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7上语文同步PPT课件+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23 次下载
-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课件 +教学设计 课件 23 次下载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27 次下载
- 12《纪念白求恩》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22 次下载
- 13《植树的牧羊人》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25 次下载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教学设计
展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三鉴赏诗歌四背诵本诗 课堂小结 目 录五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会戍边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到了吗?遥远的大漠的风声,我们仿佛听见了战场厮杀或是皎皎月光下清冷的铠甲,又或者是一个人独自远望......让我们在李益笔下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穿越亘古的岁月,走进大漠边疆与征人。二、 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二、 整体感知(二)文学常识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李益、李白等。二、整体感知(三)朗读理解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三、鉴赏诗歌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1.这首诗为什么被天下传唱,究竟好在哪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请以“我觉得( )写的好,通过( ) 描写/角度(或运用( )手法,营造了/写出了/表达了( )的句式说话。 我觉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的好,通过 环境 描写,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四、背诵本诗五、课堂小结 边塞诗描绘了边塞雄伟瑰丽的景色,表现了以身为殉的报国之志和慷慨激昂的肝胆豪情,还有苍凉悲壮的征人思乡。意境开阔,情调激越,音乐铿锵,表现出动人心魄的阳刚之美。六、布置作业抄写并背诵诗歌完成练习册《夜上受降城闻笛》部分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