品析:充分利用上节课的操作视频,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测量的情境中,使课程内容无缝衔接,连贯呈现。】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问题串1:想一想,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出示教科书中的主题图。
    师:看图,他们用什么测量课桌的长度,长是多少?
    生:女孩用自己的拃测量课桌,课桌长6拃。男孩用铅笔测量课桌,课桌有4支铅笔长。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使我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呢?
    生:需要用同一种测量工具。需要统一一个标准作为长度单位。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便于应用和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我们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也可以用字母cm表示厘米。
    【品析:学生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活动,结合上节课的经验,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问题串2: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认一认。
    (1)认识尺子。
    师: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先认真观察一下,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小格,有0、1、2、3……还有cm等。
    学生看着尺子,教师讲解;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
    (2)1厘米有多长。
    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教师课前给学生每人一段1厘米长的小棒,指导学生用食指和拇指夹住小棒的两端,再把小棒轻轻抽出来,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厘米。让学生体会1厘米的长度。
    师: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哪段的长度是1厘米呢?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说一说。
    生:直尺上从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从6到7这段长度也是1厘米等。
    启发学生发现:直尺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品析:直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通过直尺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3)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请同学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学生说出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等。
    (4)请学生在直尺上找出2厘米、3厘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那么2厘米有多长呢?请在直尺上找出2厘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直尺并交流。
    生1:直尺上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3到5的长度也是2厘米。
    生2:直尺上从0到3的长度是3厘米,从4到7的长度也是3厘米。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在直尺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生:从0到第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面就有几个1厘米。
    【品析: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问题串3: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想一想,它们这样量对吗?
    出示教材第51页第三幅图。
    师:请仔细观察图中的铅笔长多少厘米,它们这样量对吗?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后汇报:(1)第1只小熊测量时,铅笔的一端没有和0刻度对齐,所以不对。(2)第2只小熊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铅笔长5厘米。(3)第3只小熊测量时,从刻度1开始量,最后到刻度6,应该是5厘米。认为铅笔长6厘米也不对。(4)第4只小熊测量时,铅笔的一端虽然没和0刻度线对齐,但数出从5到10一共有5个格,所以铅笔的长度是5厘米,这样测量也是可以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谁来总结一下,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什么?
    生:通常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从直尺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直尺刻度的几厘米,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
    学生自己再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教师要注意巡视,对测量方法不正确的要加强个别指导。
    问题串4:量一量,画一画。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直尺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请大家用直尺测量教材第51页最下面的线,量一量它有多长。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可到前面演示,对从“0”开始量的方法给予肯定性评价。
    师:你能不能借助直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呢?注意线有两个端点。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加强个别指导。
    画线方法:画线时,要注意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就画到尺子上几厘米的地方。
    展示画图结果,可以与同桌比比,看画得是否正确。
    【品析:了解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同一件物品结果的一致性,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厘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方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下节课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品析:通过这个质疑,指引学生纵向思考,在思考的探索中,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中的题目。 
    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
    第2题: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操作,独立完成,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第3题:将学生在美术课上的石头画作为学习材料,既可以学习度量的知识,也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4题:练习时,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到积木的高度不同,组合摆放后就出现了不同的高度,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并集体交流。
    第5题:本题是一道拓展题,通过用断尺画线,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的宽度,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还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量起。
    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思考下面的问题:1米有多长?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发现每人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再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课桌的长度,每人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在小组的讨论中,使学生发现是测量工具的不同引起的。学生感受1厘米的长度,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学生估计和测量后,若能让学生将结果记录下来,再作比较会更好一些,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会学得更轻松。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第3课时 1米有多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53~55页的“1米有多长”及练一练的题目。
    内容简析
    教材通过设计动物游乐园买票的情境,引入1米,使学生体会学习“米”的重要性。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地提出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法与学法
    1.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引导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等,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学习中,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实际操作法,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游乐园吗?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在游乐园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出示教材第53页情境图)
    生:小狗门卫告诉它们,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通过看门口画的1米标记,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1米,要买票;小乌龟的身高不足1米,不用买票。
    师:观察得真仔细!看到了门口处1米的地方有标记。1米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米有多长。
    导入课题:1米有多长。
    【品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交流各自的发现,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故事引入法: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手指比划告诉同桌吗?大家回答得非常好,现在老师带大家到动物游乐园看看。游乐园里真好玩儿,长颈鹿大哥带着它的小乌龟弟弟也要到游乐园去玩,看看它们遇到什么情况了。(课件出示情境图)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在了门口,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因为游乐园要求“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那么1米是多长呢?导入课题:1米有多长。
    【品析: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进入学习情境中。】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问题串1:认一认,想一想。
    师:你觉得1米有多长呢?根据你自己的经验,举例说一说。
    生:我乘车时不高于1.2米,就免费。爸爸说我的身高正好是1米。
    教师可以提示引导:让学生估计一下从地面到教师身体的哪个部位大概是1米,然后用标签在教师身上做标记。或者拿出课前准备的1米长的红绸带,让学生自己感觉够1米了,就喊停,然后把它剪下来。
    师:每桌都有1厘米长的小棒,同桌两人合作,拿出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10根。注意要一个挨着一个摆放。
    学生动手操作。
    师:摆放完了,请用手比划一下10根小棒摆在一起是10厘米,记着感觉。
    学生比划10根小棒摆在一起是10厘米,互相矫正,讨论交流。
    师:依据自己刚才比划10根小棒摆在一起的长度,请同学们想象摆100根该有多长。
    生:10根1厘米长的小棒摆在一起是10厘米,20根呢?20厘米……照这样摆下去,100根这样长的小棒连起来就是100厘米。
    师:100根这样的小棒连在一起的长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这真的就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
    师:像量黑板、课桌、身高这样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这样的尺子量起来就方便多了。我们把这样的尺子叫作米尺。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米尺,看能够从米尺上发现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交流汇报:
    (1)米尺上有很多的小刻度,最后还写着100。(2)米尺上有0,10,20,30,…,100这些数。(3)每两个数之间的间隔都相同。(4)米尺也是把0刻度作为尺子的起点。(5)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
    1米=100厘米。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刚才自己剪的红绸带是不是1米。
    学生测量比较。
    教师总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品析: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串2:比一比,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会说:(1)我两手伸开,差不多1米。(2)我的身高差不多是1米。(3)我的课桌的长约是1米。
    对学生的回答老师要给予鼓励。(教师准备好米尺)
    师: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老师这儿有米尺。现在把你们的手臂伸开,用米尺量一量,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米。也可以看从脚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是1米。
    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画1米长。
    问题串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少米,黑板长大约是多少米?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和黑板的长。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测量方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明测量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用米尺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物体的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米。
    问题串4: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
    出示教材第53页最下面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完成情况。组织学生交流,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品析:在学生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的基础上,马上安排巩固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1厘米、1米有多长。】
    试一试:
    1.估一估,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出示教材第54页情境图。
    师:看小明和机灵狗估计身高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图中提供了“门高2米”的信息。
    师:根据提供的“门高2米”,大家估计一下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生1:我比较了一下,门大约是两个小明那么高,小明的身高大约是1米。
    生2:我把机灵狗和小明的身高比较了一下,机灵狗的高度大约是小明的身高的一半,机灵狗的高度大约是50厘米。
    【品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寻找参照物,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量一量,黑板有多长?
    师:量一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量一量黑板有多长,门有多长。
    组织学生实地测量,学生三人一组分三组。
    教师提示:先将米尺的“0”刻度线对准教室的一端,然后量一米做个记号,一直量到教室的另一端,如果不是整米数,就是几米几厘米。一组量完可再找其他同学组成一组继续量。组织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品析:黑板的长度不是整米数,学生需要用几米几厘米来表示,也就是把所学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结
    合起来运用,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际测量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以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方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用米尺测量身高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取立正姿势,脱去鞋袜,摘下帽子,把背挺直,挺胸,目视前方,尺子的刻度0在脚底,尺子放直……
    【品析:在质疑和解答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操作的数学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完成教材第54~55页“练一练”中的题目。 
    第1题:第一个问题,先出示1把米尺和1支铅笔,让学生看着米尺和铅笔来估测。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借助身边的物体帮助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练习时引导学生操作,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题:应当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实物,让学生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第4题:估计时用米作单位,结果都是大约多少米。实际测量时,需要量得比较准确,这时应说成几米几厘米。估计长度可以独立思考,实际测量时需要小组合作。
    第5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再独立完成,最后讨论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第6题:测量时,先让学生明确测量臂长的方法:两臂水平展开,尺子的0刻度与一个中指的指尖对齐,尺子靠紧人体,另一个中指的指尖所对刻度数就是人的臂长。
    第7题:本题如果受教室的场地限制,可以在室外进行,或者让学生回家后自己进行测量,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测量。测量跳远成绩时,要指导学生确定好测量的起点和终点。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另一个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1米=100厘米。
    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思考下面的问题:把4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你会“平均”分吗?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1.本节课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的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米尺是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的,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2.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这次的教学设计对“估计”预设不足,有的同学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没有严格按照正确使用米尺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同。今后的教学中要在这方面改进,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尽量考虑到。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49~57页“测量”。
    知识梳理
    重点知识
    具体内容
    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2.积累测量活动经验。
    厘米的认识
    1.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同时物体和直尺要持平,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米的认识
    1.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2.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复习目标
    1.巩固学生对1厘米、1米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重点
    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不断提高运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能力。
    复习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按要求进行指定的测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意识。
    复习方法
    1.教学中,教师采用引导法,组织学生梳理测量过程中所学厘米和米的知识和测量的方法。
    2.学习中,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法,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测量过程所学知识点,互相交流补充,形成知识网络。
    复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
    复习引入法:前面我们学习了《测量》这一单元,大家都了解了有关测量的哪些知识?谁愿意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汇报,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如:厘米,米,1米=100厘米)
    师:有关测量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品析:以谈话的形式导入,以复习为谈话内容,引起学生在脑海中对知识的回顾,开始进入梳理学习态。】
    课件导入法:直接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测量》,我们已经学了哪几个长度单位?它们分别可以用什么英文字母来表示?(幻灯片出示)谁能按一定顺序给它们排排队?(再次系统整理,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我们用这些长度单位来说一说身边的事物的长度。先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来说一说。
    【品析:通过课件导入,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单位,比一比测量单位的长度,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1.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测量物品长度的测量方式、测量工具多种多样,如果长度单位不统一,测量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无法进行准确记录和比较长短。只有用统一标准的单位,才能便于交流、比较和沟通。
    2.长度单位“厘米”。
    (1)“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同时物体和直尺要持平,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下图中木棒的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准5,表示这根木棒长5厘米。

