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实验专题(原卷+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27172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实验专题(原卷+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27172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实验专题(原卷+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27172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实验专题(原卷+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271723/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实验专题(原卷+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27172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实验专题(原卷+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27172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单选专题(原卷+解析) 试卷 28 次下载
-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双选题(原卷+解析) 试卷 20 次下载
-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作图专题(原卷+解析) 试卷 30 次下载
-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计算专题(原卷+解析) 试卷 33 次下载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总复习 第7章 《力》易错题汇编 试卷 18 次下载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实验专题(原卷+解析)
展开实验 专题
1.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设计了这样的实验:用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通过钢片受力而发生的形变来探究,如图所示的是小明设计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小明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
(1)通过比较(a)和(c)两图,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有关;
(2)通过比较(b)和(c)两图,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的关系,判断理由是______;
(3)若要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的关系,应选择______两幅图。
2.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如图所示的是小明设计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用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小明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
(1)小明是通过______(填“钩码的数量”或“钢片的弯曲程度”)来反映力的是作用效果;
(2)通过比较(a)和(c)两图,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有关;
(3)通过比较(b)和(c)两图,某同学得到了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该结论可靠吗?答:______原因是______;
(4)如图所示,______点推门最省力,沿______方向用力不能将门关上,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和______有关。
3.某学生在探究“弹簧的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时,利用图1所示器材及数只钩码做实验,并纪录了相应的数据,如下表:
钩码重(N)
0
0.5
1.0
1.5
2.0
2.5
3.0
指针位置(cm)
2
3
4
5
6
7
7.5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如图1中所示的一根两头带钩的弹簧、若干相同的钩码(每个钩码重力已知)、铁架台以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
(2)由表可知该弹簧的原长是_______cm,当在弹簧上挂重力为2N的钩码时,弹簧的伸长量为_______cm。
(3)分析数据,可进一步推出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结论是_______。
(4)该同学作了弹簧长度与弹簧受力的关系图,如图2,其中正确的图象是_______。
(5)如果用与这根弹簧相同的弹簧做成弹簧测力计,那么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
(6)在一定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L与它所受拉力F的定量关系式为L=_______。
4.某同学为了探究“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用同种材料制成规格不同的甲、乙两根弹簧,弹簧的规格、弹簧伸长量及弹力的大小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序
弹簧
横截面积/cm2
原长/cm
现长/cm
伸长量/cm
弹力大小/N
1
甲
1
10
15
5
10
2
乙
2
10
15
5
20
3
甲
1
10
20
10
20
4
甲
1
10
25
15
30
(1)分析比较实验1、3可得出结论:当原长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弹簧______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分析比较实验1、2可得出结论:当弹簧的原长和伸长量相同时,弹簧______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3)若弹簧形变后的弹力为F,伸长量为x,根据上表的1、3、4规律,请你写出该弹簧F、x之间的数学关系式:______。
5.下表是小明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物体
物体质量m/kg
重力G/N
1
铁块1
0.12
1.2
2
铁块2
0.18
1.8
3
铁块3
0.24
2.4
4
铁块4
0.30
3.0
5
铁块5
0.36
a
(1)表格a处的数据如图所示,此时物体重力为 _____N;
(2)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铁块重力,使测力计内弹簧伸长的力是 _____;
A.铁块对弹簧的拉力
B.铁块和测力计的总重力
C.铁块的重力
D.弹簧对铁块的拉力
(3)本实验需要多次测量,其目的与以下实验中多次测量目的相同的是 _____;
A.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
B.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4)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
6.下表是小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
被测物体
物体质量m(kg)
重力G(N)
比值Gm(N/kg)
比值Gm(N/kg)
物体1
0.1
0.99
9.9
物体2
0.2
1.96
9.8
物体3
0.3
2.91
9.7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和______;
(2)在表格中填入比值(平均值)______ ;
(3)分析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7.实验小组做“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
