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展开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阐明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
2.阐明减数分裂的概念,理解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的行为变化。
3.通过模型构建,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教学重点】
1.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和数目变化。
【教学难点】
1.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和数目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一.导入新课-----小游戏“大家来找茬”。 提问: 你认为图中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并说明理由。魏斯曼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这种分裂方式称为减数分裂。 | 找出图中不合理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回答问题 |
二、剖析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P20,找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中的关键词。【播放微课】进一步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 【自主探究一】结合微课的内容,完成学案上的自主探究一。①正常体细胞中、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吗?会出现联会现象吗?会出现四分体吗? ②图中互为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图中有____个四分体。 ③一个四分体包括:_对同源染色体,__条染色体,_条姐妹染色单体,_个 DNA。 ④图中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可能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 | 阅读课本 P20,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自主探究一。 |
三.探究减数分裂的过程 【教师】精子在哪里形成的呢?(展示睾丸图片)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产生的。睾丸中有很多曲细精管,曲细精管中有大量的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叫做精原细胞。精原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产生新的精原细胞,增殖的方式是有丝分裂,精原细胞也可以产生精细胞,产生精细胞的方式就是减数分裂。 【自主探究二】对比有丝分裂进行思考,完成学案上的自主探究二。 【自主探究三】阅读课本 19页,在相应位置填写细胞名称 【过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都有哪些变化呢? 【合作探讨】资料分析,得出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资料:生物学家在观察。减数分裂的细胞时发现处于减数发现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精细胞中既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也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过渡】除此之外,染色体还有哪些行为变化呢?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微课,观察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 【播放微课】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整理归纳】同学们结合刚才微课的内容,完善学案上减数分裂的过程。 【投屏展示】 | 完成学案上的自主探究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称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学案上的自主探究三。小组之间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整理观点。成果展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观看微课,观察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并在学案上自主梳理。 |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于减数分裂的过程已经基本了解了,下面我们利用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模型建构】以精原细胞中的 2对同源染色体为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模型组件,先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说明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再模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说明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各位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积极动手参与,确定代表进行展示、讲解。 【教师点评】对学生构建的模型进行点评并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 学生分小组用染色体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选 2个小组代表同学到黑板上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染色体行为变化并讲解,其他组进行补充完善。 |
四.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 学生根据本节内容归纳减数分裂的概念。 |
五.【课堂小结】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 |
|
六.【作业布置】完成当堂检测。 |
|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进入减数分裂内容讲解之前,利用了“大家来找茬”这样的课堂小游戏快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能够快速的找出图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能够说明理由,在此过程中不但回顾了有丝分裂的特点,也认识到减数分裂存在的重要性。由于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学生的准确认知带来困难,因此成为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打破了教材原有顺序,改变了以往通过减数分裂各时期图像逐步介绍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教学方法,而是先将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相关概念进行剖析,这样可以分散难点,逐个击破。然后先采用科学史、资料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梳理减数分裂的大体过程,再借助减数分裂的动画,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过程。最后,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之后,利用模型建构将知识进一步内化,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动手、动脑、动嘴, 互相切磋, 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形成直观印象和正确认识, 同时提升了合作、表达交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但同时这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真正做到“做中学”。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展示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