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4章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第7节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学案含解析
展开第七节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一、教材概念·结论·性质重现
1.仰角和俯角
意义 | 图示 |
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 |
2.方位角
意义 | 图示 |
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 |
3.方向角
意义 | 图示 |
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 (1)北偏东α,即由指北方向顺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 (2)北偏西α,即由指北方向逆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 (3)南偏西等其他方向角类似. |
4.坡角与坡度
意义 | 图示 |
(1)坡角: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如图,角θ为坡角); (2)坡度: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如图,i为坡度).坡度又称为坡比. |
解三角形应用问题的步骤
二、基本技能·思想·活动体验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若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α=β.(√)
(2)俯角是铅垂线与视线所成的角,其范围为. (×)
(3)若点P在点Q的北偏东44°,则点Q在点P的东偏北46°. (×)
(4)方位角大小的范围是[0,π),方向角大小的范围是. (×)
2.如图,两座灯塔A和B与海岸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察站南偏西40°,灯塔B在观察站南偏东60°,则灯塔A在灯塔B的( )
A.北偏东10° B.北偏西10°
C.南偏东80° D.南偏西80°
D 解析:由条件及图可知,∠A=∠CBA=40°,
又∠BCD=60°,所以∠CBD=30°,所以∠DBA=10°,因此灯塔A在灯塔B的南偏西80°.
3.如图,为测量一棵树OP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A,B两点,从A,B两点分别测得树尖的仰角为30°,45°,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60 m,则树的高度为________m.
30+30 解析:在△PAB中,∠PAB=30°,∠APB=15°,AB=60 m,
sin 15°=sin(45°-30°)=sin 45°cos 30°-cos 45°·sin 30°=×-×=.
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PB==30(+),
所以树的高度OP=PBsin 45°=30(+)×=(30+30)(m).
4.如图,A,B两点在河的同侧,且A,B两点均不可到达,要测出A,B的距离,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若测得CD= km,∠ADB=∠CDB=30°,∠ACD=60°,∠ACB=45°,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 km.
解析:因为∠ADC=∠ADB+∠CDB=60°,∠ACD=60°,
所以∠DAC=60°,所以AC=CD= km.
在△BCD中,∠DBC=180°-∠CDB-∠ACD-∠ACB=45°,
由正弦定理,得BC=·sin∠BDC=·sin 30°=(km).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 45°=+-2×××=.所以AB= km.所以A,B两点间的距离为 km.
5.要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塔AB的高度,在C点测得塔顶A的仰角是45°,在D点测得塔顶A的仰角是30°,并测得水平面上的∠BCD=120°,CD=40 m,则电视塔的高度为________.
40 m 解析:设电视塔的高度为x m,则BC=x,BD=x.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得3x2=x2+402-2×40x×cos 120°,即x2-20x-800=0,解得x=40或x=-20(舍去).故电视塔的高度为40 m.
考点1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应用性
考向1 测量距离问题
如图,某旅游景点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山上有一条笔直的山路BC和一条索道AC,小王和小李打算不坐索道,而是花2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徒步攀登.已知∠ABC=120°,∠ADC=150°,BD=1 km,AC=3 km.假设小王和小李徒步攀登的速度为每小时1 250m,请问:两位登山爱好者能否在2个小时内徒步登上山峰.(即从B点出发到达C点)
解:在△ABD中,由题意知,∠ADB=∠BAD=30°,所以AB=BD=1.
因为∠ABD=120°,由正弦定理=,解得AD=(km).
在△ACD中,由AC2=AD2+CD2-2AD·CD·cos 150°,
得9=3+CD2+2××CD.
即CD2+3CD-6=0,解得CD=(km),
BC=BD+CD=(km).
两个小时小王和小李可徒步攀登1 250×2=2 500(m),即2.5km,
而<==2.5,
所以两位登山爱好者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徒步登上山峰.
1.若将本例条件“BD=1 km,AC=3 km”变为“BD=200 m,CD=300 m”,其他条件不变,求这条索道AC的长.
解:在△ABD中,BD=200,∠ABD=120°.
因为∠ADB=30°,所以∠DAB=30°.
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
所以AD==200 (m).
在△ABC中,DC=300 m,∠ADC=150°,
所以AC2=AD2+DC2-2AD×DC×cos∠ADC=(200)2+3002-2×200×300×cos 150°=390 000,所以AC=100 m.
