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2 教学课件_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第2课时)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2 教学课件_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第2课时),共27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 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第2课时【任务一】 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人形象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诗歌选取了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等意象。这些意象宏大、壮丽,有着雄阔的视域,给人一种强劲的力量感。问题研讨2.在《红烛》中,诗人抓住了“红烛”的两个特点进行设疑,这两个特点是什么?诗中是如何“设疑”的?参考答案:特点:红烛的“燃烧”与“流泪”。诗中有两处“设疑”,分别是:第2节中“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第6节中“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3.《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参考答案: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个登山勇士的形象。“我”竭尽所能登到了目前的高度,看到苍凉壮美的景象,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但在“锈蚀的岩壁”上,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做伴。既体现了雪峰的高耸,也体现了“我”的勇敢。4.在这四首诗歌中,诗人精心筛选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思。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参考答案:【任务二】 赏析诗歌的语言与手法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②强烈的抒情色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2.“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一诗节在全诗中具有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这一诗节在全诗中具有引出下文的作用。“这样红的烛”是对烛的高度赞美,概括了下面的内容;“诗人”的“心”,正是这首诗所要写的自己对烛的感悟。3.《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参考答案:“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多重意思:①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②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4.《致云雀》的第5~7节赞美了云雀优美的歌声,在写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第5~7节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银色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似的彩霞降下的美雨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生动形象,美不胜收。5.阅读《致云雀》的第8~11节,分析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完成下面的表格。给他人带来幸福与甜美 给人们带来光明 使鲁莽的飞贼沉醉 【任务三】 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1.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参考答案:当时“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铸建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飞扬凌厉的朝气。2.《峨日朵雪峰之侧》中,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一特写镜头有何用意?参考答案: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作者通过写蜘蛛,是想告诉我们,真正强大、壮美和坚韧的不是外在的样式、形象,而是内在的精神、意志。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1.阅读本课的四首诗歌,体会诗人的理想和激情,归纳四首诗各抒发了怎样的青春情怀,并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提示:四首诗歌写作的年代不一样,诗人身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也不一样。可结合时代背景和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爱国奉献与赤诚 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对自由的向往,改造社会的坚定决心 略课堂活动2.有人认为,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相比,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更具庄严之美,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结合诗歌具体意象进行分析。提示:昌耀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可以结合《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意象的选取、情感的表达分析。参考答案:赞同。诗人塑造了众多的审美意象——雪峰、太阳、蜘蛛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雪峰高大壮美,是诗人圣洁的理想园地;太阳炽热高远,是生命不息的召唤;雄鹰、雪豹,凶猛有力,翱翔于苍天,奔跑于雪原,是大自然的神性代表,是理想追求的崇高象征;突然出现在岩壁上的微小蜘蛛,更是对世间任何顽强生命的热爱与赞颂。(如不赞同,要能自圆其说)3.雪莱曾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被完全揭露过。”我们虽然不可能发现诗人在《致云雀》中“潜藏”的所有的美,但我们可以通过吟诵体悟到这首诗的许多让人喜爱之处。那么,你认为这首诗美在何处?提示:《致云雀》之美,可以从意象、手法、音韵、形象、情感等多角度分析体会。【思路整合】 整合建构【审美鉴赏】 雄阔的视域,磅礴的力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图画。诗人仿佛是一个巨人,站在地球边上,欢呼怒涌的白云,拥抱澎湃的海洋,歌颂来自海天的力量——描绘“力的绘画”,表演“力的舞蹈”,演奏“力的音乐”,抒写“力的诗歌”,激荡“力的律吕”。诗人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以及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与坚定。波澜起伏,唯真唯美《红烛》这首诗,在情感上可谓波澜起伏,全诗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之“红”,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追问红烛的流泪,欣喜于红烛的伟绩,伤感于红烛的灰心,劝慰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七次变化,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另外,这首诗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反复使用感叹词强烈地表达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其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感,使其与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顶真等修辞的采用,注重押韵、格律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营造苍凉意境,展现生命意识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峨日朵雪峰、岩壁上的攀登者“我”和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使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共同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在这高不可攀的绝壁上,“我”像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但生命使“我”见证了奇迹。昌耀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保持着对古代汉语的热忱,诗歌语言典雅,意象怪诞,文风峭拔,给人以坚硬、粗粝、苍凉之感。讴歌美丽生命,歌颂自由理想《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美丽、自由的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好的象征,诗歌突出了云雀的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种痛苦对云雀而言是不存在的。从诗歌的整个基调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痛苦,但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态去超越感伤,因此诗歌充满了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向上的力量。【素材挖掘】 下节课见!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