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分层检测案1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37412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分层检测案1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37412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分层检测案1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答案
展开课后分层检测案19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合格基础练】
1.拉马克认为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不定向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器官的反复使用
解析: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经常用就进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这种性状遗传给后代。
答案:C
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是神创的
B.物种是不变的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解析:拉马克与达尔文均认为物种不是神创的,物种是可变的,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C
3.下列有关进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种生物有强大的繁殖力
B.生存斗争造成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
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变异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适应环境的变异)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可以通过遗传逐代积累,而不利变异则被淘汰。
答案:D
4.下列叙述不符合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 )
A.地球上的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B.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C.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解析: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中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D项内容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答案:D
5.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植株,按达尔文的观点,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解析:每种生物都有大量的个体,这是过度繁殖的结果。通过生存斗争后只有少量个体能生存。
答案:C
6.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①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 ③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④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 ⑤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
A.①②③ B.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这些因为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①②③均为“用进”的实例,④为“废退”的实例。⑤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答案:C
7.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解析:影响生物变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变异不一定都是生物产生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变异。
答案:B
8.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斑马的进化过程。
(1)斑马群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性,这种特性一般是________的,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2)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为黑白相间、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在________中得以生存、繁衍。这样,环境对斑马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_______,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___。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变异性且变异是不定向的。这种不定向的变异导致生物个体之间本来就有差异,从而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而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才能生存下来,并且产生后代。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自然选择,斑马体色的有利变异被定向积累而形成现在黑白相间的体色,这是经过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遗传能保持物种的稳定,变异则使物种得以发展,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通过遗传能得到定向积累而使物种进化,两者缺一不可。在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上通过生存斗争、自然选择,最终形成现在的斑马体色。
答案:(1)变异 不定向 遗传和变异
(2)生存斗争 选择 定向 方向
(3)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等级提升练】
9.如图所示,个体数量的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其原因可用达尔文的什么理论解释(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解析:从坐标图中可看出,生物个体实际值小于理论值,这是因为一部分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答案:B
10.据研究,现代的长颈鹿是由古代的一种颈和前肢较短的古鹿进化来的,按照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长期伸长和使用的结果
B.由于食物的缺乏,导致古鹿发生变异的结果
C.变异、选择的结果
D.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观点有:过度繁殖产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变异),既有长颈的又有较短颈的,经自然选择后,适应环境的个体得到了保留,并大量繁殖,而且把相应性状遗传给后代。
答案:D
11.抗流感的新疫苗刚开始效果比较显著,但过几年就需要更换新的,因为流感病毒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对这种抗药性的产生合理的解释是( )
A.流感病毒的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B.病毒对疫苗产生了定向变异
C.疫苗对病毒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D.流感疫苗诱发病毒产生突变
解析:流感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在未使用该药之前,流感病毒存在差异(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抗药性强些,有的弱些。开始使用时疗效很高,说明绝大多数病毒抗药性差,被药物毒死而遭到淘汰。但同时药物本身也选择了极少数抗药性强的变异个体,并通过迅速繁殖传染给正常人群,当再次用药时,使抗药性强的病毒再次得以选择并积累,导致药效降低,并可能演变为新的流感病毒类型。
答案:C
12.如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祖先过度繁殖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_______。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_______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适应是________的结果。
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状与环境相适合,适应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适应环境的性状的过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1)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能力 不定向的 原材料
(2)自然选择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3)性状 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 自然选择
13.下面为对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试分析:
(1)曲线回升是通过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来实现的。
(2)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选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________(选填“增强”或“减弱”)。
(3)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有其缺点,主要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针对这些缺点,你认为消灭甲虫应采用什么方法较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虫的种群密度都明显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增加,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没有杀死有抗药能力的甲虫,而这部分有抗药能力的甲虫大量繁殖导致种群密度上升。
答案:(1)甲虫与杀虫剂 生存斗争
(2)选择 定向 增强
(3)①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 ②对环境造成污染 生物防治等
【素养养成练】
14.用水蚤(一种水生小动物)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
(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的。
(3)能在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适应20 ℃环境的个体,而能在28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适应28 ℃环境的个体。所以,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4)把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 ℃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把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引起水蚤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被环境淘汰。
解析:通过实验过程可知两组实验中的变量是温度,说明温度是自然选择的条件,在两组中第一步都有部分个体得到了保存,说明个体间存在差异,这是不定向变异的结果,在28 ℃中生存的个体放入20 ℃环境后全部死亡,说明这部分个体中没有适应20 ℃环境的变异。
答案:(1)25 ℃
(2)差异 不定向
(3)选择 定向
(4)适应新环境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