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前771年-前221年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国家治理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梳理:夏、商、西周权力分配、机构设置与机构运行
商王直接控制王畿,间接控制外服
中央官员-内服官地方官员-外服官
周天子控制王畿地区,其他地区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贵族。各级贵族依次分封。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亚服、宗工、百姓、里君。 ——《尚书•酒诰》
大盂鼎,出土于1849年。鼎内铭文记述西周早期周康王册命贵族盂之事。研究西周分封制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
关于夏、商、西周的中央与地方机构设置、运行,最早在《周礼》、《尚书》、《史记》的等文献资料中记载。关于商周的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如甲骨文、青铜器的铭文,学者也有研究成果。
比较商朝内外服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
同:都属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异: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商王的权力只可以直接统治王畿地区,而外服需用军事武力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主,周天子分配给诸侯统治权,要求诸侯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周天子与诸侯形成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而且实行宗法制,各级贵族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相配合,维护和巩固了贵族等级秩序。因此,西周分封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维护和巩固王朝的统治秩序。
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血缘贵族统治;王权未高度集中;地方有自主独立权力;
1、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西周晚年出现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选必一
3、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 ----《左传•襄公十四年》
2、周人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纲要上
1、统治者要重视民心的向背。2、君主治国需要臣下辅佐匡正以避免决策失误。
早期国家政治中仍然遗留原始的民主传统,对君权有制约作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宗法制度彻底解体,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的出现(战国时期)
不同的俸禄计算单位:卫国是“盆”,齐魏等国是“钟”,秦燕等国“石”“斗”。
置郡县,由国君亲自任免长官,镇守国土和治理民众。县下设乡、里、邑、聚。
主要设相和将,负责统帅文武官员。如齐威王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赵惠王用蔺相如为相,廉颇为将。
(1)符玺制度公文用玺(官印),发兵用符(虎符),出使用节,玺、符、节都是代表君权,辅助君主行使他的权力,保证他的权力。
(2)考核制度 年终由国君考核,“当则可,不当则废”。(3)俸禄制度(4)征兵制度,建立常备兵制度
有限君权——君主集权诸侯世袭——郡县任免尚爵本位—— 尚官本位宗法天下——吏治天下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思考1:皇帝的诏书、中央的命令如何上传下达到地方呢?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意思:诏书和注明为急文书者,要立刻送出;不急的文书,也要当日事当日毕,不许耽搁。有耽误的以法律处置。
依靠全国道路网和传递文书的法律规定,皇帝的诏令和中央的命令可以上传下达到地方。
思考2:皇帝的诏令、中央的政令传达到地方,如何保证地方官员理解准确?
此木方说明秦统一后不仅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的字形与字体,还统一了官职、法律、名物等方面的用语。
思考3、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此系统对于秦朝社会治理起到什么作用?
秦朝得以将皇帝和中央的法律、政令传送到全国各地,同时又能掌握地方的情况,有力地控制地方,保障中央集权制度的顺利实施。
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三个方面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妥善划分地方行政系统,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行监督。中央权威、政令畅通是必备条件。
思考4、结合史实,从材料中所提三个方面说明秦朝是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大一统国家治理的?
秦朝的制度与措施全国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郡设监御史掌监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颁布法律实行文书管理制度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实现国家治理
约170万年前--约前2070年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前202年-1840年
约前2070年-前207年
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
汉武帝:设中朝,中枢权力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东汉光武帝: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
隋唐:三省都是皇帝掌控行政中枢。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职责明确,相互制约。
宋代: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把权力分割,三司掌握财政权,枢密院掌握军权。分化事权,相权被分割,皇权加强。
明朝:废除中书省和宰相。设殿阁学士,侍左右备顾问,明成祖设内阁,内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清朝:雍正设军机处,逐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的中枢。
中央行政中枢机构:中央政府内以宰相及相当于宰相身份的人组成的官僚首脑机构。主要职能是参与决策等。
思考:历代中枢权力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中枢权力逐渐被剥夺、分散或被转移中枢权力机构从相互制衡到独一。相权被削弱,皇权得到加强。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
特点:1、多层级2、在沿袭基础上变革3、一级行政区域名称变动较大4、县级始终是基层区域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备课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皇帝中央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知识归纳1,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知识归纳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文内容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中书一省制,议政的空白地带,军机处,真题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案配套课件ppt,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辖国邑,管辖食邑,服务食禄,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中央政府,监察御史,皇帝皇权至上,中书省起草诏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