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4单元 单元总结与提升 教案01
    第4单元 单元总结与提升 教案02
    第4单元 单元总结与提升 教案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基础知识梳理,单元检测卷,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总结与提升
    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1.易错字音
    掺(chān)和   冗(rǒnɡ)长   商酌(zhuó)
    譬(pì)如 拖沓(tà) 监督(dū)
    如释(shì)重负 鸿儒(rú) 甚蕃(fán)
    噫(yī) 鲜(xiǎn)有闻 清涟(lián)
    2.易错字形
    悲天悯人 案牍 西蜀 馨 亵 濯
    3.多音字
    和    空

    4.形近字




    颠沛流离 悲天悯人 不耻下问 以身作则 诲人不倦
    如释重负 海阔天空


    设问、排比: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 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比兴:《陋室铭》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1.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生于河北香河,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负暄琐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3.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无案牍之劳形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3.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4.不蔓不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5.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二、单元检测卷
    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题 号,一,二,三,总 分
    得 分,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商酌(zhuó)   譬如(bì)
    陡峭(dǒu)   以身作责
    B.累赘(zhui) 妥帖(tiē)
    拖沓(tà) 付之一笑
    C.恳切(kěn) 契约(qiè)
    监督(dū) 悲天悯人
    D.循环(xún) 隐逸(yì)
    案牍(dú) 如释众负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可爱者甚蕃     蕃:多。
    B.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芳香。
    D.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无丝竹之乱耳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D.濯清涟而不妖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淡泊,是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平和;淡泊,是人生境界,表现了一种超脱。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等。
    C.鉴赏印章,除了看材质,最重要的是了解它的几个组成部分:印面、印款、印饰。
    D.不只是下关码头两旁长长的仓库、堆栈、和高楼,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5.仿照加点句子,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2分)
    钻石再大,若永埋地底也只是等同于砖石;黄金再多,若久藏土中也只是等同于黄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上许许多多的东西,若永远不为人所用,原本珍贵的也会变得一文不值。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通过典型的事例,凸显出叶圣陶先生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B.《爱莲说》一文中作者借“莲花”的形象突出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
    C.《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作者梁启超是明代思想家、学者。
    D.《陋室铭》是唐代的刘禹锡写的一篇铭文。
    7.名句默写。(7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援引古人古迹、古语自慰自勉,妙趣横生,意味深长。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观察下图,按要求答题。(4分)

    (1)这幅图表现了什么主题?(2分)




    (2)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2分)




    二、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1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无丝竹之乱耳
    C.水陆草木之花
    D.渔人甚异之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初极狭,才通人。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2.根据《爱莲说》的内容,给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2分)
    上联:陶渊明入桃源探理想之地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3分)
    老师! 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和我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后来,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酷暑的一天,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第二天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忙,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蔓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13.文章写“我”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2分)




    14.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4分)




    15.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16.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2分)






    17.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3分)






    (三)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2分)
    亦慈亦让沈从文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上世纪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④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①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既蕴含“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⑤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注释】①星斗:泛指星星。文中比喻超群的才华。
    18.细读第②段,说说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何处。(2分)






    19.仔细体会,说说沈从文先生手迹中三个加点的字具体指代哪些人。(3分)
    “照我(         )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
    20.联系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3分)


    21.细读第③段,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了解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4分)
    创作

