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海—气相互作用(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94532/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3海—气相互作用(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94532/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3海—气相互作用(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94532/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3海—气相互作用(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9453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3海—气相互作用(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9453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3海—气相互作用(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9453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4.2洋流及其影响(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试卷 1 次下载
- 4.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课件 3 次下载
- 第四单元单元活动建设海绵城市(精品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课件 5 次下载
- 5.1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课件 3 次下载
- 5.1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试卷 1 次下载
高中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后测评
展开单选题
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
2.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答案】
1.C 2.C
【分析】
1.正常年份大量温暖海水向西流,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低,西部海区气温较高,A错误。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高,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C正确。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D错误。故选C。
2.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错误。信风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南美西部干旱区降水增加,出现绿洲,C正确。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显示出了海洋热量存储的释放,由于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温度已经上升,全球范围内冰川融化,冰川储存量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及影响: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水域温度异常升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东侧海域)则相反,温度相对降低,近地面气压升高。这样,亚洲与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之间气压梯度力就会减小,亚洲东部的冬季风减弱,所以,我们出现暖冬现象。
努沃克湖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北部有狭长低矮的长堤与海洋隔开;湖内水体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淡水、下层为咸水。湖区冬季降雪充足,北部海域多风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努沃克湖底层咸水应主要来自( )
A.地下径流B.冰雪融水C.地表径流D.海洋
4.努沃克湖咸、淡两层湖水没有混合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北部的陆地狭长B.冬季降雪充足C.北部海域多风暴D.湖区气候严寒
【答案】
3.D 4.D
【分析】
3.地下径流为淡水,故A错误;冰雪融水为淡水,故B错误;地表径流来自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均为淡水,故C错误;根据材料努沃克湖北部长堤较为低矮,海域多风暴,所以在风暴作用下,海水被吹到湖中,海水密度大,分布在下层,故该题选D。
4.努沃克湖位于阿拉斯加州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上层淡水易结冰,结冰时间长,阻止了上层淡水和下层咸水的混合,故D正确;北部陆地狭长对湖水上下两层的混合没有影响,故A错误;冬季降雪充足春季融化补给湖水的上层淡水,对湖水混合影响较小,故B错误;北部海域多风暴易于使海水进入湖中,补给下层咸水,但是对湖区水体混合影响小,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根据材料该湖位于阿拉斯加北部,纬度高,气候寒冷,湖水易结冰,相比较咸水,上层淡水更易结冰,结冰时间长,阻挡了上下层湖水的混合;材料中湖泊北部长堤较低矮,海域多风暴,提示其咸水应为北部海水被风暴携带进入。
2021年4月以来,广东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少58%。专家称,广东省本次干旱天气和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拉尼娜现象造成了西太平洋副高的被迫移动,并造成北半球高低纬之间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变化。下图示意拉尼娜年太平洋水温和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甲、乙的气压状况及形成原因是( )
A.甲为低压,赤道暖流增强B.甲为高压,冷水上泛增多
C.乙为低压,太阳活动异常D.乙为高压,暖流势力减弱
6.图示冬季广东省最可能出现的是( )
①冬装售卖增多 ②河流径流量大 ③甘蔗冻害加剧④油菜花期提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7.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南方夏秋季( )
A.台风频次增多B.干旱持续存在C.冷锋过境增多D.气温异常增高
【答案】
5.A 6.B 7.A
【分析】
5.发生拉尼娜现象,东南信风增强,赤道暖流增强,秘鲁寒流增强,赤道太平洋东部异常降温,西部异常增温,故甲为低气压,排除B,A正确。乙气压位于30°N左右,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该气压形成气压中心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夏季陆地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气压以高压中心的形式保留在海洋上),CD错。故选A。
6.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甲处形成低气压,冬季亚欧大陆东部南北气压差增大,冷气团南下次数增多且强度增大,故造成广东气温较正常年份低,冬装售卖增多,甘蔗冻害较往年严重,油菜花期推后,①③正确,④排除。甲低压的形成造成乙气压(西太平洋副高)被迫北移,长江以南东南季风弱,且广东易受冷气团控制,造成该区晴天多,河流径流量相对小,②排除。故选B。