(1)该实验的原理是: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______运动,根据______的条件就能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在某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那么这时拉力大小为______N。
(2)比较如图中a、b两次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跟______的关系。
(3)比较图中______两次实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可以研究滑动摩擦力跟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该探究实验中,采取的研究物理问题方法是______法。
8.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李设计了如图甲、乙、丙所示实验(实验所用棉布比木板表面粗糙)。
(1)实验过程中,根据______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应沿着水平方向拉着木块做匀速运动,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比较______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
(3)有同学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于是设计以下两种方案:
A.将物体竖直切去一半,如图丁,重复(1)的操作过程,比较图甲和图丁
B.将物体侧放,如图戊,重复(1)的操作过程,比较图甲和图戊
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实验方案是______(填“A”或“B”);
(4)小李又将物块A放置在水平木板B上,加一个砝码,将弹簧测力计系在A上,用该实验装置来测量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如图己所示。向左拉动B,当A处于稳定状态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受到B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B.此装置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C.增大B的速度,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会变
D.整个实验过程中,木板B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
9.课后服务活动中,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
(1)实验过程中小王发现两托盘中的砝码质量相差较多,但物体却能保持静止,所以他得出结论是:互为平衡的两个力大小不相等。得到这一结论是因为他选择了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组器材做的实验;
(2)小王把小车转过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能否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他的这一操作是为了验证“两个力必须___________才能平衡”这一条件;
(3)同组小李提出将装置中的物体换成小卡片,如图丙,这样不但能减小___________对实验产生的影响,还具有更适合探究___________的优点(填字母)。
A.方向相同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B.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C.大小不相等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D.不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10.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如图中①②③所示:
(1)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小车每次都滑到水平面上运动,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______是一对平衡力,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阻力的作用;
(2)分析小车运动情况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_____(选填“快”或“慢”)。进一步推理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______的原因;
(3)实验中小车先后在水平面上毛巾、棉布和木板表面三次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分别为W1、W2、W3,则三者的大小关系为______;
(4)完成上面的实验后,同学们还想探究“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过程如图中④⑤所示,让同一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这是探究小车的动能和______的关系;
(5)同学在做图中实验时,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掉落,为防止因此造成的木块损坏,在不改变木板长度的情况下,改进⑤实验再与④实验对比,应采用以下方法中的______。
A.换用质量更小的小车 B.给水平木板铺上毛巾
C适当降低小车的高度 D.换用一个较重的木块
11.如图所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木板、棉布、毛巾和小车。
(1)实验时要固定斜面,并将小车从斜面上_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由静止释放;
(2)分析图中小车运动情况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由此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运动的小车将在水平面上______,说明运动的物体______力来维持(选填“需要”、“不需要”);
(3)如图,若实验中小车仅在木板上滑行时滑出了右端,是否需要重做本实验以获取可靠的证据?答: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4)不考虑空气阻力,三次实验中小车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在小车凹槽中放入质量不同的砝码,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撞击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同一位置处的木块,可探究物体的______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2.小明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力相同。
(1)老师指出实验桌面越光滑越好,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小明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并通过调整_______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如图甲装置,当左右两端同时各挂两个钩码时,小车静止;当左右两端同时取下一个钩码时,如图乙,小车仍静止;当右端再挂上一个钩码时,如图丙,小车将做变速运动,说明了平衡的两个力要满足:大小_________,方向________;
(3)在图甲实验的基础上,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观察到小车会发生_________,恢复到原来位置处于静止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_______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13.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通过实验比较甲和乙,小明发现采用方案乙,实验效果更好,是因为小车与桌面间的______更小,从而减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图乙中,实验时向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等重的砝码,这时小车保持静止,说明一对平衡力的______;
