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导学案
展开一、海—气相互作用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3.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判断
1.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使其温差减小。( √ )
2.暖流流经地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 )
3.大气通过风能推动海水运动。( √ )
4.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海洋热量收入小于热量支出。( √ )
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
(1)概念: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增温的情况。
(2)影响
①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加,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概率增大。
②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减少,出现干旱的概率增大。
③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
2.拉尼娜现象
(1)概念: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情况。
(2)影响
①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减少,发生干旱的概率增大。
②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多,出现暴雨、洪水的概率增大。
判断
1.厄尔尼诺出现时,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灾。( √ )
2.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异常升温的现象叫拉尼娜。( × )
3.拉尼娜现象出现的时候,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发生洪灾的概率增大。( √ )
探究点一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量平衡
下表是地球上不同流域的水量平衡要素值。分析相关数据,探究地球上水量的平衡关系。
1.[综合思维]就海洋区域来说,计算相关数据后,判断蒸发量、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关系。
答案 海洋蒸发量为505,降水量为458,径流量为-47,505=458-(-47),即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
2.[综合思维]陆地领域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在蒸发量、降水量和径流量方面分别存在什么关系?
答案 陆地内流区径流量为0,蒸发量为9,降水量为9,蒸发量=降水量。
陆地外流区蒸发量为63,降水量为110,径流量为47,63=110-47,即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
3.[综合思维]就全球范围来看,蒸发量与降水量是什么关系?
答案 蒸发量为577,降水量为577,二者相等,蒸发量=降水量。
4.[综合思维]海洋区域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值为R1,陆地区域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为R2,二者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答案 R1=47,R2=47,可见R1=R2。说明海洋“损失”的水量与陆地“增加”的水量是相等的,水量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在全球范围内水的总量是平衡的;还说明海洋大气中的水汽是陆地上水的源泉。
全球的水量平衡
(1)地球上多年水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减现象,长期以来保持着水量在全球的总量平衡。
①对于海洋,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大陆上流入海洋的多年平均径流量。
②对于大陆,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流出大陆的多年平均径流量。
③对于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所以,对于海洋来说,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对于陆地来说,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对于全球来说,多年平均蒸发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则是水量平衡的。说明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2)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通过蒸发作用,海洋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如下图:
1.读下图,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按全球多年水量平衡规律推算,M、N分别为( )
A.7 16 B.16 7 C.7 23 D.23 7
答案 C
解析 通过水循环,全球水的总量不会发生变化。即某个地区在某一时期内,水的收入与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的蓄水变化量。但从较长的时期来看,蓄水变化量趋向零。据此从上图来看,M两侧的水量差应相等,故M、N的水量分别为7和23。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2~4题。
2.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过程( )
A.① B.② C.③ D.④
3.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 )
A.低纬 B.中纬 C.高纬 D.北冰洋
4.在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中,向大气输送水汽的基础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2.B 3.A 4.C
解析 第2题,水循环是实现海陆间水平衡的重要途径,其中径流环节是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B。第3题,通过海水蒸发,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汽,且海洋表层水温越高,蒸发量越大,向大气提供的水汽越多。故低纬地区的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选A。第4题,海—气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蒸发、降水环节实现的,故向大气输送水汽的基础是③蒸发,答案选C。
探究点二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热量平衡
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曲线。
1.[综合思维]图中的热量收入指的什么?支出指的是什么?
答案 热量收入主要是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支出主要是蒸发消耗的热量。
2.[综合思维]图中P点意味着什么?甲、乙两海区热量收支有什么区别?
答案 P点热量收入与支出相等,意味着该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是平衡的。
甲海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是热量盈余;乙海区热量收入小于支出,是热量亏损。
3.[区域认知]长期以来,甲海区为什么没有明显升温?乙海区为什么没有明显降温?
