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八年级苏科版物理上学期4.1 光的折射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39249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苏科版物理上学期4.1 光的折射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39249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苏科版物理上学期4.1 光的折射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39249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4.1 光的折射综合训练题
展开4.1 光的折射
1.(2022·江苏南通·八年级期末)下列现象中,与“立竿见影”原因相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筷子在水面处“断”了
C.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
D.山在水中的“倒影”
2.(2022·江苏南通·八年级期末)我国的很多成语中蕴含着物理知识,“杯弓蛇影”现象属于光的( )
A.直线传播 B.色散 C.反射 D.折射
3.(2022·江苏宿迁·八年级期末)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水中“倒影” B.笔在水面处“折断”
C.皮影 D.小孔成像
4.(2022·江苏淮安·八年级期末)下列现象中,与日偏食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海市蜃楼 B.水中倒影 C.小孔成像 D.雨后彩虹
5.(2022·江苏泰州·八年级期末)实验课上,小华将一枚一元硬币放到碗的底部,然后向后退到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如图所示,小明向碗内缓缓注水,再次看到硬币的光路是( )
A. B. C. D.
6.(2022·江苏·沭阳县怀文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一束激光AO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折射后从另一侧面射出,其出射点在N点,现若减小入射角,则出射点可能落在图中的( )
A.M点左侧 B.M、N两点之间
C.N、P两点之间 D.P、O两点之间
7.(2022·江苏扬州·八年级期末)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海底”观鱼
B.手影形成
C.海市蜃楼
D.五亭“倒影”
8.(2022·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八年级期末)下列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世博会夜晚的灯光 B.水中的筷子
C.湖中的倒影 D.镜中的陶罐
9.(2022·江苏扬州·八年级期末)2021年11月19日,小明观赏到了本世纪最长的月偏食。如图所示,本次月偏食于北京时间15时18分迎来初亏,17时03分食甚,18时47分复圆,历时3小时29分钟。月食发生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带食月升范围,即月亮升出地平线时,正好处于月偏食阶段。下列关于“月偏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月球挡住太阳光形成的 B.地球挡住太阳光形成的
C.月球表面反射太阳光形成的 D.太阳光经大气层折射后形成的
10.(2022·江苏南通·八年级期末)关于下列诗词中的物理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和“鸟鸣”是通过音色来分辨的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是凝华现象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11.(2022·江苏南通·八年级期末)下列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 )
A.筷子“折断” B.小孔成像
C.雨后彩虹 D.水中倒影
12.(2022·江苏徐州·八年级期末)在地面上立一根木杆,根据不同时刻木杆影子的长短可以确定正南、正北方向。木杆的影子形成的原因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13.(2022·江苏常州·八年级期末)下列四种光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B.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造成的
C.水中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D.绿树成荫是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14.(2022·江苏扬州·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光现象形成原理与“日食”相同的是( )
A.雨后彩虹
B.山的倒影
C.水中“折筷”
D.“手影”游戏
15.(2022·江苏南京·八年级期末)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到碗的底部,然后向后退到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如图所示,再让同学向碗里缓缓倒水,直到恰好再次看到完整的硬币,图乙中反映再次看到硬币的光路是( )
A. B. C. D.
16.(2022·江苏·射阳县第六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将一支竹筷子插入水中,从空气中所看到的现象应该是( )