    题材

    创作

    特色
    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创作

    主题

    三、作文(40分)
    22.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或物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时常想念。请以“想念”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答案:
    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B 点拨:A项“譬”应读pì,“以身作责”应为“以身作则”;C项“契”应读qì;D项“如释众负”应为“如释重负”。
    2.C 点拨:“馨”,指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3.D 点拨:A项“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B项“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C项“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4.D 点拨:应把“堆栈”后的顿号去掉。
    5.示例一:时间再珍贵 若任其流逝也只是等同于流水
    示例二:生命再宝贵 若虚度光阴也只是等同于朽木
    点拨:本题运用【仿写“五相”法】。本题要能准确把握加点句子的格式:“……再……,若……也只是等同于……”。内容不重复,语意连贯即可。
    6.C 点拨: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家、学者。
    7.(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3)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8.示例:(1)孝(尊老、幸福、和谐等)。
    (2)椅子上坐着一位老人,一个年轻人正在为老人洗脚,而在年轻人背后还有一个小孩儿,小孩儿正拿着毛巾给年轻人擦背。
    点拨:本题运用【漫画内容描述法】。描述漫画内容,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画面上有什么就描述什么,不要加入自己的看法,不宜进行想象虚构,只需把漫画内容客观地描述出来。解答本题,根据方法客观地描述画面即可。
    二、(一)9.B 点拨:题干与B项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为助词,的;D项为代词,代见到的景象。
    10.(1)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类。 (3)横生藤蔓。 (4)应当。
    11.(1)刚开始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传闻。
    12.示例:周敦颐借莲花言高洁之志(或:周敦颐托莲花抒坚贞之气)
    点拨:本题运用【对联式仿写答题法】。本题先归纳出《爱莲说》一文的主旨,然后参照上联来拟写下联。
    (二)13.“我”在酷暑的一天带同学逃课帮母亲捉蚜虫,(1分)还强词夺理顶撞张老师。(1分)
    点拨:文章第⑥段记叙的正是“我”初中时的行为。读这段文字,按照答题模式进行概括。
    14.文章题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和感叹句。(1分)这样既强调了人物的身份,(1分)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崇敬和赞美的强烈感情,(1分)起到吸引、震撼读者的作用。(1分)
    点拨:在回答本文题目“老师!老师!”的特点时,可从修辞和句式的特点来分析,“老师!老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感叹句,从反复的修辞、感叹句的表达效果上分析理解标题的妙处即可。



