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4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共49页。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时课前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其中描绘了天真、懂事的农 村孩子学着大人样子种瓜的情形。这节课, 我们接着学习剩下的两首古诗,一起来感受 童年童趣。稚子弄冰助学资料杨万里生平介绍: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诗人。他的诗歌 大多描写自然风光,语言平易,风格清 新,富有情趣。主要作品:《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磬钲解词义①幼小的孩子。 ( 稚子 )②玩冰块。(弄冰 )③古代常指一种玉石。( 玻璃 )初读感知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朗读点拨边读边想象稚子弄冰的过程,通过语气、语速的变 化表现出稚子情绪的变化。第一句语速稍快,重读 “脱”,读出稚子取冰时的欣喜;第二句语速稍慢, 重读“穿”,读出稚子的小心;第三句语速稍快, 重读“敲”,读出稚子的得意;第四句语速稍慢, 重读“碎地”,读出稚子的懊恼。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 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 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 块,提在手中,就像一 个银钲。诗 意品读鉴赏这两句通过对小孩“脱”“穿”等一 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 快乐的儿童形象。“稚”既交代了小 孩的年纪小,又是全诗的“诗眼”。 小孩不怕寒冷,在冬天玩冰块,突显 了其活泼、爱玩的天性。赏 析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 穿林而过。忽然冰块落 地,发出像玻璃破碎一 般的声音。诗 意敲击冰块的声音就像玉磬发出的声音,冰块 落地的声音就像玻璃破碎的声音,这样描写 生动具体,使人如闻其声。“敲成玉磬穿林 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孩敲冰块时的得意。 “忽作玻璃碎地声”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小 孩失望的表情。赏 析思考讨论孩子在玩冰块时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脱”晓冰、“穿”彩丝——小心、谨慎“敲”冰块发出清脆的声响——得意冰块“碎地”——懊恼2.全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诗围绕“稚”字来写。稚气和乐趣使儿 童忘却了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 活力和快乐。小孩在寒冷的冬天玩冰,还用彩线把冰块 穿起来当钲敲,玩得非常高兴。我从这个 情景中感受到了诗中的“稚趣”。3.你从哪里能感受到诗中的“稚趣”?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 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设计稚子 弄冰动作: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声音: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童真 童趣主旨提炼本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 耍、自得其乐的场景。诗人将孩子取冰时的欣 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块时的得意一一呈现, 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 喜爱之情。村 晚助学资料雷震生平介绍:南宋诗人,出生日期不 明。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 (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 卷七十四。①池岸。 (解词义陂)②水中的波纹。( 漪 )③曲调。( 腔 )④随口。( 信口)初读感知村 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朗读点拨朗读时,前两句语速放缓,重读两个“满”字, “水满陂”“浸寒漪”的尾音稍拉长,表现出 恬静悠远的感觉;后两句中的“横”“信口” 可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 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 映在清凉的水波中。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 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诗意品读鉴赏这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绿 草碧水、青山落日图。两个“满”字, 写出了池塘水草茂盛、池水高涨的景象。 “衔”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落日挂在山 头的景象。“浸”字生动地描绘了落日 青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赏 析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 在牛背上,拿着短笛 随意地吹奏,也没有 固定的曲调。诗 意这两句写牧童的活动。“横牛背” 和“信 口吹”生动地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 闲自在。赏 析思考讨论1.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绿草、碧水、远山、落日等。