A. B. C. D.
17.(2022·江苏盐城·八年级期末)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 )
A. 平面镜中的像 B. 竖直杆的影子
C. 放大的邮票 D. 拱桥的倒影
18.(2022·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只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D.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19.(2022·江苏·淮安市浦东实验中学八年级期末)雨后彩虹是光的____现象;不同色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20.(2022·江苏徐州·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看不到硬币,向碗内缓缓注水,眼睛就能看到硬币了。这是因为光在从________向________传播时,在分界面发生了________。
21.(2022·江苏盐城·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空碗底部放一枚硬币,移动空碗,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慢慢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升高,又看到了“硬币”,这是由于光从______到______中发生了折射现象,硬币上有A、B两点,先后看到这两点时的入射角变化情况是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22.(2022·江苏·射阳县第六中学八年级期末)小明在家为弟弟表演了一个“变硬币”的魔术,如图所示,将不透明的杯子放在弟弟面前,弟弟看到杯中无硬币。然后缓慢向杯中注入水,弟弟惊讶地看到了“硬币”。弟弟看到的“硬币”是由于光的 ___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_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像的位置比实际硬币的位置 ___________(选填“深”或“浅”)。
23.(2022·江苏南京·八年级期末)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交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请判断折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光线是从______斜射入______中的。
24.(2022·江苏扬州·八年级期末)一束光在空气与水的界面处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其光路如图所示。界面上方为___________(填“空气”或“水”);反射角等于___________°,折射角等于___________°。
25.(2022·江苏南通·八年级期末)(1)如图甲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据图分析:折射角大小是________,空气在界面的________侧(选填“上”、“下”、“左”或“右”)。
(2)晴朗的一天,小明在室外把玩一块三棱镜,洁白的地砖上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如图乙所示,这种现象叫光的________;小明产生了一个问题:不同色光对同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相同?你若是小明将如何操作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在一个空的透明饮料瓶(瓶身呈圆柱状)内封闭一支铅笔,将瓶子横着按入面盆里的水面下,人眼从水面上观察瓶中的铅笔,此时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成像原理类似(选填“防盗门上的猫眼”、“幻灯机”、“放大镜”或“照相机”)。
26.(2022·江苏淮安·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桌面放一只装有一枚硬币的杯子,移动眼睛到A处,刚好看不见硬币,原因是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 ________ 传播的。向杯中缓缓注水,很快便能看到硬币,是由光 ________ 产生的现象,重新看到的是硬币的 ________ (选填“实”或“虚”)像。
27.(2022·江苏宿迁·八年级期末)如图,一束光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则反射角为______度,折射角____________入射角(大于/小于/等于)。
28.(2022·江苏盐城·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一支固定好的激光笔向空水槽底部固定点O打出一束激光。向水槽内加水使水面上升至A点,此时光斑在O点______侧。打开水槽底部水龙头缓慢放水的过程中,折射角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同时观察到水槽底部光斑向______移动。
29.(2022·江苏无锡·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小明看到水中A处有一个圆形“物块”,他看到的“物块”是光从_______射入________中而成的虚像。物块实际位置可能在B、C、D三点中的_________处。
30.(2022·江苏扬州·八年级期末)(1)投影仪发射的多彩影像是由红、______、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并在屏幕上发生______,使全班同学能在各个不同位置共同观赏。
(2)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能吸收绝大部分来自太阳的______(红外线/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3)看到湖水中游动的“鱼”比其实际位置要______(深/浅),这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______。
31.(2022·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为一束光射向空气与水分界面后发生反射与折射现象,由图可知,折射角是_______度,界面的_______(选填“上”“下”“左”或“右”)侧是空气。
32.(2022·江苏盐城·八年级期末)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池水照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明月松间照”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
33.(2022·江苏淮安·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一支固定好的激光笔向空水槽底部固定点O打出一束激光。向水槽内加水使水面上升至A点,此时光斑在O点_______侧,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现象。打开水槽底部水龙头缓慢放水,同时观察到水槽底部光斑向___________移动。
34.(2022·江苏·沭阳县怀文中学八年级期末)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如图),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折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_.
35.(2022·江苏泰州·八年级期末)小李同学用一只新买的激光笔照射平静的水面,在竖直白墙上出现了两个红色亮点A和B,其中A点形成的原因是光的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B点形成的原因是光的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如图所示,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亮点A下移至A1处,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 ______方向转动(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同时观察到另一亮点由B点可能会移到______点(选填“B1”或“B2”)。
36.(2022·江苏·射阳县第六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有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MN为法线,请你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37.(2022·江苏南通·八年级期末)画出图中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标出折射角r 。
38.(2022·江苏·沭阳县怀文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有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MN为法线,请你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39.(2022·江苏淮安·八年级期末)画出图中一束光线经过玻璃砖的光路图_____。