故这条索道AC长为100 m.
2.若将本例条件“∠ABC=120°,∠ADC=150°,BD=1 km,AC=3 km”变为“∠ADC=135°,∠CAD=15°,AD=100 m,作CO⊥AB,垂足为O,延长AD交CO于点E,且CE=50 m,如图”,求角θ的余弦值.
解:在△ACD中,∠ADC=135°,
∠CAD=15°,所以∠ACD=30°.
由正弦定理可得AC==100.
在△ACE中,由正弦定理可得sin∠CEA==-1,所以cos θ=cos=sin∠CEA=-1.
距离问题的解题思路
这类实际应用题,实质就是解三角形问题,一般都离不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解题中,首先要正确地画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然后将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去求解.
提醒:①基线的选取要恰当准确;②选取的三角形及正弦、余弦定理要恰当.
考向2 测量高度问题
如图,小明同学在山顶A处观测到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沿直线匀速行驶,小明在A处测得公路上B,C两点的俯角分别为30°,45°,且∠BAC=135°.若山高AD=100 m,汽车从B点到C点历时14 s,则这辆汽车的速度约为________m/s(精确到0.1).参考数据:≈1.414,≈2.236.
22.6 解析:因为小明在A处测得公路上B,C两点的俯角分别为30°,45°,
所以∠BAD=60°,∠CAD=45°.
设这辆汽车的速度为v m/s,则BC=14v.
在Rt△ABD中,
AB===200.
在Rt△ACD中,
AC===100.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
得BC2=AC2+AB2-2AC·AB·cos∠BAC,
所以(14v)2=(100)2+2002-2×100×200×cos 135°,所以v=≈22.6,
所以这辆汽车的速度约为22.6 m/s.
解决高度问题的注意事项
(1)在解决有关高度问题时,理解仰角、俯角是关键.
(2)高度问题一般是把它转化成解三角形问题,要注意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应用.若是空间的问题要注意空间图形向平面图形的转化.
1.圭表(如图1)是我国古代一种通过测量正午日影长度来推定节气的天文仪器,它包括一根直立的标杆(称为“表” )和一把呈南北方向水平固定摆放的与标杆垂直的长尺(称为“圭” ).当正午太阳照射在表上时,日影便会投影在圭面上,圭面上日影长度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日影长度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图2是一个根据北京的地理位置设计的圭表的示意图,已知北京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即∠ABC)为26.5°,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即∠ADC)为73.5°,圭面上冬至线与夏至线之间的距离(即BD的长)为a,则表高(即AC的长)为( )
A. B.
C. D.
D 解析:由题意得,∠BAD=73.5°-26.5°=47°.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可得,=,即=,
则AD=.
在△ACD中,=sin∠ADC=sin 73.5°,
所以AC=.故选D.
2.如图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的展馆——国家博物馆.现欲测量博物馆正门柱楼顶部一点P离地面的高度OP(点O在柱楼底部).在地面上的A,B两点测得点P的仰角分别为30°,45°,且∠ABO=60°,AB=50米,则OP为( )
A.15米 B.25米
C.35米 D.45米
B 解析:如图所示:
由于∠OAP=30°,∠PBO=45°,∠ABO=60°,AB=50米,OP⊥AO,OP⊥OB.
设OP=x,则OA=x,OB=x,
在△OAB中,由余弦定理得OA2=OB2+AB2-2OB·AB·cos∠ABO,
即(x)2=502+x2-2×50x×,
所以x2+25x-1 250=0,解得x=25或x=-50(舍).
3.海洋蓝洞是地球罕见的自然地理现象,被喻为“地球留给人类保留宇宙秘密的最后遗产”,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若要测量如图所示的蓝洞的口径A,B两点间的距离,现在珊瑚群岛上取两点C,D,测得CD=80米,∠ADB=135°,∠BDC=∠DCA=15°,∠ACB=120°,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米.
80 解析:如图,在△ACD中,∠DCA=15°,∠ADC=150°,所以∠DAC=15°.
由正弦定理,得
AC===40(+)(米).
在△BCD中,∠BDC=15°,∠BCD=135°,
所以∠CBD=30°.
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BC===40(-)(米).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ACB=1 600(8+4)+1 600(8-4)+2×1 600(+)×(-)×=1 600×16+1 600×4=1 600×20,解得AB=80(米),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80米.