2.如果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你仿佛看到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夕阳西下,青山和夕阳相互映衬,池塘水草 丰美,水面泛起金色的光芒。3.如果将《村晚》画成一幅画,你会怎样表现 诗中的“衔”和“浸”?将太阳画在两个山头中间来表现“衔”;在 水中画出远山落日的倒影来表现“浸”。本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板书设计村晚自得其乐景: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人: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主旨提炼本诗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 诗人在傍晚时分看到了乡村的美丽景色和骑 牛晚归的吹笛牧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材习题答案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 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本课三首古诗都描写了孩子的天真活泼, 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在朗读的时 候,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背诵时先理解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 话讲出诗句的大致意思,再按这个意思还原到古诗 中,这种理解型背诵的方法相对来说速度快些。《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默写时,涉及 三个要求会写的字:“昼、耘、桑”,在默写时不 要把生字写错了“耘”左边有三横,“桑”上面是 三个“又”,“昼”是上下结构的字,可以把它分 成“尺”和“旦”两部分来记忆。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 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读到这句诗,我眼前浮现出一个孩子在桑荫下, 拿着小铲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体会到 孩子模仿大人,自得其乐的乐趣。②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读到这句诗,我眼前浮现出一个孩子在大清早把 盆里的冰整块地剜起来,然后用彩丝穿着,制成 像钲一样的乐器。从中体会到孩子的聪明活泼, 就地取材,寻找到快乐。③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读到这句诗,我眼前浮现出在夕阳中,一个横坐 牛背的牧童信口吹着不成调子的曲子的情景。体 会到孩子无忧无虑、怡然自乐。选做。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 中一首改写成短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夏季的一个早晨,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欣赏 着优美的风景。一路上,周围弥漫着紫藤花淡淡的香气,小鸟清 脆地叫着,小河哗哗地流着,一切都是如此美好。突然,我听到田里传来“沙沙”的声音,原来 有人在田里除草呢。小河边,传来阵阵捣衣声,一 群妇女一边洗着衣服,一边聊着家常。有的说,昨 晚在家搓了不少麻线,过几天可以拿去织布了。有 的说,这些天真忙啊,鸡啼时才干完活……小孩子们看到大人如此忙碌,也想替大人分担 一下,于是他们也拿来农具,来到桑树底下,学着 大人的样子种起了瓜。夕阳西下,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里,村庄 里升起阵阵炊烟。饭后,人们又开始搓麻线,一直 忙到深夜才睡。在睡梦里,他们或许会梦见秋天丰 收的情景吧……稚子弄冰清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四处白茫茫的。 孩子们早早起了床,跑到了外边。他们聚集在一个盆子前,盆里面有一块冰。大家皱着眉,都在 思考怎么把这块冰完整地从盆子里取出来。有个孩 子轻轻地敲打着盆子的边缘,想让冰脱落,其他孩 子看到,纷纷模仿,不一会儿,冰就有些松动了。这时,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把盆子扣到地上,冰完 整地脱落了下来。孩子们欢呼起来。然后他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彩丝线,把冰穿好, 提在手里,轻轻敲击冰块,冰块顿时发出了清脆悦 耳的声音,回荡在林子中。冰块慢慢融化,有了裂缝,忽然“啪”的一声, 整个冰块掉落在地上,大家痴痴地望着碎了一地的 冰块,那心情,你猜是什么样的呢?村晚村子的池塘边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池塘里涨 满了水,仿佛一大块翡翠。池中几条可爱的小鱼儿 欢快地嬉戏着,水面泛起一道道波纹。太阳渐渐下 沉,挂在山头,像被山含在口里一样。青山和落日 倒映在池塘里,十分美丽。池塘边有一片竹林,竹林里许多鸟儿正欢快地叫着,好像在演奏一首欢快的协奏曲。这时,阵阵 短笛声传入我的耳中,原来是一个牧童横坐在一头 十分壮实的黑乎乎的老水牛的背上,准备过一座小 木桥。他随意吹着手中的短笛,悠扬的笛声随风远 去。课外拓展所 见袁 枚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随堂练习一、给加彩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稚子金盆脱晓冰( A.幼小的孩子。 B.不懂事的孩子。C.天真活泼的男孩子。A二、品读诗句,完成练习。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的角度来描写的。 C.嗅觉)的修辞手法。 C.拟人这句诗是从( BA.视觉 B.听觉这句话运用了( BA.夸张 B.比喻课后作业习作小练笔:想一想自己上学或者放 学路上的情景,仿照《村晚》写一首体 现自己生活情趣的小诗。相关练习。