40.(2022·江苏淮安·八年级期末)当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它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
41.(2022·江苏常州·八年级期末)“珍爱生命,注意安全”是我们应具备的安全意识。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夏季要特别注意防范溺水事故。用A、A'分别表示池底和看到的“池底”,请在图中画出人眼看到的池底的光路图。
42.(2022·江苏南通·八年级期末)如图是小明研究“光现象”的实验示意图。
(1)实验前,在半透明空水槽中喷洒少许烟雾,再打开激光笔,根据 _____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的原理,可清晰观察到光路,然后在水槽内壁的光斑A点处做上标记。
(2)向水槽中逐渐加入水并高于A点,小明从水面上方观察该标记时,看到它的像偏 _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
(3)保持入射光和水槽不动,当水面逐渐上升,水槽侧面的光斑向 _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4)保持激光笔的位置不变,将水槽的左侧底部缓慢抬起,相应的反射角将 ___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3.(2022·江苏南通·八年级期末)小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在玻璃水槽中竖直放置的光屏是由E和F两个半圆形光屏组成的,NOM为两半圆的分界线,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实验测量数据如表所示:
入射角α
0°
30°
45°
60°
反射角γ
0°
30°
45°
60°
折射角β
0°
22°
32°
41°
(1)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传播方向 ___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发生改变;
(2)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_________;
(3)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光从水中以32°入射角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角为 ________°;
(4)小明同学在实验时,当他沿AO方向射入一束光,F光屏上没有反射光和折射光,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
44.(2022·江苏泰州·八年级期末)我们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我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A的像与蜡烛B重合。透过玻璃板看到的蜡烛A的像是光的______(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看到的蜡烛B是光的______形成的虚像。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3)小华在家里观察到餐桌桌面上有一块水平的圆形玻璃转盘,转盘上方的顶灯通过转盘成像,如图乙所示。若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
(4)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cm;
(5)如图丙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______。
45.(2022·江苏南通·八年级期末)小明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装置:
(一)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先让光屏E、F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束激光贴着光屏E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光屏F上可以看到折射后的光束,这说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________;小明将光屏F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后,在光屏F上不能看到折射光,说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小明将光屏F恢复原状,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会看到杯底的亮斑B向________(选填“左”、“右”或“上”)移动;
(3)小明继续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射出,这说明________。
(二)小明让一束光强不变的激光从某玻璃斜射向空气(如图乙、丙),不断调整入射角,通过实验得到如表格:
入射角α
0°
10°
20°
30°
40°
41.8°
50°
折射角β
0°
15.2°
30.9°
48.6°
81°
90°
反射能量
5%
7%
26%
43%
84%
100%
100%
(4)光的折射现象一般都会伴随着反射现象的发生,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________;折射光线的能量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当入射角α≥41.8°时,折射光消失,反射光会变得更亮,即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图像丁中的图线________(选填“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6)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特点可知,如果光从空气射向玻璃,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46.(2022·江苏南通·八年级期末)如图甲所示,小明和小华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时,将一束入射角为50°的光斜射入杯中的水里,更换杯中的介质时他们发现光的偏折程度不同。为了定量反映这种差异,小明将“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比值”定义为“偏折比”,并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影响“偏折比”大小的因素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偏折比”与液面的高度有关;
猜想2:“偏折比”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猜想3:“偏折比”与入射光的颜色有关。
(1)小华认为猜想1是错误的,其理由是____。根据小明的定义,图甲实验中,测得折射角为40°,则此时的“偏折比”为____。
(2)为了验证猜想2,小明只将图甲中的水换成油。如图乙所示,油的高度小于水的高度,杯底光斑的位置恰与图甲实验时光斑的位置重合,对比可知:在相同条件下,油对光的“偏折比”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对光的“偏折比”。
(3)为了探究猜想3,小明用图甲装置先后射入绿色和紫色的激光,杯底光斑位置如图丙所示,则_____光的“偏折比”大。将其中的一束激光穿过如图丁所示的玻璃砖,若光在玻璃砖上表面折射时的“偏折比”为0.8,则光在下表面折射时的“偏折比”为_____。
(4)根据小明的操作和计算结果,小华认为,应该将“偏折比”定义为“光线在空气中与法线的夹角α和光线在介质中与法线的夹角β之比”。如图丁所示,经过对多组不同玻璃砖的实验,测得数据如表所示:
玻璃砖A
玻璃砖B
玻璃砖C
光线在空气中与法线夹角α
30.0°
45.0°
60.0°
30.0°
45.0°
60.0°
30.0°
45.0°
60.0°
光线在玻璃中与法线夹角β
22.0°
32.0°
40.5°
17.0°
24.4°
30.4°
20.0°
28.9°
36.3°
1.36
1.41
1.48
1.76
1.84
1.97
1.50
1.58
1.65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得:光在空气与另一种透明介质中传播时,对于不同的入射角,“偏折比”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对于相同的入射角,“偏折比”越大,介质对光的折射程度越______(选填“高”或“低”),因此我们认为小华对“偏折比”定义的优点是______。
47.(2022·江苏徐州·八年级期末)电影院里,电影幕布都是用白色而且粗糙的布制成的。请你从光学的角度解释其中的道理: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立竿见影的原因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A.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立竿见影”原因相同,故A符合题意;
B.筷子在水面处“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与“立竿见影”原因不相同,故B不符合题意;
C.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是光照射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发生的折射现象,与“立竿见影”原因不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