考点2 正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2020·青岛模拟)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AD,AB=1,AD=,BC=.
(1)若CD=1+,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2)若sin∠BCD=,∠ADC∈,求sin∠ADC.
解:(1)如图,连接BD,在Rt△ABD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BD2=AB2+AD2=4,所以BD=2.
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cos C===.
因为C为三角形的内角,故C=,
所以S△ABD=AB·AD=×1×=,
S△BCD=BC·CDsin C=××(1+)×=,
故四边形ABCD的面积S=.
(2)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所以sin∠BDC==.
因为∠ADC∈,所以∠BDC∈,
所以cos∠BDC=,
在Rt△ABD中,tan∠ADB==,
故∠ADB=,
所以sin∠ADC=sin=×+×=.
正余弦定理解平面几何问题的注意点
(1)图形中几何性质的挖掘往往是解题的切入点,或是问题求解的转折点.
(2)根据条件或图形,找出已知,未知及求解中需要的三角形,用好三角恒等变换公式,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题.
(3)养成应用方程思想解题的意识.
1.如图,为了测量A,C两点间的距离,选取同一平面上B,D两点,测出四边形ABCD各边的长度(单位:km),AB=5,BC=8,CD=3,AD=5,且∠B与∠D互补,则AC的长为( )
A.7 km B.8 km
C.9 km D.6 km
A 解析:在△ACD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D==.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B==.
因为∠B+∠D=180°,所以cos B+cos D=0,即+=0,解得AC2=49.
所以AC=7.
2.(2020·山师附中高三模拟)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已知AB=2,AD=3,∠ADB=2∠ABD,∠BCD=.
(1)求BD;
(2)求△BCD周长的最大值.
解:在△ABD中,
设BD=x,∠ABD=α,则∠ADB=2α,
因为=,
所以cos α=.
由余弦定理得cos α==.
整理得x2-8x+15=0,解得x=5或x=3.
当x=3时,得∠ADB=2α=,
与AD2+BD2≠AB2矛盾,故舍去,
所以BD=5.
(2)在△BCD中,设∠CBD=β,
所以==,
所以BC=sin,CD=sin β,
所以BC+CD=·=10sin≤10.
所以△BCD周长的最大值为15.
考点3 解三角形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
(2020·合肥模拟)已知函数f (x)=cos2x+sin(π-x)sin-.
(1)求函数f (x)在[0,π]上的单调递减区间;
(2)锐角△ABC的内角A,B,C所对边分别为a,b,c,已知f (A)=-1,a=2,求△ABC的面积的最大值.
解:(1)f (x)=-sin xcos x-=cos 2x-sin 2x=-sin.
令2kπ-≤2x-≤2kπ+,
得kπ-≤x≤kπ+(k∈Z),
所以函数f (x)在[0,π]上的单调递减区间为和.
(2)因为△ABC为锐角三角形,
所以0<A<,所以-<2A-<.
又f (A)=-sin=-1,
所以2A-=,即A=.
因为a2=b2+c2-2bccos A=b2+c2-bc≥2bc-bc=bc,当且仅当b=c=2时,等号成立.
又a=2,所以bc≤4,
所以S△ABC=bcsin A≤.
即△ABC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解三角形与三角函数综合问题的一般步骤
已知函数f (x)=sin 2x-cos2x-(x∈R),设△ABC的内角A,B,C的对应边分别为a,b,c,且c=,f (C)=0.
(1)求角C;
(2)若向量m=(1,sin A)与向量n=(2,sin B)共线,求△ABC的周长.
解:(1)f (x)=sin 2x-cos2x-=sin 2x-cos 2x-1=sin-1.
因为f (C)=sin-1=0且C为三角形内角,所以C=.
(2)若向量m=(1,sin A)与向量n=(2,sin B)共线,
则sin B-2sin A=0.
由正弦定理得b=2a,
由余弦定理得cos==,
解得a=1,b=2,故△ABC的周长为3+.
(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考点复习4.7.2《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学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考点复习4.7.2《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学案 (含详解),共2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真题集中研究——明考情,题型精细研究——提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数学统考一轮复习第4章4.7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统考一轮复习第4章4.7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重温,小题热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3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6讲解三角形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3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6讲解三角形学案,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