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12 *石钟山记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2 *石钟山记教学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苏轼,写作背景,走近石钟山,石钟山剪影,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实地考察,李渤余尤疑之,郦道元人常疑之,写文章的目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与辛弃疾齐名称“苏辛” , 开创豪放派词风;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
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作品有《苏东坡全集》。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石钟山 ,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石钟山记》闻名天下,与石钟山相得益彰。
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故皆名为“石钟山”。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艺术手法:
是游记之所以可以寄托理趣的主要原因。
[明确]①结构独特。全文夹叙夹议又不同于一般游记,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白天小童择乱石扣之
(固笑而不信也) 暮夜以小舟泊绝壁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②行文曲折。行文富于曲折变化,是此文的一个突出特色。文中写对旧说之疑共有三次,不仅每次写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笔也有曲折。 ③修饰巧妙。文章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人,贴切的拟声词,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④语言灵活。文章语言灵活畅达,变化多姿,很有特色。对两处鸟叫和两处水声的描写完全不同。
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呢?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石钟山记,文本理解,一词多义,定语后置,学霸笔记学霸总结,学案答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2 *石钟山记图文课件ppt,共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