D.山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与“立竿见影”原因不相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
【解析】
根据光学知识点可知,“杯弓蛇影”现象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解析】
A.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从水下笔中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笔在水面处“折断”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故B符合题意;
C.皮影属于影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 题意。
故选B。
4.C
【解析】
日食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A.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而引起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雨后天边出现的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解析】
硬币反射的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在界面远离法线,偏向眼睛,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
故选D。
6.B
【解析】
一束激光AO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折射后从另一侧面射出,其出射点在N点,出射光线与AO平行。若减小入射角,折射角也减小,出射点会靠近法线,可能在M、N两点之间。
故选B。
7.D
【解析】
A.鱼反射的光由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人看到的是鱼的虚像,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不均匀的大气层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A
【解析】
A.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世博会夜晚的灯光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在水面处好像断了,是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发生折射形成的,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湖中的倒影实际上是湖边的景物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镜中的陶罐是陶罐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解析】
太阳、地球、月亮位于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时,不透明的圆形地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在地球上看不到完整月球时,便形成的月偏食。
故选B。
10.D
【解析】
A.“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为参照物,“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的后方形成一个暗区,这就是所谓的影子;对影成三人中的“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D。
11.B
【解析】
A.水中筷子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筷子“折断”了,故A不符合题意;
B.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雨后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A
【解析】
A.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沿直线传播,在遇到障碍物时,在障碍物的后方会有一些光不能到达的区域,这些区域叫影子,故A符合题意;
B.向太阳光被分解成几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现象如彩虹,故B不符合题意;
C.光照射到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的现象光的反射,常见有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平面镜成像,水中望月等,故C不符合题意;
D.光的折射是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常见现象有海市蜃楼,水中筷子变弯,池底“变浅”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C
【解析】
A.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绿树成荫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D
【解析】
“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雨后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山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折筷”是由于光的折射使得筷子看上去被折断了,故C不符合题意;
D.“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D
【解析】
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想看到完整的硬币,硬币的右侧的光,经过折射后要恰好进入人的眼睛,故选D。
16.D
【解析】
将一支竹筷子插入水中,筷子的水中部分反射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法偏折,人逆着折射后的光线看过去,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位置比筷子的位置浅,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7.B
【解析】
A.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立竿见影是影子的形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用放大镜看邮票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A
【解析】
因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短,所以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如图所示.
19. 色散 相同
【解析】
[1]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色散现象本质是由于光的折射导致的,此处填色散更为准确。
[2]不同色光的波长和频率不同,但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均为3×108m/s。
20. 水 空气 折射
【解析】
[1][2][3]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看不到硬币,是由于碗的边缘部分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进入不到眼睛,所以眼睛看不到硬币,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向碗内缓缓注水,来自硬币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硬币虚像。
21. 水 空气 不变
【解析】
[1][2]人看到水中的硬币是由于硬币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会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会逆着折射光线的反向看去,就会看到硬币的虚像,比实物变浅了,所以看到硬币是由于光线折射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造成的。
[3]由图可知,先看到硬币的A点;先后看到这两点时,折射光线的方向不变,且法线的方向也不变(与水面垂直),所以折射角不变,则入射角也不变。
22. 折射 虚 浅
【解析】
[1][2][3]缓慢向杯中注入水,硬币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变浅的硬币的虚像。
23. 40 空气 玻璃
【解析】
[1]由图知道,MMˊ左侧的两条光线与MMˊ的夹角都是20°,与NNˊ的夹角都是70°,满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特点,而MMˊ右侧的一条光线与MMˊ的夹角是50°,满足斜射到界面,折射角变化的特点,说明MMˊ是界面,NNˊ是法线,又因为NNˊ上面有两条光线,下面一条光线,说明下面一条是入射光线;MMˊ右侧的一条光线是折射光线,由图知道,折射光线与法线NNˊ的夹角,即折射角的大小是
