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课文配套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课文配套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郁达夫,整体把握,知人论世,课题释义,故都的秋,合作探究,五幅秋景图解读,解读秋景,文章的结构,观秋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1.了解郁达夫及其文学成就;2.理清思路,概括内容3.学会鉴赏写景抒情散文,把握写景手法和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4.丰富自己对秋的文化内涵的认识,体会作者深层的情感。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作家(小说、散文)。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毕业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被追认为烈士。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沉沦》、《薄奠》 《春风沉醉的晚上》 中篇小说:《迷羊》、《出奔》 《她是一个弱女子》 散 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8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表明描写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2、读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南国之秋”,有何作用?3、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绘了几幅图景?写景手法?表现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点?4、你认为作者是悲秋还是颂秋? 。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2、读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文中作者多次写到“南国之秋”,有何作用?
特点: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用: 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3、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绘了几幅图景? 每一幅用三个字拟题目?表现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点?
清、静、悲凉
本体——南国秋、北国秋
喻体——黄酒与白干 稀饭与馍馍 鲈鱼与大蟹 黄犬与骆驼
比喻形象突出南国之秋味淡北国之秋味浓的特点
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以南国之秋的“淡”衬托北国之秋的“浓”,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首尾照应,回环往复。
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故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13 --14 ):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二、重点品读(自主研读,交流分享)
作者选取五幅图来表现故都秋的特点,请从景物选取、景物特点、语言色彩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鉴赏这些段落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冷落、萧条, 境的悲凉)
感受到的是带有历史与文化沉重感的美的体验。 这些文化触觉敏感的人们往往能够发现一片自然风景背后深沉的文化意味,从而完成审美的一次超越。故都平凡的秋景也因郁达夫审美情趣的超越显得不平凡而更加动人了。
“细腻” “清闲” “落寞” “落蕊”
铺得满地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扫帚的丝纹
“衰弱”“残声”“啼唱”“嘶叫”
蝉,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常常被赋予特殊的色彩。“一闻愁意结,再闻乡心起。”在白居易的诗中,蝉是化不去的乡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在柳永的词中,蝉成了依依不舍的伤感的化身。“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骆宾王那里,蝉成了自己高洁的象征。在本文中,郁达夫抓住蝉短暂生命的特点赋予了蝉悲凉的色彩。无处不在而又时断时续的蝉声,带给人的是生命将终的悲凉与愁苦。(悲凉)
灰沉沉的天底下一阵冷风息列索落的雨声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
境的宁静、情和境的悲凉
淡绿淡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
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淡色)之感,青涩也给人悲凉之感。
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无序。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特点。
思考: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念之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小结:本文情感基调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是一曲对秋的悲凉的颂歌!
开头:“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 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向往、眷念之情。)
主体:描绘秋 “清、静、悲凉”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落寞。
文章从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分述,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故都之秋景,赞美北国之秋;最后总括全文,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文章首尾照应,层次井然。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议论(12)赞美北国之秋
(13)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
(14)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思考: 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仿句练习)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 在 , 在 , 在 。
三、深入探究(合作讨论,质疑解惑)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参考【资料链接】)。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资料链接】1.郁达夫三岁丧父,十七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这种坎坷的经历,形成其抑郁善感的性格。1930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22-1934年间,辗转于上海、杭州、北京,居无定所,饱尝漂泊之苦。2.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3.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4.文章第12段,古今中外的文人学士,对于秋,总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这是一种文人传统。
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如何读懂写景抒情散文?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知人论世,透视创作历程。
借景抒情的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才能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读懂“景语”,触摸深刻寓意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当然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识得“文眼”,体会中心情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案配套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一知人论世,写作背景,二字音字形,三行文结构,解读标题,故都的秋,划分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课文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作者简介,清静悲凉,情境活动一整体感悟,总分总,情境活动二画秋,情境活动三赏秋,以动衬静视听结合,静凄清悲凉,嗅觉触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秋之气,故都的秋,主题思想,难点段的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