7.受拉尼娜现象影响,甲形成了热低压,低纬地区台风登陆的频率增加,A正确。随着台风登陆增多,南方降水会增多,排除B。南方地区夏秋季气温高,冷锋过境少,排除C。随着台风登陆增多,降水降温效应明显,并不会异常增温,排除D。故选A。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使得太平洋赤道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西部水温高,洋面上形成低气压,加大了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增强。
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海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下图为南太平洋周围区域洋流分布图。完成下题。
8.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增加时( )
A.②附近海区降水增加 B.③附近海区降水增加
C.②附近海区气温升高 D.③附近海区气流对流减弱
9.①附近海区的洋流( )
A.受西南风影响 B.属于副热带为中心的环流
C.性质属于暖流 D.围绕南极大陆逆时针流动
【答案】
8.B 9.D
【分析】
本题以南太平洋周围区域洋流分布图为载体,以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增多这一现象为情境,考查相关海区洋流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8.依据材料信息,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海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②海区秘鲁寒流增强,所以附近海区降水减少,气温下降,故A、C两项错误;由于②海区气温降低,使南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差增大,澳大利亚东岸地区上升气流增强,会导致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增多。③属于澳大利亚东岸地区,所以本题B项正确。
9.①附近海区的洋流属于南极大陆外围的南极环流。其形成主要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围绕南极大陆逆时针流动,故D项正确。其性质为寒流,属于副极地环流,所以A、B、C三项错误。
【点睛】
南半球西风漂流成为寒流的原因:一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而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气温极低,这必然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温度;二是从南极大陆延伸出来的冰舌,进入海面后形成了漂浮的冰山,这些浮冰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能,从而使海水温度降低;三是南极大陆的强劲而干冷的极地东风也加强了海水的降温。
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发生在海面上的此类天气现象被北方渔民称为“海浩"。2020年大连附近海面多次出现了“海浩"奇观,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下图),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观赏。据此完成下面题。
10.“海浩”现象常出现( )
A.春季子夜B.夏季傍晚C.秋季正午D.冬季清晨
11.“海浩”现象发生时( )
A.海一气间温差大,风力较大B.海一气间温差大,风力较小
C.海一气间温差小,风力较大D.海一气间温差小,风力较小
【答案】
10.D 11.A
【分析】
10.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海浩”实为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选项四个时间中,冬季冷空气活跃,且冬季清晨其降温幅度大,海洋上空蒸发的水汽更易凝结成雾,“海浩”现象多发,D正确;春季子夜的降温幅度无冬季清晨大(可联系“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这一知识点),A错;夏季冷空气欠发育,秋季正午气温较高,水汽难以凝结,BC错。故选D。
11.注意材料信息“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所以“海浩”现象发生时,海一气间温差大,有利于加剧海面蒸发。同时,温差大,气压差大,风力较大,更有利于形成“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的特点,故选A。
【点睛】
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海浩”现象的本质,抓出材料信息“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明确其发生的基本条件“干冷空气”、“相对温暖的水面”、“海水蒸发”、“水汽凝结”,从而明确其多发的时间以及“海浩”现象发生时海气温差特点以及风力特点。
降水再循环率是指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反映了该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的强度。近日研究发现,当前年冬天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次年夏季对流层低层有大尺度的异常反气旋环流抑制了印度半岛中北部降水,进而影响青藏高原。下图为青藏高原夏季大气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推测前冬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环率( )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
13.在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环率变化的原因( )
①高压控制下,青藏高原降水减少②高压北部的偏西风促进热带水汽向青藏高原输送
③多晴天,蒸发加强④阴雨天增加,蒸发减弱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
12.B 13.B
【分析】
12.从图中可以看出前冬发生厄尔尼诺流出水汽较正常年份增多,且蒸发转化为降水的水汽变少,所以夏季降水再循环率变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从图中可看出外部水汽流入量增加,降水量增加,①错,②对;也可看出蒸发量变小,③错,④对。故选B。
【点睛】
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造成太平洋东部降水多而西部降水少的现象,但并不是说太平洋西部每个地方都会降水少。需结合图上信息进行分析。
2020年2月,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连续几天刮起了强风,卷起了漫天黄沙,大量的沙尘飘过大西洋,抵达美洲(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4.撒哈拉沙漠每年向大西洋、南美等地输送沙尘的动力是( )
A.东北信风B.西南季风
C.东南信风D.西北季风
15.据图可知( )
①沙尘促进洋面蒸发的水汽凝结致雨 ②沙尘导致非洲土壤盐碱化
③降落大洋的沙尘促进海洋藻类生长 ④沙尘将加剧全球变暖趋势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
14.A 15.B
【分析】
14.结合图文信息进行区域定位可知,图中0°-30°N之间受东北信风的影响,进而可以使哈拉沙漠的沙尘自东向西达到大西洋和南美等地上空。沙尘在经过大西洋上空时,大西洋上空丰富的水汽遇到大量的凝结核,在削弱光照气温降低时,更容易冷凝形成降水。结合图示可知撤哈拉沙漠地处北半球东北信风带,东北信风将哈拉沙的土自东北向西南吹送,经过大西洋一直可以到达南美洲,A正确。西南季风应位于北印度洋地区,撤哈拉沙漠的沙尘向西经过大西洋,该地区不会受西南季风的影响,B错误。东南信风处在南半球0°-30°S之间,C错误。西北季风位于冬季的亚欧大陆,D错误。故选A。