答案 甲海区虽然热量盈余,但通过洋流和大气环流不断向较高纬度输送热量,所以长期以来并没有持续升温;乙海区虽然热量亏损,但不断接受甲海区输送来的热量,所以也没有持续降温。
4.[综合思维]比较图中甲、乙大小差异,说明海洋为什么是大气的热源。
答案 图中显示,乙大于甲,意味着北半球的海洋热量亏损大于盈余,说明海水蒸发吸收了海洋的热量,把热能伴随着蒸发的水汽带给了大气,所以海洋这个下垫面是大气的热源。
1.全球的热量平衡
海—气之间通过大气环流与洋流,不断进行着不同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输送,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如下图所示:
2.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2021·天津一中期末)读“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纬度带是( )
A.0°~20°N B.0°~20°S
C.40°S~50°S D.40°N~60°N
6.上题中该纬度带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原因是( )
A.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B.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少
C.寒流的作用明显D.暖流的作用明显
答案 5.D 6.D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40°N~60°N处大西洋热量收入和支出的差值最大。第6题,大西洋40°N~60°N处热量收入(太阳辐射)远小于支出(海水蒸发),主要是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海域水温较高,蒸发较强。
(2020·山东德州模拟)海—气间进行着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读图完成7~9题。
7.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是( )
A.洋流热量输送 B.海—气之间对流
C.海面短波辐射 D.蒸发潜热输送
8.图中中纬度海域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运动 B.洋流分布
C.天气变化 D.太阳辐射
9.图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区( )
A.雨雾天气较多
B.浮冰和冰山广布
C.渔业资源较丰富
D.盐度比周围海域高
答案 7.D 8.B 9.C
解析 第7题,海水在蒸发时吸收下垫面(即海洋)的热量,并将这部分热量潜藏在蒸发出的水汽中,成为潜热。当水汽在空气中受冷而凝结时,又会把这部分潜热释放出来,从而提高大气的温度。这种输送能量的方式为潜热输送,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故选D。第8题,从图上可以看出,中纬度沿线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年总值在大洋东岸出现差异,根据洋流分布可知,这里有洋流流经,所以主要原因是洋流分布,选B。第9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区为20°N的美国西部海域,该海域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泛,将深层营养盐分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渔业资源较丰富,C正确。
探究点三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下图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
1.[综合思维]图中M处为5 ℃,其正确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M处海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5 ℃。
2.[区域认知]图中有一世界著名渔场,说明其名称、形成原因及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受到的影响。
答案 秘鲁渔场。成因:秘鲁沿岸上升流将海水底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类带来丰富饵料,形成著名渔场。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表层海水增温,上升流减弱,鱼类缺乏饵料,导致秘鲁渔场渔业减产。
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021·山东济宁市期末)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 ℃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 ℃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图1示意“2017~2020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变化情况”,图2示意“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据此完成10~11题。
10.推测信风最强的时间为( )
A.2017年8~10月 B.2018年10~12月
C.2019年3~5月 D.2020年9~11月
11.2018年10~12月期间( )
A.南美秘鲁沿岸秘鲁寒流加强B.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减少
C.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增加D.南美秘鲁附近干旱天气增多
答案 10.D 11.B
解析 第10题,由材料可知,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 ℃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结合图1可以判断2017年11月~2018年3月和2020年8月~1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且2020年9月~11月拉尼娜现象强度更大。由图2可知,在拉尼娜年太平洋西部海域水温较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较低,形成高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与信风风向一致,使信风增强,故选D。第11题,由材料可知,2018年10月~12月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此时南美洲沿岸秘鲁寒流减弱,A错误。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减少,B正确、C错误。南美秘鲁附近海水水温升高,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多,D错误。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若某些年份赤道地区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温平均值0.5 ℃以上,则称为拉尼娜现象。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在沃克环流中( )
A.甲地为高压B.乙地为低压
C.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13.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下列地区降水可能增加的是( )
①秘鲁沿海 ②澳大利亚东北部 ③北美南部 ④印度尼西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2.C 13.D
解析 第12题,首先明确沃克环流是一个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西岸气流上升,为低压,东岸气流下沉,为高压。第13题,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西岸沿海如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东北部降水增加,而东岸如秘鲁沿海、北美南部会变得更加干旱。
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海洋通过长波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
2.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大气运动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此外还有海水运动、密度状况等,与降水无关,A错误。海洋通过长波辐射、蒸发潜热的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进而影响大气环流,B正确。赤潮与臭氧无关,C错误。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并不能形成风,D错误。第2题,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节,而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气体,所以海洋“生物泵”作用可以缓解全球变暖,故A正确。臭氧层空洞是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学物质导致的,与材料所给信息无关,故B错误。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排放酸性气体导致,与材料所给信息无关,故C错误。洋流的流速主要与盛行风等因素有关,故D错误。
(安徽文综)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季节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4.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
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形成复杂的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和地转偏向力又导致大洋环流的形成。第4题,总热量输送数值应最大,对应②曲线;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盛行由低纬吹向高纬的西南风,西南风源源不断地将热量输往高纬,导致这里大气环流向北输送的热量最多,故③为大气输送、①为海洋输送。
(2021·山东威海市期末)海洋与大气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等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产生重要影响。下图示意“1997年太平洋局部海域海洋表层温度与多年平均温度差值等值线”。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海—气相互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是海洋根本的热量来源
B.大气参与陆上内循环影响海水性质
C.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营养元素
D.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缓解大气温室效应
6.1997年,赤道太平洋沿岸( )
A.西侧洪涝灾害概率增大B.东侧降水增多
C.秘鲁渔场产量剧增D.东南信风偏强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是海洋根本的热量来源,A错误;大气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影响海水性质,B错误;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水分,C错误;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第6题,读图可知,1997年太平洋东部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可判断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此时赤道太平洋沿岸西侧形成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可能出现旱灾及森林火灾,A错误;东侧形成上升气流,降水增多,出现洪涝灾害,B正确;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减少,渔场减产,C错误;东南信风减弱,D错误。
