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教案 1 次下载
-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教案 1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案设计
展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历史,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形成历史观,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所以本课教学设计要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模式进行授课,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讲授相结合,采取包括史料分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并以课堂为依托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本课有三个内容: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秦朝的政治制度的建立、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讲述了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时期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内容量很大,又特别枯燥,加上古文阅读,理解的难度无形中在加强,所以本课预计要用2个课时完成,做到学练结合,使学生真正地能理解政治制度在国家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作为选修性必修1的第一课,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已经学过此类知识,并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这次新课来说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经过一年《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本课并不陌生,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理解起来难度大,掌握的程度不是很清楚。再加上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选修与必修的结合,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核心素养的贯穿,则成为本课讲授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的设计始终要围绕历史核心素养进行设计,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加强了对社会的治理,维护了国家的统治。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后世政治制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2.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实证,深刻认识、理解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演变,并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时空观念的运用,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奠基作用,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秦朝的统一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3.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说明中央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验和教训,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运用时空观念理解各主要朝代的中央中枢权力机构与地方行政管理层级的变化,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认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早期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郡县制、行省制度,监察制度等。
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围绕三条线索,一条是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另一条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第三条是辅助线索古代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来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课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导入新课的设计必须要做好。要唤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课内容时代遥远,可以先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如何让本课内容不变成简单的重复,而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就需要一个情境创设的导入。
情境创设导入:老师问:同学们看古装电视吗?学生答:看。老师问:太监如何宣读皇帝的命令呢?学生答: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老师问:那这是什么制度?何时才有?想知道当时还有哪些制度吗? 学生答:想 。这些话引发学生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重视,今天就让我们先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说起。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在不断地通过权力分配、机构上的不断设置和运行来实现社会治理。而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也是如此,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建立,我国便开始出现了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而之后的商、周、秦、汉、唐、宋、明、清历朝历代都在继承中不断变革。那么古代中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又是如何具体的变革呢?
第一课时
讲授新课
学生通过课前完成导学案和《中外历史纲要》(上)已有知识的积累,我对本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整合,以合作探究和师生对话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具体如下:
先秦和秦汉的政治制度,这一阶段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体制向封建制国家政治体制转变
师问:这一时期有哪些中央行政制度?
生答:夏朝:禅让制、世袭制
商朝:内外服、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物的官吏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
西汉:中外朝制度
东汉: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机关
师总结;很好!然后多媒体一一展示主要政治制度。
接下来我们来分组讨论问题
合作探究1:你从以上制度的发展演变可以得出哪些认识?(约4分钟)
(1)权力的继承上由民主推选到专制世袭。禅让制到世袭制
(2)皇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从皇帝制、三公九卿到中外朝制度再到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机关。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到以才干为核心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世袭制、三公九卿制到中外朝制度。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秦朝实现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例题1.《汉书·刘辅传》说到“中朝”一词,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解释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以下关于“中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皇亲国戚组成,是皇帝的咨询机构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
C.牵制“外朝”,削弱相权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
[解析] 中朝并非由皇亲国戚组成,是中央决策机构,排除A项;中朝位卑权重,但没有取代丞相的权力,排除B项;中朝的设置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C项;外朝沦为政令的执行机构,排除D项。
师问:这一时期有哪些地方行政机构?