[2][3]由于入射角是70°,折射角是40°,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24. 空气 40 20
【解析】
[1][2][3]过入射点做界面的垂线为法线,如图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及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可知,图中①为入射光线,②为反射光线,③为折射光线,由图可知入射角为40°,反射角为40°,折射角为20°,由于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可知界面上方为空气。
25. 40° 左 色散 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 防盗门上的猫眼
【解析】
(1)[1][2]根据右图可知
∠AON=90°﹣20°=70°=∠BON
说明在MM′的左侧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所以,水平方向的直线NN′为法线,竖直方向的直线MM′为界面,因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所以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则∠BON为入射角,∠N′OC为折射角,且
∠N′OC=90°﹣50°=40°
此时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空气在界面的左侧
(2)[3][4]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因为不同颜色的光经玻璃的折射本领不同,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偏折能力强的焦距较小;
(3)[5]将空的透明饮料瓶横着按入面盆里的水面下,此时瓶子和水相当于是一个凹透镜,铅笔反射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时成正立、缩小的虚像。防盗门上的猫眼就是凹透镜;幻灯机、放大镜或照相机利用的是凸透镜。
26. 直线 折射 虚
【解析】
[1]移动眼睛到A处,刚好看不见硬币,是由于杯子的边缘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进入不到眼睛,所以眼睛看不到硬币,这说明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3]当杯中缓缓注水后,来自硬币的光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
27. 50 小于
【解析】
[1]由图可知,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50°,入射角实与法线的夹角,法线垂直界面,则入射角为
90°-40°=50°
[2]光线是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8. 左 不变 右
【解析】
[1]水槽内没有注水时,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照射到O点;当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水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因此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左侧。
[2][3]打开水槽底部水龙头缓慢放水的过程中,水面从1位置下降到2位置,如图所示:
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入射角大小不变,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折射角大小不变,折射光线由OA变成O′B,水槽底部的光斑由A点移动到B点。
29. 水 空气 B
【解析】
[1][2]小明看到的“物块”是物体反射(发出)的光线从水里经过水面折射,射入空气,进入人眼,人逆着光路看到的虚像。
[3]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图中这条光线为折射光线所在的直线,而入射光线应该靠近法线一些,所以物体实际在B处。
30. 绿 漫反射 紫外线 浅 折射
【解析】
(1)[1]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投影仪发射的多彩影像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2]屏幕用表面粗糙的白布做成,能使射向屏幕的光发生漫反射,即使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因此各个方向的同学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像。
(2)[3]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动物体有害,臭氧层能吸收绝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3)[4][5]在岸上看湖水中游动的“鱼”比其实际位置要浅,这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而人感觉光沿直线传播,认为光线是从折射光线的方向发出的,所以看到鱼的位置要比实际位置浅。
31. 38 上
【解析】
[1]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由图可知AO、OC应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则MN为法线,PQ为界面,而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故OB是折射光线,AO是入射光线,入射角为
∠AOM=90°−30°=60°
折射角为∠BON=38°。
[2]因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光线是由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故界面的上方是空气,下方是水。
32. 折射 反射 直线传播
【解析】
[1]“潭清疑水浅”,在空气中看潭水时,看到水潭底比实际的浅,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2]“池水照明月”,池中的明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3]“明月松间照”,月光照射到松树之间,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3. 左 光的折射 右
【解析】
[1][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所以光斑左移。
[3]打开水槽底部水龙头缓慢放水,作出高水位和低水位的图。
由图可知,水槽底部光斑向右移。
34. 60° 37°
【解析】
由题意知道,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则入射角是90°-30°=60°;故折射角180°-60°-83°=37°.
35. 反射 折射 顺时针 B1
【解析】
[1][2]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其中A点形成的原因是光的反射,B点形成的原因是光的折射;
[3]由于光在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1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应使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4]当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变大,因此同时观察到折射点由B点可能会移到B1点。
36.
【解析】
图中已经过入射点作出了法线,已知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33°,则入射角为
90°-33°=57°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O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此可以在水中法线的右侧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OC。如图所示
37.
【解析】
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先画好法线,折射光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为r,如图所示:
38.
【解析】
法线已画出,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39.
【解析】
先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再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玻璃砖中的折射光线;过玻璃砖右侧的入射点作出法线,根据“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作出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光路如下图
40.
【解析】
折射中,空气中的角最大。光由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根据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水中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41.