15.由所学知识可知,撒哈拉沙漠位于大西洋地区,地处热带海域,海水蒸发旺,大气中水汽丰富,沙尘经过大西洋上空时,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大气降温,水汽附着在沙尘上冷凝形成降水,降水几率大大增加,①正确;沙尘飘走不会会导致非洲土壤荒漠化加剧,而不是土壤盐碱化,②错误,AD错误。降落大洋的沙尘,由于营养物质丰富,促进海洋藻类生长,③正确;即①③正确,B正确。 大气中沙尘增多,大气逆辐射强,全球变暖是因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及植被遭到破坏,④错误,C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压和风以及大气对太阳射的削弱作用。撒哈拉沙漠中卷起的沙尘经过大西洋上空时,水汽附着在沙尘上冷凝形成降水,降水几率大大增加;降落大洋的沙尘,由于营养物质丰富,促进海洋藻类生长。
二、综合题
16.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号称“千岛之国”,同时也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印尼自然灾害频发,2019年上半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持续干旱。2020年11月1日,位于图中甲处的印尼马鲁古省南部海域发生6.3级地震。
材料二:印尼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国,近年来不断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同时由于该国新能源资源禀赋良好,新能源比重在今后的能源比重中将得到进一步提高。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也是我国水稻进口来源国之一。
从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释印尼干旱的形成原因。
【答案】由于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使得热带太平洋西部的水温较正常年份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出现干旱现象。
【分析】
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等知识点。厄尔尼诺是由于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相应减弱引起的。
【详解】
厄尔尼诺是由于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的驱动力减弱,南赤道暖流相应减弱,向西运动的海水减少,使得热带太平洋西部的水温较正常年份下降,导致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因此出现印尼干旱现象。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尔代夫被誉为珊瑚礁石上的国家,亿万年前,这片热带海洋的水下火山爆发形成了凸起的海底地形(图一)。珊瑚虫依附在坚硬平缓的岩石基底地形上繁衍生息。近年来,该国旅游业收入持续增长。
材料二:图二为印度洋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图。
(1)简述马尔代夫众多珊瑚岛形成的主要条件。
(2)说明该国所在海域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特点。
【答案】(1)火山爆发形成水下基岩;地处热带海域,水温适宜;盐度适宜;风浪较小。
(2)海洋水温高,向大气输送热量多;海洋水温高,蒸发量大;大气水汽含量较大,气流上升,大气降水丰富。
【分析】
本题考查马尔代夫众多珊瑚岛形成的主要条件、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特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可持续发展。
【详解】
(1)从材料可知,亿万年前水下火山爆发形成了凸起的海底地形,从而形成水下基岩;结合水温分布图得知,地处热带海洋说明地处热带海域,水温适宜,适合珊瑚虫生长;赤道附近,降水多,盐度适宜;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风浪较小。
(2)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可以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具体从蒸发(水汽蒸腾)和降水角度具体思考。结合印度洋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图,可知该国所在海域纬度低,总体海洋水温高,地面辐射的影响,向大气输送热量多同时蒸发量大;大气由于吸收了海洋的大量水汽,气流上升遇冷,带来丰富降水。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向洋流对于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具有重要意义。科考发现:近几十年来,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呈现冰进——冰退——冰进的周期性变化,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反之。
材料二 南极大陆周围海城海冰总面积季节变化图(左图)和南太平洋附近海域洋流分布图(右图)
(1)9月份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总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分析其原因。
(2)说明德雷克海峡冰退期秘鲁寒流势力的变化及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
【答案】(1)海水比热容大,水温下降慢;2-9月,海水热量收入小于支出,表层海水温度不断下降,海冰范围逐步扩大,至9月份达到最大。
(2)变化:冰退时,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北上的水流减少,秘鲁寒流减弱。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分析】
本题以南极大陆周围海冰面积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海—气相互作用知识及学生对厄尔尼诺效应的理解。
【详解】
(1)海冰面积大小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海水比热容大,水温下降慢,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可知,南极地区8月气温最低,2月气温最高。2-9月,海水热量收入小于支出,表层海水温度不断下降,海冰范围逐步扩大,至9月份达到最大;从9月到次年2月是冰融化时间,到2月份海冰面积最小。
(2)依据“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反之”可知,德雷克海峡冰退期海峡西侧水位降低,北上水流减少;秘鲁寒流为自南向北流动的洋流,因此冰退期,秘鲁寒流减弱。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秘鲁寒流位于太平洋东侧,秘鲁寒流减弱,则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秘鲁寒流势力减弱,导致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减小,赤道与南极地区的热量交换减弱,太平洋西岸的东澳大利亚暖流减弱,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43海气相互作用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43海气相互作用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随堂练习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人教版 (2019)第四章 水的运动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2019)第四章 水的运动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随堂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