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增温的情况。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为“某地区海水运动和大气运动图”。据此完成7~8题。
7.四幅图中能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是( )
A.甲、丁 B.乙、丁 C.甲、丙 D.乙、丙
8.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海水的盐度
C.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无关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南美洲大陆西侧海面水温升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加。第8题,潮汐不是大气运动形成的。大气温度的高低影响海冰的分布范围。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使海面降温。
读“某区域海水温度示意图”,完成9~11题。
9.海域①~④中,蒸发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海域①和④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差别很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受________影响(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太阳辐射 D.洋流性质
11.海域①~④中获得的净辐射值最低的海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9.D 10.D 11.B
解析 第9题,海水蒸发量的大小与温度高低呈正相关,四个海域中,海域④水温最高,蒸发量最旺盛。第10题,海水温度越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越多;两海域纬度位置相当,正午太阳高度相当,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在纬度位置相当的情况下,海域④受暖流影响,水温比受寒流影响的海域①高。第11题,海域②纬度位置最高,热量收入最低,盈余量为负值且最低,净辐射值最低。
秘鲁鲲是一种栖息于秘鲁渔场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区域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秘鲁鲲主要被用来制作鱼粉(一种蛋白饲料)。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区域的水温会发生异常变化。读“南美洲附近渔场分布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有经验的渔民会追随鱼群捕捞。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最能反映渔民捕捞秘鲁鲲线路变化的是( )
A.向北 B.向南 C.向西 D.原地不动
13.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世界大豆价格上涨 B.当地大量渔民失业
C.食鲲海鸟大量死亡 D.当地鱼粉加工繁忙
答案 12.B 13.D
解析 第12题,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因此冷海水上泛的速度以及范围都有所减弱,冷水区域整体偏南,因此鱼群分布也整体偏南,所以最能反映渔民捕捞秘鲁鲲线路变化的是向南。故选B。第13题,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冷海水上泛范围都有所减弱,带来的饵料较少,鱼群可能减少,导致渔民失业,当地鱼粉不可能加工繁忙,食鲲海鸟大量死亡;厄尔尼诺现象带来气候异常,可能导致世界大豆减产,造成大豆供不应求,世界大豆价格可能上涨。故选D。
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图示a曲线表示____________(填“热量收入”或“热量支出”),b曲线表示____________(填“热量收入”或“热量支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________海区。(5分)
(2)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________纬度海区;B表示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________纬度海区。(4分)
(3)全球表层海水的水温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球海水热量收支总体上是________。(2分)
(4)全球低中高纬度海水热量的收支平衡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来实现的。(2分)
答案 (1)热量收入 热量支出 在低纬海区a曲线高于b曲线,中高纬相反 海水热量收支平衡 副热带
(2)热量盈余 低 热量亏损 中高
(3)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平衡的
(4)大气环流 洋流
1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科学家研究发现,厄尔尼诺是太平洋海域海水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图甲气压中心的气压变化密切相关。据图填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完成厄尔尼诺成因及其对秘鲁沿海地区的影响。
1月份,图甲低压中心气压值变大,高压中心气压值变小→东南信风风力变弱→秘鲁寒流势力变弱,赤道逆流变_______→秘鲁近海海域出现向南流动的________(填“冷”或“暖”)洋流,即厄尔尼诺→秘鲁沿海地区降水________,可能出现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4分)
(2)正常年份,A地降水丰沛的原因是什么?(4分)
(3)在厄尔尼诺年时,A地所在国家会久旱无雨,粮食减产,并因干旱而引发森林火灾,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 (1)强 暖 增多 洪涝
(2)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大陆沿岸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
(3)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环流的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继而引发森林火灾。
解析 由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水异常增温,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改变南太平洋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分布状况,从而形成南太平洋两岸的多雨地带和干旱地带的异常。如秘鲁沿海地区出现洪水泛滥;而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出现严重干旱。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知道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是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途径。2.阅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以风海流为案例说明大气以水平运动即风的形式向海洋传输能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3.阅读图表资料,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4.结合案例,比较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
作用
表现
提供热能
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向大气提供热能
提供水汽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提供水汽的多少主要与水温相关
调节气温
①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滞后于陆地上空;②海洋使大气温度的变化比较和缓
缓解温室效应
①海洋溶解二氧化碳;②生物固碳;③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向大气提供再生氧气
作用
表现
推动海水运动
大气运动能够推动海水运动。气流吹拂表层海水运动,形成风海流与风浪
影响海水性质
大气因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而影响海水性质。①降水的强弱直接影响海水盐度分布;②大气云层可减弱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影响海面增温,进而影响海水的运动
提供营养元素
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
作用
表现
促进水平衡
地球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多年平均蒸发量,总水量基本不变
促进热量平衡
地球上高低纬地区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区域
蒸发量(×1 000 km3)
降水量(×1 000 km3)
径流量(×1 000 km3)
海洋
505
458
-47
陆地
内流区
9
9
0
外流区
63
110
47
全球
577
577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东南信风
弱,甚至转为西风
强
南赤道暖流
弱
强
赤道逆流
强
弱
秘鲁寒流
西偏,被暖流取代
强
太平洋水温
东岸
升高
降低
西岸
降低
升高
太平洋两岸气候
东岸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
西岸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对全球的影响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关联性
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拉尼娜发生年份
图示
洋流
秘鲁寒流沿岸向西北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
生物
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形成渔场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大气环流
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水温偏低,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多
天气气候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西岸的澳大利亚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第3节洋流及其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第3节洋流及其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时学案,共2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洋流的成因及类型,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导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导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