【解析】
眼睛观察到的池底A'点在池底A点的正上方,连接眼睛与A'点和水面的交点为折射点O,在图中 A'点是A点的像,光由A点发出,经水面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射入人眼。 A'就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如图所示
42. 漫 高 下 不变
【解析】
(1)[1]烟是固体颗粒,光遇到空气中小的固体颗粒发生漫反射,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人能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2)[2]向水槽中逐渐加入水并高于A点,A点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小明的眼睛时,折射光线会远离法线,眼睛逆着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变高的虚像。
(3)[3]保持入射光和水槽不动,当水面逐渐上升,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不变,入射角不变,此时的折射点会向左移动,折射光线也会随之向左移动,所以水槽侧面的光斑向向下移动。
(4)[4]将水槽的右底部慢慢抬起,水面总保持相平,因为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角也不变,折射角也不变。
43. 不一定 小于 增大 45 F光屏绕直径NOM向前或者向后折转了一定角度
【解析】
(1)[1]当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故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传播方向不一定发生改变。
(2)[2][3]由表中数据(或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后三组对应的数据中,折射角都小于入射角。所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4]从表格中数据可得,当空气中的入射角为45°时,水中的折射角为32°。由光路可逆得,当光从水中射向空气,若入射角为32°,则光在空气中的折射角为45°。
(4)[5]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始终处于同一平面内。因为光线AO是贴着E光屏入射的,所以只要F光屏与E光屏在同一平面内,在F光屏上就能看到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而题中F光屏上没有反射光和折射光,说明F光屏与E光屏并不在同一平面,原因是F光屏绕直径NOM向前或者向后折转了一定角度。
44. 确定像的位置 反射 折射 不能 虚 不变 0.4 45°
【解析】
(1)[1]我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手拿着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时,既可以看到蜡烛A的像,又可以看到蜡烛B是否和蜡烛A的像重合,以便确定蜡烛A的像的位置。
(2)[2] [3]蜡烛A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看到的蜡烛B是来自蜡烛B的光透过玻璃发生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4][5]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3)[6]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因此物的位置不动,则像的位置就不变。
(4)[7]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平面镜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两倍,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平面镜的厚度为0.4cm。
(4)[8]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因此玻璃板要顺时针转过45°。
45. 两侧 在 左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增大 减小 a 不能
【解析】
(1)[1][2]实验时,先让光屏E、F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束激光贴着光屏E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光屏F上可以看到折射后的光束,这说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当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后,则呈现折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F板上不能看到折射光,但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2)[3]若杯中的水增多,如图所示:
可见,当水增多时,液面升高,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入射点向左移,则杯底亮斑也会向左移动。
(3)[4]小明继续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线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5][6]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反射光线能量增大,则折射光线的能量减小。
(5)[7]由表格数据可知: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而图b中,当入射角等于45°时,折射角也等于45°,a图象中的折射角始终大于入射角,因此图a反映了实验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6)[8]由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要发生全反射,入射角要小于折射角,若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由于入射角大于折射角,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46. 见解析 0.8 小于 绿 1.25 不相等 高 见解析
【解析】
(1)[1]由图可知,水面上升或下降时,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则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比值即偏折比也不变,由此说明偏折比与液体深度无关,故猜想1不正确。
[2]图甲实验中,测得折射角为40°,已知入射角为50°,则偏折比
(2)[3]将图甲中的水换成油,当油的深度小于水的深度,杯底光斑位置恰与图甲实验时光斑位置重合,如图1
由图1可知:水中的折射角大于油中的折射角,由于入射角相同,则在相同条件下,油对光的“偏折比”比水对光的“偏折比”小。
(3)[4]光线的入射角和入射点不变,绿、紫色激光的折光线,如图2
由图2可知:绿色激光的折射角大于紫色激光的折射角,由于入射角相同,则根据“偏折比”的定义可知:绿光的“偏折比”大。
[5]将一束激光穿过如图丁所示的玻璃砖,若光在玻璃砖上表面折射时入射角为r,折射角为i,如图3
此时“偏折比”为0.8,即
当光在下表面折射时如图3中,则此时入射角为r′,折射角为i′,根据几何知识可知
∠r′=∠i,∠i′=∠r
所以,光在下表面折射时的“偏折比”为
(4)[6][7][8]分析玻璃砖A(或玻璃砖B或玻璃砖C)的数据可知,光在空气与另一种透明介质中传播时,对于不同的入射角,“偏折比”不相等。分析表中数据,当光线在空气中与法线夹角都是30°时,光线分别在A、B、C三种玻璃中与法线的夹角越大,“偏折比”越大,说明介质对光的折射程度越高。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相同条件下,光线无论从介质射向空气还是从空气射向介质,小华这种定义的比值是一定的。
47.见解析
【解析】
白色幕布可以反射所有颜色的光,使所看到的像更加逼真,幕布表面粗糙使光线发生漫反射,使光线向各个方向传播,以便使坐在不同位置上的人都能看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光的折射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光的折射课后测评,共19页。
八年级上册2.3 熔化和凝固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2.3 熔化和凝固巩固练习,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室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3.5 光的反射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3.5 光的反射达标测试,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