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古诗文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展开【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作家作品】【背景信息】【诗歌大意】【结构图解】【主旨点睛】【写作特色】
【考点梳理】考点一:文学常识考点二:名句积累考点三:重要词语考点四:文本品析【中考传真】【模拟演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少府,县尉的别称。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代诗人。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后人称为“初唐四杰”。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三秦护卫着长安,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样外出做官的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徘徊忧伤,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一样,挥泪告别。
首联——写景,气势宏伟
颔联——抒情,劝慰友人
颈联——思念,友情深厚
尾联——壮别,点明主旨
这首诗通过写与好友分别的情景,慰勉友人勿在离别时悲伤,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胸怀。
全诗情调高昂,气象开阔。古代的许多送别诗,大都表现“黯然销魂”的情感,本诗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一种清新气息。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侧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1.王勃,____代诗人,字______,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___________”。2.标题中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之任”的意思是__________。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宽广的胸怀的诗句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委婉地让杜少府排解开缠绵悱恻的感情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6)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一反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安慰和鼓舞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富有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9)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用环境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10)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暗示二人皆不在本乡,此别为“别中之别”的诗句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1)同是宦游人( )(2)天涯若比邻( )(3)无为在歧路( )(4)儿女共沾巾( )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一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示例:三秦大地护卫着巍峨的长安城,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2.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一近一远,对比强烈,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3.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想象。这里诗人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开阔的境界。
4.本诗一开篇定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一开篇即定下了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首联写景,写长安城被三秦大地护卫,突出了雄浑开阔的气势。写赴任之地风烟迷茫,作者巧用一个“望”字,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之间的距离,使人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5.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望”二字。
(1)“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2)“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此劝友人不必伤感),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积极乐观态度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6.试品析首联体会“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的深层含义。
“望”,远远地看见。表明诗人时刻关注着友人所到的目的地,说明诗人对友人极为关注。
7.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同你完全一样,我也满怀离别惆怅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远离家乡的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 作者在这里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友人,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旷达的胸襟。
8.“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想法?
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命运相同,这两句诗很自然地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加以赏析。
意思: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像近邻一样。感情: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哲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10.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诗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11.怎样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这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诗人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两句诗说出古今几千年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古佳句。
1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也表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13.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请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句所表达的意境相同吗?为什么?
不同。前者写得欢乐开朗、亲切豪壮,情意深切而格调高昂;后者却试着向友人劝酒来冲淡离别时阴沉伤感的气氛,但劝慰中却透出哀愁。(意对即可)
14.怎样理解诗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15.本诗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请结合诗的第四联简要分析。
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劝勉,以及豁达昂扬的惜别之情。
16.“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诗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7.感悟诗人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这首诗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迈的情怀。
18.作者在尾联劝慰友人不必作儿女之态,其理由是什么?试概括前文作答。
(1)不是远别;(2)同为宦游;(3)两人是知己。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既表现了诗人的宽阔襟怀、远大抱负,又充满了对朋友真挚的情谊。
20.请写出一句与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感情相同的送别诗句。或:请写出一句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示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2019年北京市)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10-11题。(共5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0.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 ① ”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 ②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 ③ 的人生态度。(3分)
①宦游人;②不舍、依依惜别;③乐观豁达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作者情感和人生态度,难度易。从诗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判断诗人共同的境遇“宦游人”;这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为不舍、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2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含义、手法和情感,难度中。题目要求“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分别对两首诗的含义、手法、情感进行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以西!诗中意象“明月”,作者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2019山东省青岛市)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为“今天我与你分别,内心忧伤,无论是在京城的我,还是即将远赴蜀州的你,都是远离故土、在异乡为官的人”。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我们是心心相连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比邻而居”。C.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为“在分别的路口,我虽想挽留你,却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无语,泪下沾巾”。D.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船行平羌江上,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头,明月倒映在江水中,伴诗人远行”。
【解析】C项理解错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在这即将分的手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表达乐观旷达之情。勉励朋友不要在离别的时候伤心,要乐观对待。
8. 下列对两首诗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描写友人即将离京赴任蜀州,诗人遥望蜀地,视线却为风烟所遮,心头萌生淡淡的伤感。B.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诗人乘船顺江而下所见之景,“峨眉山月”与诗人千里相随,触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 《峨眉山月歌》后两句叙写诗人江上行船的旅程,表现了诗人离友人越远就越加思念的情感。D.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峨眉山月歌》皆为离别而作,两首诗均充满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
【解析】D项“两首诗均充满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理解错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有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峨眉山月歌》写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要到达渝州。“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抒发了诗人月夜江行,初离蜀地,对友的思念之情。
(2018年内江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6-17题。(8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6.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为什么?(4分)
作者以无法望见的“五津”表明友人将要远去的地点,以“风烟”喻指友人远去旅途的艰难。用想象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怀、送别之意以及牵挂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既要从眼前之景来考虑“五津”,代表着友人远去的地点,同时理解“风烟”是作者的想象之景,透过“弥漫的风烟”来理解作者对友人旅途的想象。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出作者通过“风烟”“五津”所表达出的对朋友去远方的送别之意和关怀、牵挂之情。
17.离别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这首诗和大多数送别诗在情感基调上有何不同?(4分)
这首诗不同于其他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大多数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概括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诗人的创作意图。而本诗主要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其他的送别诗的区别在于本诗没有表现出一般诗歌的悲苦缠绵与依依不舍,反而透露出天涯虽远却有知己,更多的是对朋友的安慰和鼓励。
(2017年广东广州)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2分)
宦游:外出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结合语境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其含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故“同是宦游人”中的“宦游”是“出外做官”的意思。“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作者劝慰友人不必伤感,更不要学儿女之态,故“无为”是“无须、不必”的意思。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或:诗人设想别后只要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低沉、伤感的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达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诗句的分析理解。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结合本诗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来分析即可。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__________(体裁)。
2.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愁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却如为近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解析】这联是作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没有悲伤之感。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离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意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与友人的惜别之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暗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2.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初唐四杰”。
3.“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有何妙处?说说你的理解。
(1)写诗人的想象,从长安能“望”见蜀州,可见路途并不遥远,以此劝友人不必伤别。(2)使人感到意境开阔,气势雄伟,使全诗基调高昂。
期末复习古诗文 课外3.《逢入京使》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这是一份语文本册综合复习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原文再现,文题解读,作家作品,背景信息,逢入京使岑参,诗歌大意,结构图解,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思念亲人渴望功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复习古诗文12.《关雎》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古诗文12.《关雎》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诗歌解读,重点诗句解析,写作特色,窈窕淑女,悠哉悠哉,君子好逑,辗转反侧,钟鼓乐之,拟声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子衿复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子衿复习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原文再现,文题解读,作家作品,背景信息,子衿《诗经·郑风》,诗歌大意,结构图解,自述怀人,思念情人,心烦意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