    15.虽然张老师的背影在“我”眼前消失了,但是张老师的形象和精神还留在“我”心中,让“我”像听心跳一样时常清晰地记起,(1分)这表达了“我”对张老师的无比敬爱、难忘之情。(1分)
    点拨: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此处需结合文章的中心——全文表达了“我”对张老师的无比敬爱之情,也表达了“我”对恩师情的感怀和难忘,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16.张老师默默扎根教育事业,辗转多校,过着一种平凡清贫的教书生活,他一生“清寂”。他事业有成,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子女有成,学生有成,因此充满了“暖意”。(1分)但是,他一生清苦,命运坎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记起,因此他的人生充满“寒凉”。(1分)
    17.他热爱教育事业,默默坚守教坛43年,一生的金贵岁月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成才;(1分)他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受学生敬仰。(2分)
    点拨:结合重点语句,如“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赞颂了张老师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再如文中写“我”在带着同学逃课去地里帮母亲捉蚜虫后,振振有词,“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表现了张老师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特点。
    18.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2分) (三)19.作者(或沈从文) 与“我”相对的个体(或读者) 社会中的人(或他人,或人们)(每空1分)
    点拨:本题运用【词语的指代内容答题法】。要弄清一般代词的指代内容,需把握好以下几点:①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一般来讲,这些词语所指代的内容位于这些词语的前面。②在具体的语境中,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有的是文中原句,有的则需要进行分析、概括。③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此题难度比较大,需要仔细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表达的主题,才可答全面。
    20.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如日月星斗光照人间,(1分)沈从文先生的人品亦慈亦让令人如沐春风,(1分)他是我国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德艺双馨的文学大师。(1分)所以,他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
    21.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2分) 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2分)
    三、22.思路点拨:1.写作此文我们首先要确定好写作对象,是一个让你牵挂的人,还是一个你曾经拥有的物品。对其想念之情应是本文线索。所选取的素材应该能体现他(她、它)令你想念的缘由。 2.要注意安排好本文的结构与顺序。可以采用倒叙,开篇点题直抒对其的想念之情,然后自然过渡到与其曾有的故事的叙述,最后还要照应开头,再次抒发情感,升华文章主旨,结束全篇。 3.要说真话,抒真情,让“我”的激情在文章中闪光,情真意切,引起读者共鸣。
    例文:想念和您在一起的日子
    月光柔柔地洒了一地,在熠熠星光中,我仿佛又看见了您的身影,心头不禁涌起了对您无尽的想念。
    蒲扇下的凉爽
    每每到了夏天,妈妈都会把我送到您家。晚上,我热得睡不着,您就会笑眯眯地抱起我,坐在竹椅上,拿起一把蒲扇,轻轻摇起来,霎时间,我感到凉风徐徐地亲吻我的皮肤,柔柔地吹进我的心里。我感到无比的凉爽与舒适,更感到无比的幸福。因为我知道使我凉爽的不仅是这清风,更是蒲扇下散发的浓浓的爱。朦胧的月光中,我看到您还温柔地注视着我。在您的爱中,在蒲扇带给我的凉爽中,我慢慢地进入梦乡……
    天空中的风筝
    小时候,我经常缠着您和我一起去放风筝,在绿油油的田地里,您拉着风筝,拖着胖胖的身子奔跑着,姿态并不优美,却在我心中留下了一幅美好的画面。那风筝好像故意和您作对似的,宁可顽皮到底也不肯上天。一次、两次……终于,风筝飞上了天,您气喘吁吁地站在那里,额头上挂着豆大的汗珠。我一溜烟跑到您眼前,拿出手帕给您擦汗。这时您总会说:“孩子,我的孩子,你一天天地长大,就像空中的风筝越飞越高,而我却一天天地变老,迟早有一天,我拉不动你了,你就会挣脱我的手,飞向更加广阔的天空。”“不,我就要跟着您,我要永远陪在您身边。”这时,您就会笑,笑得像花一样灿烂。夕阳西下,天空被染红了,您的脸也被染红了,像一朵盛开的红莲。那天空中的风筝也在美丽的夕阳下不停地飞舞。
    怀念您的爱
    可是您,我的外婆,您终究还是离开了我,离开了您最爱的外孙女,去了天堂。那些逝去的日子已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挂在我的心头。
    我始终记得,摇扇的是您,感到凉爽的是我;放风筝的是您,擦汗的是我;夹菜的是您,吃肉的是我……
    外婆,您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您的爱充盈着我们在一起的每一个日日夜夜。我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让您再回到我身边。每天,我多想朝着那个叫回忆的地方大喊,来倾听永不消逝的回声啊。外婆,和您在一起的日子已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怀念。我是多么想念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还能做您的外孙女。
    点评:
    开篇点题,抒发自己绵长的思念之情,并未一语点破“您”的身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描写细腻,此处对“您”的神态和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笑眯眯”“抱”“轻轻摇”,“您”慈祥、温柔的形象跃然纸上。

    紧扣中心,深化主题,点出了表象下面的本质内涵,情感真挚。

    情深意切,简单的对话描写包含着“您”深沉的爱和“我”深深的依赖,蕴含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您”笑的样子比作灿烂的花朵,把夕阳下“您”的脸比作红莲,再现了两人在一起时的无尽的快乐。

    结构精巧,回忆结束时点明“您”的身份,将回忆说成是“璀璨的珍珠”,可见“您”在“我”心中的地位。

    表达简洁有力,用一组简洁的排比句对回忆进行总结,字里行间渗透的是外婆对“我”无私无尽的爱。
    结尾照应开头,再次点题,“朝着那个叫回忆的地方大喊,来倾听永不消逝的回声”一句把“我”对外婆炽热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评:本文采用“蒲扇下的凉爽——天空中的风筝——怀念您的爱”这样小标题式的结构来构思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行文过程中的细腻描写也是一大亮点,这种细腻的笔法使外婆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使“我”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内容安排巧妙,开头未点明人物身份,让人读之兴趣十足。