谢谢观看Thank You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时课前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其中描绘了天真、懂事的农 村孩子学着大人样子种瓜的情形。这节课, 我们接着学习剩下的两首古诗,一起来感受 童年童趣。稚子弄冰助学资料杨万里生平介绍: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诗人。他的诗歌 大多描写自然风光,语言平易,风格清 新,富有情趣。主要作品:《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磬钲解词义①幼小的孩子。 ( 稚子 )②玩冰块。(弄冰 )③古代常指一种玉石。( 玻璃 )初读感知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朗读点拨边读边想象稚子弄冰的过程,通过语气、语速的变 化表现出稚子情绪的变化。第一句语速稍快,重读 “脱”,读出稚子取冰时的欣喜;第二句语速稍慢, 重读“穿”,读出稚子的小心;第三句语速稍快, 重读“敲”,读出稚子的得意;第四句语速稍慢, 重读“碎地”,读出稚子的懊恼。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 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 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 块,提在手中,就像一 个银钲。诗 意品读鉴赏这两句通过对小孩“脱”“穿”等一 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 快乐的儿童形象。“稚”既交代了小 孩的年纪小,又是全诗的“诗眼”。 小孩不怕寒冷,在冬天玩冰块,突显 了其活泼、爱玩的天性。赏 析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 穿林而过。忽然冰块落 地,发出像玻璃破碎一 般的声音。诗 意敲击冰块的声音就像玉磬发出的声音,冰块 落地的声音就像玻璃破碎的声音,这样描写 生动具体,使人如闻其声。“敲成玉磬穿林 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孩敲冰块时的得意。 “忽作玻璃碎地声”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小 孩失望的表情。赏 析思考讨论孩子在玩冰块时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脱”晓冰、“穿”彩丝——小心、谨慎“敲”冰块发出清脆的声响——得意冰块“碎地”——懊恼2.全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诗围绕“稚”字来写。稚气和乐趣使儿 童忘却了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 活力和快乐。小孩在寒冷的冬天玩冰,还用彩线把冰块 穿起来当钲敲,玩得非常高兴。我从这个 情景中感受到了诗中的“稚趣”。3.你从哪里能感受到诗中的“稚趣”?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 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设计稚子 弄冰动作: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声音: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童真 童趣主旨提炼本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 耍、自得其乐的场景。诗人将孩子取冰时的欣 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块时的得意一一呈现, 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 喜爱之情。村 晚助学资料雷震生平介绍:南宋诗人,出生日期不 明。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 (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 卷七十四。①池岸。 (解词义陂)②水中的波纹。( 漪 )③曲调。( 腔 )④随口。( 信口)初读感知村 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朗读点拨朗读时,前两句语速放缓,重读两个“满”字, “水满陂”“浸寒漪”的尾音稍拉长,表现出 恬静悠远的感觉;后两句中的“横”“信口” 可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 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 映在清凉的水波中。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 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诗意品读鉴赏这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绿 草碧水、青山落日图。两个“满”字, 写出了池塘水草茂盛、池水高涨的景象。 “衔”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落日挂在山 头的景象。“浸”字生动地描绘了落日 青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赏 析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 在牛背上,拿着短笛 随意地吹奏,也没有 固定的曲调。诗 意这两句写牧童的活动。“横牛背” 和“信 口吹”生动地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 闲自在。赏 析思考讨论1.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绿草、碧水、远山、落日等。2.如果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你仿佛看到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夕阳西下,青山和夕阳相互映衬,池塘水草 丰美,水面泛起金色的光芒。