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古诗文12.《蒹葭》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27442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期末复习古诗文12.《蒹葭》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2744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期末复习古诗文12.《蒹葭》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2744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期末复习古诗文12.《蒹葭》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274427/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期末复习古诗文12.《蒹葭》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274427/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期末复习古诗文12.《蒹葭》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274427/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期末复习古诗文12.《蒹葭》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274427/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期末复习古诗文12.《蒹葭》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274427/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期末复习古诗文12.《蒹葭》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展开【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作家作品】【背景信息】【诗歌大意】【诗歌解读】【结构图解】【主旨点睛】【写作特色】
【考点梳理】考点一:文学常识考点二:名句积累考点三:重要词语考点四:文本品析【中考传真】【模拟演练】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本称为《诗》,后来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诗经》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芦苇。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六义”:指内容方面的风、雅、颂,表现手法方面的赋、比、兴。《诗经》按照乐曲的不同来编排,分“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的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郑、齐、魏等15部分,合称十五国风,计160篇,大都是周王室派专人收集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辞,为贵族统治阶级所作,计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计40篇。“赋”“比”“兴”是《诗经》采用的表现手法。南宋朱熹解释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是《诗经》中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赋,就是直接铺叙(直接陈述),把要说的话直接说出来,它可以直叙其事,也可以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比”一般说就是修辞上的比喻,《诗经》中的运用,有单句诗用比,也有整篇用比的。“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借助其他事物以引起所咏叹的事物(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
周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凝结成霜。(我)所爱的那个人,在水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路途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寻找她,(她)好像站在水的中央。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我)所爱的那个人,在水的那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路途艰险又高峻。顺流而下寻找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芦苇茂盛鲜明,白色露水还没干。(我)所爱的那个人,(她)就站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路途艰险又迂曲。顺流而下寻找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内容:以蒹葭起兴。前两句点明时间、环境,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气氛。三、四句写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五、六句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绘顺流追寻时的幻象。由此,主人公思见伊人而不得见的如痴如醉的形象跃然纸上。
内容:描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困难重重,刻画出主人公焦急而痴迷的情状。“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萋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环境的清冷和主人公心境的寂寞。“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不定,难以寻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既交代了时令环境,又渲染了浓烈的凄清惆怅气氛,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此时应是拂晓之时。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再以“葭蒹”起兴,把水边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烘托出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此时太阳露面,天已大亮。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仍以相同的景物起兴。此时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了。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交代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伊人”所在的地点,表达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此名句常用来形容互相爱慕的人难以相见。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伊人的地点已换,表明伊人的难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四句叙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以及不能见到心上人的焦虑与忧愁。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和惆怅。
这是一首抒情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
(1)反复咏叹,凸显感情。《蒹葭》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写“可望而不可即”的渴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质朴,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但于质朴中又有韵味,使人深感其朴素之美。(2)虚实结合,想象丰富。诗中实写蒹葭、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路远难寻心上人,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前面,用想象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思慕渴求之情。
▲《蒹葭》的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重章叠句、起兴手法。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_,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诗经》的句式以 ______言为主,常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3)《蒹葭》中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4)《蒹葭》中表现男主人公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5)《蒹葭》中,写主人公一片痴心,迫切思见自己的心上人,然而这对恋人在追求爱情和幸福的途中受到重重阻碍,能体现这一内容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6)《蒹葭》全诗中,最能体现朦胧的境界、凄清的氛围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7)《蒹葭》中表明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季节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8)《蒹葭》中表明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地点的句子是: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9)诗中表现男子对所爱之人不畏艰难而执著追求的句子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10)表现所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情思的句子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1)形象描绘主人公不畏艰险,上下奔波去寻找和追求“伊人”的情景的句子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1.古今异义(1)蒹葭苍苍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2)道阻且长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3)道阻且右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1)右 左右流之( ) 道阴且右( )(2)采 左右采之( ) 蒹葭采采( )
3.其他重要词语(1)蒹葭苍苍( )(2)蒹葭苍苍( )(3)所谓伊人( )(4)溯洄从之( )(5)溯洄从之( )(6)道阻且长( )(7)溯游从之( )(8)宛在水中央( )
(9)蒹葭萋萋( )(10)白露未晞( )(11)在水之湄( )(12)道阻且跻( )(13)蒹葭采采( )(14)在水之涘( )(15)道阻且右( )(16)宛在水中沚( )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苍凉画面。
深秋的清晨苍凉幽静,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青苍,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浓霜,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茫茫的秋水泛起侵人的寒气,凄凉冷清。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以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既交代了时令环境,又渲染了浓烈的凄清惆怅的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
▲这首诗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前两句描写了深秋早晨河边芦苇沾满了白霜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情与景是十分和谐的。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以此来烘托主人公的怅惘之情。景物描写还暗示了时间的变化,突出了主人公徘徊的时间之长。
(1)景物及特点:①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在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②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③道路:崎岖、蜿蜒、清冷。(2)景物总的特点:凄清而苍凉。(3)氛围: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凄清、迷离的氛围。(4)作用:衬托男主人公内心的惆怅之情。
4.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5.诗的每一章开头都是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是起兴句,以引起下文;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③烘托萧瑟凄冷的气氛,流露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感情。(渲染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气氛,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6.诗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深秋画面。【解析】从“苍苍”“萋萋”“采采”“白露”等词语,我们能感受到画面的萧瑟、凄凉之意。
7.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8.怎样理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两句诗?