    三、单元考点方法专项练
    记叙文专项(三)
    分析重点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一、考点解说
    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就是从文章整体出发,把握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在内容表达及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正确理解句子(段落)的作用,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可以提高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常见的题型有:(1)某个句子(段落)在文中有何作用?(2)某个句子(段落)在文中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3)某个句子(段落)在文中有怎样的表现力?
    二、解题方法
    关键句(段)作用分析法
    分析某句话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结构上的作用有:总领全文;过渡,引起下文;埋伏笔;作铺垫;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的作用有:开篇点题;设置悬念;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要将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分析内容上的作用时,不要笼统地回答,要结合文中关键句(段)的具体内容、文章的中心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等进行分析。
    三、考点训练
    (2016·无锡节选)【导学号:98802040】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
    ②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③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④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⑤……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
    ⑥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的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⑦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请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语句)
    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竹,节节上升,经冬不枯,且自成风景,它刚直、谦逊,不卑不亢,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一、考点解说
    对重要词语(句子)的赏析一直是中考的热点,选出来赏析的句子或者是在词语运用上准确生动,或者是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或者在句式或者表达方式上富有特点,赏析好这些句子对于我们理解文章主旨,提升鉴赏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考中常见的命题方式有:(1)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等。
    二、解题方法
    句子表达效果分析法
    第一步,判定语句的赏析角度(词语、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句式、表达方式);第二步,结合语境来分析其作用;第三步找出该句和文章主旨的联系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模式为: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或句式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常见的三种赏析角度:
    (1)从用词的角度赏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如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鲜明性。①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②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③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④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⑤特别要注意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2)从修辞角度赏析: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迪;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种感情。
    (3)从描写的角度:外貌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行为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三、考点训练
    (2016·潍坊)【导学号:98802041】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地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它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如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茸茸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2015年9期,有删改)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考点2〉
    (1)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茸茸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考点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连云港)
    最大的事情
    刘亮程
    ①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便走了。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②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秆中少不了有一些剩余的麦穗麦粒足够几代老鼠吃。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的鸟粪。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的羽毛。
    ③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剩下的事将被搁在一边。
    ④如果下一年我们不来。下下一年还不来。
    ⑤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未竟的事业但人没有了。再也没有了。
    ⑥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
    ⑦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村落。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们多少年收拾。
    ⑧草大概用五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草根蛰伏在土里,它没有死掉,一直在土中窥听地面上的动静。一年又一年,人的脚步在院子里来来去去,时缓时快,时轻时沉。终于有一天,再也听不见了。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
    ⑨草开始从墙缝往外长,往房顶上长。
    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它们打算用七八十年,把这根木梁蛀空。然后房顶塌下来。
    ⑪与此同时,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
    ⑫厚实的墙基里,一群蝼蚁正一小粒一小粒往外搬土。它们把巢筑在墙基里,大蝼蚁在墙里死去,小蝼蚁又在墙里出生。这个过程没有谁能全部经历,它太漫长,大概要一千八百年,墙根就彻底毁了。曾经从土里站起来,高出大地的这些土,终归又倒塌到泥土里。
    ⑬但要完全抹平这片土房子的痕迹,几乎是不可能的。
    ⑭不管多大的风,刮平一道田埂也得一百年工夫;一只随意弃在塘边的碎瓷碗,三百年后依旧会硌疼一只野鸭的蹼掌;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
    ⑮除了时间。
    ⑯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
    ⑰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
    ⑱时间再没有时间。