3.如果将《村晚》画成一幅画,你会怎样表现 诗中的“衔”和“浸”?将太阳画在两个山头中间来表现“衔”;在 水中画出远山落日的倒影来表现“浸”。本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板书设计村晚自得其乐景: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人: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主旨提炼本诗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 诗人在傍晚时分看到了乡村的美丽景色和骑 牛晚归的吹笛牧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材习题答案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 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本课三首古诗都描写了孩子的天真活泼, 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在朗读的时 候,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背诵时先理解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 话讲出诗句的大致意思,再按这个意思还原到古诗 中,这种理解型背诵的方法相对来说速度快些。《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默写时,涉及 三个要求会写的字:“昼、耘、桑”,在默写时不 要把生字写错了“耘”左边有三横,“桑”上面是 三个“又”,“昼”是上下结构的字,可以把它分 成“尺”和“旦”两部分来记忆。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 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读到这句诗,我眼前浮现出一个孩子在桑荫下, 拿着小铲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体会到 孩子模仿大人,自得其乐的乐趣。②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读到这句诗,我眼前浮现出一个孩子在大清早把 盆里的冰整块地剜起来,然后用彩丝穿着,制成 像钲一样的乐器。从中体会到孩子的聪明活泼, 就地取材,寻找到快乐。③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读到这句诗,我眼前浮现出在夕阳中,一个横坐 牛背的牧童信口吹着不成调子的曲子的情景。体 会到孩子无忧无虑、怡然自乐。选做。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 中一首改写成短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夏季的一个早晨,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欣赏 着优美的风景。一路上,周围弥漫着紫藤花淡淡的香气,小鸟清 脆地叫着,小河哗哗地流着,一切都是如此美好。突然,我听到田里传来“沙沙”的声音,原来 有人在田里除草呢。小河边,传来阵阵捣衣声,一 群妇女一边洗着衣服,一边聊着家常。有的说,昨 晚在家搓了不少麻线,过几天可以拿去织布了。有 的说,这些天真忙啊,鸡啼时才干完活……小孩子们看到大人如此忙碌,也想替大人分担 一下,于是他们也拿来农具,来到桑树底下,学着 大人的样子种起了瓜。夕阳西下,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里,村庄 里升起阵阵炊烟。饭后,人们又开始搓麻线,一直 忙到深夜才睡。在睡梦里,他们或许会梦见秋天丰 收的情景吧……稚子弄冰清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四处白茫茫的。 孩子们早早起了床,跑到了外边。他们聚集在一个盆子前,盆里面有一块冰。大家皱着眉,都在 思考怎么把这块冰完整地从盆子里取出来。有个孩 子轻轻地敲打着盆子的边缘,想让冰脱落,其他孩 子看到,纷纷模仿,不一会儿,冰就有些松动了。这时,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把盆子扣到地上,冰完 整地脱落了下来。孩子们欢呼起来。然后他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彩丝线,把冰穿好, 提在手里,轻轻敲击冰块,冰块顿时发出了清脆悦 耳的声音,回荡在林子中。冰块慢慢融化,有了裂缝,忽然“啪”的一声, 整个冰块掉落在地上,大家痴痴地望着碎了一地的 冰块,那心情,你猜是什么样的呢?村晚村子的池塘边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池塘里涨 满了水,仿佛一大块翡翠。池中几条可爱的小鱼儿 欢快地嬉戏着,水面泛起一道道波纹。太阳渐渐下 沉,挂在山头,像被山含在口里一样。青山和落日 倒映在池塘里,十分美丽。池塘边有一片竹林,竹林里许多鸟儿正欢快地叫着,好像在演奏一首欢快的协奏曲。这时,阵阵 短笛声传入我的耳中,原来是一个牧童横坐在一头 十分壮实的黑乎乎的老水牛的背上,准备过一座小 木桥。他随意吹着手中的短笛,悠扬的笛声随风远 去。课外拓展所 见袁 枚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随堂练习一、给加彩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稚子金盆脱晓冰( A.幼小的孩子。 B.不懂事的孩子。C.天真活泼的男孩子。A二、品读诗句,完成练习。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的角度来描写的。 C.嗅觉)的修辞手法。 C.拟人这句诗是从( BA.视觉 B.听觉这句话运用了( BA.夸张 B.比喻课后作业习作小练笔:想一想自己上学或者放 学路上的情景,仿照《村晚》写一首体 现自己生活情趣的小诗。相关练习。谢谢观看Thank You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1e41ebcccc04eaa268448ce0aefdaca6.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