    3.长度单位“米”。
    (1)“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
    (2)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时,两人合作,一人拉住一端进行测量;如果长度较长,可以连续测量几次,做好标记,把测量结果相加即可。
    4.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测量活动中,怎样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呢?
    先确定1米和1厘米的大致长度,1米大约是一个儿童两臂张开的长度,1厘米大约是一个图钉的长度。由此可以判断是选择米还是厘米作单位。
    5.画给定长度的线。
    如何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
    把直尺或三角尺平放在纸上合适的位置,把有刻度的一边放在要画线的地方,用左手按住尺子固定,用右手拿笔从0刻度开始,沿着尺子刻度边线画到5厘米刻度处。
    【品析:引导学生说知识点,说操作方法,说想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三、典例分析,正反强化
    1.选取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解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数学课上,小马虎正在大声朗读自己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的知识写的一篇日记。
    闹钟刚响,我就从2厘米多长的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拿起7米长的牙刷刷牙。吃过早饭,我背上书包去上学。我家离学校只有100厘米,很快就到了。走进教室,我拿出一支9米长的铅笔写作业。
    小马虎错哪儿了?请你改正过来。
    分析:2厘米大约是两根手指并在一起那么宽;“7米”跟旗杆差不多长,没有这么长的牙刷。“100厘米”就是1米,我的两臂伸开有1米多长。一支铅笔大约长“9米”,1米是100厘米,“9米”是900厘米,铅笔不会比门还高。通过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很容易找到小马虎日记中的错误,然后改正过来。
    解答:2厘米多长的床——米    7米长的牙刷——厘米
    离学校只有100厘米——米      9米长的铅笔——厘米
    2.老师选取典型错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纠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错例1:在里填上“>”“<”或“=”。
    错解分析:本题出错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把单位统一便进行比较,另一个原因是在换算单位的过程中,由于对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没有记牢造成的。
    错例2: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栋楼高25(厘米)。(2)课桌高约120(米)。
    错解分析:本题出错的原因是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意义分不清。
    (1)我们的一根指头宽大约1厘米,25厘米就是25根指头的宽度,一座楼的高度不会是25根指头的宽度。(2)用手臂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并记在心里。用心中的“1米”的长度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课桌的高度应和用手臂比画的“1米”的长度差不多。
    正确解答:(1)一栋楼高25(米)。(2)课桌高约120(厘米)。
    【品析:通过典例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巩固厘米和米的空间观念的印象,纠正错误解答过程,分析错误的原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强化训练,提高技能
    1.量木板的长,下面哪种量法是正确的?在(  )里画“√”。

