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民族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民族教案及反思,共5页。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①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②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③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④通过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⑤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理解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正确观点。②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欣赏歌曲:请大家先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承转过渡:从《爱我中华》的MV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有着56个民族,宛如一个民族百花园。这些民族的构成如何呢? 读书回答:请同学们读教材P15第二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多少?另外的55个民族为何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有1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1.5%。另外55个民族人口数总和仅占全国的8.5%,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 2.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不尽相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壮族有1692.6万人。 3.还有哪些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呢? 满族:1038.8万人,维吾尔族:1006.9万人,苗族:942.6万人,彝族:871.4万人,土家族:835.4万人,藏族:628.2万人,蒙古族:598.2万人。这些都是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 4.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较少,你知道人口在一万人以下的有哪些吗? 鄂伦春族:8659人,独龙族:6930人,赫哲族:5354人,高山族:4009人,珞巴族:3682人,塔塔尔族:3556人。显而易见塔塔尔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少的少数民族。同学们可以与自己所在的学校的人数做一下比较。 承转过渡:我国这56个民族,有人口上亿的大民族,也有几千人的少数民族,但却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这方面我国有相关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我国的民族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1.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2.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 3.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承转过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各个民族还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活动来领略这民族文化百花园的绚丽多彩。 看图竞猜:请同学们猜一猜以下音乐舞蹈是哪个民族的? 长鼓舞──朝鲜族、锅庄舞──藏族、弹奏马头琴──蒙古族、弹奏冬不拉──哈萨克族 判断连线:请大家再做一做教材P17活动2,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a──傣族──泼水节、b──藏族──雪顿节、c──回族──开斋节、d──蒙古族──那达慕节e──高山族──丰收节、f──汉族──元宵节 对照链接:阅读教材P16的阅读材料《我国的民族语言》,再观察图1.17中的几种民族的文字。请同学们链接我国的人民币,看看上面是哪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字? 有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和壮族的文字。 视频拓展: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服饰上也各具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观看一段民族服饰的视频,然后回答问题。略 承转过渡: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这方面我国也有相应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会议,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中国人民币主币除使用汉字之外,还使用了蒙古、藏、维吾尔、壮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总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政务、货币流通、教育、传媒、电信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对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国家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如:为了保障一些少数民族饮食清真食品的习惯,北京、江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州、昆明、成都等多个中心城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其他地方在综合性的法规中也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看图承启:正是有着这些民族政策的指引,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才能在祖国这个大花园里如花朵般地绚丽开放。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是不是形象地展现出了我们民族百花园的美丽,同时还生动地反映出了什么? 我国各民族在祖国的分布。 读图探究:但是研究民族的分布我们还得用专业的专题地图。 请同学们看图得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先不着急作答,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这种专题地图步骤和方法。 归纳起来主要是四步:1.读图名:弄清这张地图展示的是哪一方面的专题内容,是否与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应。2.读图例:明确各种图例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找到并记住想要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图例符号的特征。3.读内容:带着问题,观察主图,读取相关内容。4.得结论:根据问题,把读取的内容进行整合,概括得出结论。 下面再来具体解决我们的问题──读图得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1.图名是中国民族分布图,与我们的问题相对应。2.在图例中找到了汉族,是用黄颜色表示的。3.在主图中可见黄色表示的汉族分布得很广,但主要偏中部和东部。4.由此得出结论:我国的汉族分布广泛,主要在中、东部地区。 读分布图的方法和步骤大致如此,但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还要灵活应用。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云南、青海、黑龙江等省区,看看它们主要有哪些民族? 这些省区除汉族外,云南省还有很多民族,如:傣族、哈尼族、苗族、白族、彝族等,云南省是我国拥有民族数最多的省区;青海省还有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等;黑龙江省还有朝鲜族、满族等。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对照图例说出其主要分布着哪些少数民族?略 由上述两题,并读图概括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课堂调查:请问班里的同学中有哪些是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个民族? 每次讲到这里老师都会在班里的同学中进行民族构成的调查,近些年发现两个现象,一就是同学中的民族种类变多了,过去一般有2、3种,现在多到5、6种;第二个现象是我们是在北方,过去班里同学的民族构成主要是汉族、还有回族或者满族,甚至还有朝鲜族或者蒙古族,而这些民族也都是世居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但是近年来还会有土家族、白族等南方的少数民族的同学和我们同处一班。 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又说明了什么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学习或工作的需要,祖国各地的人口之间相互迁移,于是造成了上述现象的出现。 说明我国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即就某地而言会有多种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但就一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而言,还是在其世居地相对集中分布。 承转过渡:面对我国民族的这一特点,我们国家也有一些相关的政策 政策解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的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中国各民族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承转过渡: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各民族互助团结,共同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个民族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边疆安定、国家统一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因为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发展历史不同等原因,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地区得以蓬勃地发展,同时也为祖国的统一稳定、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歌谣总结:最后我们用一段歌谣来总结今天的课程: 中华民族五十六,汉族人多遥领先 少数民族五十五,壮族塔塔尔两端 汉族侧重中东部,遍及全国很广泛 少数民族集边陲,西南西北和东北 各族散居也聚居,平等团结力量伟 课后拓展:1.请班里少数民族的同学准备介绍自己的祖籍地,包括民俗风情和近年来的变化。其他同学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来准备,请大家做成宣传报的形式,在班里展出。 2.请同学们调查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一种,也做成宣传报在班里展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民族获奖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