学生回答后总结: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 秦朝:郡县制、文书制 西汉: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 东汉:原来的监察区“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
合作探究2:这一阶段国家如何一步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大约3分钟)
师生共同回答:从商朝建立的内外服制度到周时期建立起分封制度,这说明古代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但很明显商王和周王对地方控制力有限,总得来说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度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的瓦解,诸侯与天子的关系淡薄,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战国兼并,秦国崛起一统天下,郡县制的推行、文书制的推行,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郡县制的设立克服了西周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国家安宁。郡县制的设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汉郡国并行制的推行出现了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推恩令解决了问题,中央集权加强了。东汉原来的监察区“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
了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中央集权又被削弱了。
例题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铸币权收归中央与空前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的是秦朝,排除B项;铸币权收归中央不会加重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项;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表明汉武帝将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第二课时
隋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这一阶段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成熟、高峰到衰落时期
-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合作探究3:隋唐至明清历朝中央行政中枢体制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大约2分钟)
生答: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废除三省行中书省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师总结:隋唐: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明朝: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内阁表明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清朝: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具体的内容与作用在多媒体上一一呈现
师问:下面我们以“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来了解历代中央行政中枢体制演变的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突出特征是什么?从中你又能得出何种认识呢? 用一幅图更能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
生答:趋向:从官员上朝礼仪图上:坐-站-跪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威权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
特征: 这一变化形象的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历史特点。老师:总之在整个古代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与相权权力之间虽因时代而各有不同,但大体上都没有跳出‘君尊臣卑’的原则,皇权越来越专制,相权越来越被削弱甚至被废除。
例题3.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对政治制度影响甚大。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是( )
A.推行三公九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增设三司 D.设立内阁
[解析] 宋代分割宰相权力,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由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财政,故C项正确;A项是秦朝设立;B项是隋唐时期实行;D项是明朝时期实行。
师总结如下:
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具体的内容与作用在多媒体上一一呈现
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最后2段完成下表:(大约5分钟)
秦 | 郡县制:郡县两级 |
汉 | 郡国并行制(汉初):郡县两级 |
东汉晚期 | 郡县制:州、郡、县三级 |
魏晋 | 郡县制:州、郡、县三级 |
隋 | 郡县制:州、县两级 |
唐 | 郡县制:道、州、县三级 |
宋 | 郡县制:路、州(府)、县三级(文官制) |
元 |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 |
明清 | 郡县制:省、府、县 |
合作探究4: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作用?
师提示
原因:可从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历史教训、个人几方面思考。
历史作用:可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总结概况。
给学生5分钟默默地回忆这节课主要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然后完成下表:
朝代 | 中央行政 | 地方治理 |
夏 | 世袭制 | |
商 | 内外服制 | |
西周 |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 |
春秋战国 | 郡县制、官僚政治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 |
秦 |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制度 | 郡县制 |
西汉 | 中外朝 | 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 |
东汉 |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 |
隋 | 三省六部制 | 州、县二级制 |
唐 | 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 | |
两宋 | 二府三司制 | 路、州(府)、县三级制 |
元 | 中书省 |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 |
明 |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 省、府、县三级制 |
清 | 军机处(雍正) |
设计一道贯穿古代史的材料题巩固所学
例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期 | 职位 | 基本职权 |
明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
材料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1)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2)你怎么解释材料三中黄宗羲的观点?
[解析] 第(1)问,根据“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得出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根据“承旨拟写,传达皇帝的旨意”得出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所以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没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第(2)问,根据“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得出黄宗羲认为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答案] (1)没有实质意义。原因: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没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2)观点: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老师总结提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分为2个阶段,秦汉以前与隋唐至清(1840年前)。先秦的政治制度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一定地制约作用。到了秦朝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可以说君主的权力实现了高度集中。要注意君主的权力加强是靠哪些方式实现的?有调整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内阁 军机处。有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御史大夫 刺史 通判 提刑按察使司 。有注重官员的选拔: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八股取士。还有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字狱等。在古代基层治理制度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通过分化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产生多机构重叠与办事效率低下的矛盾,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发展过程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历程。 发展的趋势是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八、教学评价设计
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相结合,依据小组回答次数与准确度给予给分,根据学生个人做题和课上回答问题的正确度得分,有组长核实总结,课代表公布结果,达到鼓励先进,鞭挞落后的目的。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是在以“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模式的基本程序中进行,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和传统讲授相结合,采取了包括讲授、史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方式进行。这些设计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能力,实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开阔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说较好地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是我在本次教学过程中还是觉得有些不够顺手:比如课堂安排内容还是过多,过于匆忙,导致有些学生不能够消化理解一些历史知识。问题设计上不够确切,学生也不能有效地从中提取历史信息,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够激烈,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所设计的教学时间实际上把握不到位,讨论内容结果不理想,今后我要在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课上的不足,对难点问题、不好理解的我要在低下多问,做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总结纠正完善,努力做到教学相长,收获满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案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合作探究,活动设计,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及教学方法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