    (选自《刘亮程文集》,略有删改)
    3.(1)请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3分)〈考点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4分)〈考点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考点方法专项练
    第四单元 记叙文专项(三)
    考点1:
    三、点题,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卖豆浆的情况;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
    考点2:
    三、1.(1)运用拟人,通过“努力”“力量”“手脚”等人格化的词语,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地表现出来。(2分,修辞1分,作用1分)
    (2)运用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的种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亲的白发,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2分,修辞1分,作用1分)
    2.①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1分)②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1分)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1分)
    3.(1)内容上:通过描写动物们重新回归自然的场景,(1分)表现出动物们自由鲜活的生存状态。(1分)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不是我们的事情”,同时为下文写“我们”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作铺垫。(1分)
    点拨:第②段在内容上写了动物们重回自然的场景,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并为下文作铺垫。
    (2)运用细节描写和拟人修辞,(2分)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将小草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复苏的场景,(1分)表现了小草对人类的谨慎,对重回地面的欣喜以及顽强的生命力。(1分)
    点拨:先判断出是细节描写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再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即可。
    , 第五单元)    
    , 第 17课)紫藤萝瀑布
    字词句段·逐点练
    1.(1)zhù zàn (2)缓缓 浸 (3)或 惑 晖 辉
    2.A 点拨:政策层面的安排用“部署”;泥水溅出的力量不是很强,用“迸溅”;“稀零”含有疏落的意思,适于表现月光;“倾听”的意思是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用在此处不当,所以应用“聆听”。
    3.B 点拨: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用在B句中,与后面语意重复,不当。
    4.B 点拨:B项运用夸张,其他均运用比喻。
    5.A 点拨:应该是由看花、忆花、悟花三部分组成。
    6.(1)2016年年底广州将完成60个赏花点的建设。
    (2)示例:夏荷濯清涟出淤泥而不染,冬梅傲霜雪远群芳以无争。
    阅读能力·提升练
    一、1.作者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2分) 点拨:本题运用【写景顺序判断法】。选文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很明显的顺序就是由整体到局部。
    2.不多余。(1分)这样写是和现在茂盛的紫藤萝花作对比,从而突出花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中心。(1分)
    3.(1)既写出了花的色彩,又写出了花的茂密。(2分)
    (2)因为上面的花盛开故色浅,下面的花含苞欲放故色深。(2分)
    点拨:由上文“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可以得出上面的因盛开而色浅,下面的因含苞欲放而色深。
    (3)“挑逗”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花和阳光相映成趣。(2分)
    点拨:“挑逗”使用拟人修辞,按照这种修辞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可见花和阳光相映成趣。
    4.作者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了梦幻的境界,进入了对往事的回忆。“浅紫色”“梦幻一般”给人温暖幸福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2分)
    二、1.D(2分)
    2.“早醒”的意义:①独自营造春天,使年华绚烂,生命美丽。
    ②使死寂的世界顿时溢满了生气。
    ③使同伴们(追随者)模仿它,拥有和分享春天。(每点1分)
    “孤独”表现在:①最早开放时,独自忍受无边灰暗的背景。②群花开放时,大家不认识它,不记得它。(每点1分)
    点拨:本题可以根据关键词句来概括,如“独自立在枝头”“大胆地舒展”“这些追随者,模仿它的颜色和姿态”等体现了“早醒”的意义。“寥落”“萧索”等表现了它的“孤独”。
    3.目的:衬托早醒的桃花。(1分)作用:用观赏者不当的评价反衬出早醒的桃花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此体现其开拓、早醒而不为人知的孤独与寂寞。(2分) 点拨:本题运用【衬托效果分析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本文作者塑造“观赏者”就是为了衬托早醒的桃花,使早醒的桃花形象更鲜明、更具体。
    4.环境描写。(1分)作用:(1)点明了早醒的桃花开放的地点、季节等。(1分) (2)渲染出颓败萧条的气氛。(1分) (3)引发对桃花的怀念。(1分) (4)与早醒的桃花的生命力形成对比,烘托出文章主旨。(1分)
    点拨:本题运用【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四步法】。此题环境描写的作用要抓住“交代地点、时间”“渲染气氛”“表达情感”“突出主旨”这四方面来答。
    写作能力·片段练
    思路点拨:【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对某种景象或者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表现出来的一种写作手法。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时,必须对所写的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努力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从而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要把自己真切的感受和情感融入所写的景物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内涵,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文:脚不小心踩倒了几株小草,我蹲下身将她们扶起。草地是碧绿的,绿得含烟,绿得滴翠,仿佛一块无瑕的绿毡,轻盈得铺在地上,为大地穿上了绿衣,为世界带来了生机,将青翠欲滴的绿色送至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贫瘠的荒野,还是肥沃的土壤,哪里都有你的身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火烧不尽你,雨打不倒你,小草啊,是不是什么都阻挡不了你?荆棘丛生的成长之路上,我们若是也有小草这股闯劲,纵使鲜血淋漓,也能凭借顽强的毅力,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相关教案

    初中写作 学习缩写精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写作 学习缩写精品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课时,课时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我的设计亮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6 老山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6 老山界教学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基础知识梳理,单元检测卷,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5 黄河颂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5 黄河颂教案,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基础知识梳理,单元检测卷,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4单元 单元总结与提升 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