    2.对的画“√”,错的画“×”。
    (1)一个图钉约长1米。 (  )
    (2)课桌的高是70厘米。 (  )
    (3)小红的身高是1米45厘米。 (  )
    (4)学校的环形跑道长400厘米。 (  )
    3.用尺子(可以是米尺、卷尺等)量一量你家中下面这些物品的长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4.在(  )里填上“米”或“厘米”。
    牙膏长15(  )  大楼高约15(  )  小红身高1(  )25(  )  旗杆高8(  )
    【参考答案】
    1.( ) (√) ( )
    2.(1)× (2)√ (3)√ (4)×
    3.略
    4.厘米 米 米 厘米 米
    【品析:本组训练题考查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巩固了厘米、米的知识,提高了测量实践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估算判断有关长度方面的描述语言,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五、课堂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本节复习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对1厘米、1米的印象更加深刻,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还掌握了估测的方法,能利用常见的参照物的长度比较准确地估测身边一些物品的长度。运用我们所学的测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1.通过本节复习课的教学,使得学生系统梳理有关测量方法多样性、厘米、米等知识点,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后,能正确地运用“厘米、米”进行估测,牢固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引导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2.教学中,成绩稍差的学生常常被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发言和操作所掩盖,总被教学忽略,使得教学不能真正面对全体学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关注和不断强化成绩差的学生的存在感。
    我的反思:
     
     
     
     
     
     




     
     
     


    数学口算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