这两句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他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儿地张望、寻求。
这两句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坚定信念。现在往往用这两句诗抒发对意中人的怀念。
9.“蒹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什么这两句成为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
这两句先描绘了茂密、苍翠的芦苇,露水已凝结成白霜,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接着点出所追的对象即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男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不停地张望、寻求的情景。“伊人”是男主人公热爱、思恋的人。男主人公确信她的存在,并将满怀信心地去找寻她。
10.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什么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什么作用?
“宛”是仿佛、好像的意思。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感情。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
11.“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一句中的“宛”字,是好像、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
12.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为什么?
没有。从诗的内容来看,那位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诗人最终没有得到那位伊人。
13.诗中写“葭蒹”“白露”“道阻”“水中”,有什么作用?
既为爱情设置特定环境,又能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著。
14.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能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行动:主人公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去寻找意中人。性格特征:主人公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15.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个不怕艰难险阻、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痴心多情的男子形象。【解析】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可以看出男了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
16.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营造了缥缈朦胧(空灵缥缈)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协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7.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
这是一首朦胧凄美的诗。
18.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及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解析】从诗歌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等句子能感受到主人公对意中人的追求和相思之情。
19.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0.“苍苍”“萋萋”“采采”属于叠词,诗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这首诗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优美。
▲找出这首诗中的叠词,并分析其作用。
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词,同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2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或:全诗巧妙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使诗歌内容层层递进,逐步展示出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而且起到了深化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解析】《蒹葭》全篇三章,只变动了十几个字,通过重章叠唱的方式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蒹葭》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殷切、焦虑、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
22.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举例:每章的后四句。好处:反复抒写道路的险阻,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23.诗歌运用了“反复咏唱”的写法,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说说这样写好吗,试举例说明理由。
这样写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越来越强烈。举例: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24.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诗中景物描写都是静态描写,而诗人忽上忽下地寻找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忽远忽近是动态描写。
25.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诗人在这里运用什么手法来写此时的感受?
衬托。以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清寥空灵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这两首诗都是爱情诗,都写了对所爱之人的追求。《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诗句。主人公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现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 和大胆追求。在那个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太严格,由此我们在这首诗中可以体会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蒹葭》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主人公追求所爱之人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追求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 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
26.《关雎》和《葭蒹》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
27.《关雎》和《蒹葭》二者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凸显追寻的艰险和主人公的执着。《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兼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和“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2016年河北)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5.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清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解析】“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求的精神”是正确的,但并没有体现主人公绝望的情绪。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选择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解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一、二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茂盛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的那一方,他因此到处追寻。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比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解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应为虚写,表达对意中人的思慕。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4)对《蒹葭》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解析】 《诗经》中的《蒹葭》是表现“朦胧美”的名篇,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与《关雎》有着很大的差别。《关雎》一诗重于叙事,《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
(5)对《蒹葭》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情诗,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刻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之情。B.诗的每章开头都是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与赞叹,描画出令人神往的空灵缥缈的意境。C.《蒹葭》全篇刻画的是芦苇、霜露、秋水、“伊人”所在和男主人公寻求的动态,所以所写之情没有入景,情与景配置不够和谐。D.古人作诗多一章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本诗即有此特点,韵律悠扬,情感渐趋强烈。【解析】《蒹葭》首二句写景,后三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之景和主人公痴迷、无奈、不可言状的情思融合在一起,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6)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萧瑟冷落的气氛,三、四句即点明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采用《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是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索凄迷的意境。C. “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D. 这首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该诗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
【解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以蒹葭起兴。B项中“采用《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赏析有误。
2.填空题。(1)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的情诗。(2)这首诗的特定时间是__________,特定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特定人物是__________。
(3)后人常用出自本诗的四个字“_________”来指思慕的意中人,而同样出自本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也成为古人书信中常用的怀人的套语。
(4)诗中表明时间推移的三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主人公_________的精神。
(5)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逆流而上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____________的心情。
道路迂曲回盘,坎坷难行
语文蒹葭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蒹葭教学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蒹葭》译文,讨论一,讨论二,讨论三,美在何方,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拓展思维训练,欣赏歌曲《在水一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复习古诗文12.《关雎》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古诗文12.《关雎》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诗歌解读,重点诗句解析,写作特色,窈窕淑女,悠哉悠哉,君子好逑,辗转反侧,钟鼓乐之,拟声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子衿复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子衿复习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原文再现,文题解读,作家作品,背景信息,子衿《诗经·郑风》,诗歌大意,结构图解,自述怀人,思念情人,心烦意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