(3)现保持F1与F2相等,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不能保持平衡,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二力平衡时的两个力一定______;
(4)图丙中,小明将小车换成硬纸卡片,在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并观察随之发生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另一条件是______;
(5)图丙中,剪开后的两纸片分别向两端加速分开,假设此时两卡片所受到的任何力都消失,他们将分别向两端做______运动。
14.某同学利用小桌、砝码、海绵块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是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显示_______;
(2)由甲和_______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该同学在实验时将图乙中的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丁所示,则在乙、丁两种情况中小桌产生的压强p乙_______p丁(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5.为了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做了下列实验:
(1)首先选用两根两端开口且粗细不同的玻璃管,在两根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薄膜,然后倒入适量的水,橡皮膜从原来的A位置下凸至B位置,如图1(a)(b)所示。由此可知: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与液体重力________;(均选填“有关”或“无关”)
(2)接着用图1(c)所示的实验装置(容器中间用隔板分开,隔板中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继续实验。在容器两侧分别加水,水面均超过橡皮膜,且右侧水面较低,此时橡皮膜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侧凸出,说明液体压强与________有关;
(3)在容器左右两侧分别加满水和酒精,橡皮膜向右侧凸出,说明液体压强与________有关;
(4)为进一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定量关系,他们将图1(a)装水的玻璃管插入水槽中,如图2所示,当观察到橡皮膜变平,说明橡皮膜受到槽内水向上的压强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管内水柱对它向下的压强。
16.小明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操作方法如下:
(1)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小明用手指轻按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如果发现U形管两侧液面变化灵活,说明该压强计___________(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2)实验中液体压强是通过U形管两侧液体___________来表示的,这种方法叫___________法;
(3)接着进行系列实验(如图所示),将压强计金属盒的橡皮膜朝下浸入水中某一深度处,如图B所示,则压强计显示的是橡皮膜___________(选填“各个方向”“上方”或“下方”)的水对它的压强;
(4)通过比较___________二个图,可以得出结论:同种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5)通过比较D、E两个图,可探究液体压强与___________的关系;
(6)小明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在同种液体内部同一深度,使用不同的压强计,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不完全相同。他认为可能与探头橡皮膜安装的松紧有关。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他的观点___________。
17.悦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探头,探究液体压强与浮力的相关问题进行。实验过程中悦悦通过细线将探头缓慢放入溢水杯中且探头上表面始终与液面平行。
(1)紧密蒙在探头下端的橡皮膜,形变程度越大,说明它所受的液体压强越______;
(2)对比图丙、丁可知: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______有关;
(3)对比图______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如图丙所示,探头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探头从图丙的位置不断缓慢往下放直至触底的过程中(细线足够长,实验过程中橡皮膜没有破裂),探头排开液体的重力将______(选填“变小”、“保持不变”或“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______(选填字母)。
A.一直变大 B.先不变后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5)细心的悦悦同学发现,将探头从图丙的位置下放5cm到达图丁位置的过程中,溢水杯中的水位下降了0.2cm,已知柱形溢水杯的底面积为20cm2,探头的上表面积为10cm2,则图丁中水对橡皮膜产生的压力为______N,图丁中手对探头的拉力______图戊中手对探头的拉力(选填“大于”、“小于”、“等于”或“无法判断”)。
18.小明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如下器材:分度值为0.1N的弹簧测力计,底面积为5cm2、高度为6cm的实心圆柱体铜块,相同的大烧杯若干水,密度未知的某种液体,细线等。(已知ρ水=1.0×103kg/m3,g取10N/kg)
(1)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A步骤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N;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铜块缓慢地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步骤如图B、C、D、E、F所示(液体均未溢出),并将其示数记录在表中:
实验步骤
B
C
D
E
F
弹簧测力计示数/N
2.6
2.5
2.4
2.4
2.3
(2)在实验步骤B中铜块所受浮力F浮=______N;
(3)分析实验步骤A、B、C、D,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______有关:分析实验步骤A、E、F,可以得出结论______;
(4)小明用表格中的数据算出了某种液体的密度是______g/c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小明在步骤B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保持铜块下表面所处的位置不变,把弹簧测力计的拉环固定在铁架台上,缓慢向烧杯内加水,当所加水使铜块刚好浸没时(水未溢出),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加了______Pa。(已知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减少0.1N,弹簧的长度就缩短0.1cm)
19.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中,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1)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调节的方法是 _____;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本实验通过观察U形管内液面的 _____来反映液体压强的大小,为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应选择图 _____和图丁进行对比;
(3)对比乙、丙两图,可以得出结论:_____;
(4)小红选择了另一套装置来进行实验,如图戊所示,在容器两侧分别倒入不同深度的水和某种液体,若观察到橡皮膜形状是平的,说明水的压强 _____液体的压强;若橡皮膜距离水面8cm,右侧注入的液体是酒精,当橡皮膜距离酒精液面 _____cm时,可以观察到橡皮膜的形状是平的。(ρ酒精=0.8×103kg/m3)
20.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我区大气压的大小,其中弹簧测力计和 2mL注射器的自重可忽略不计,活塞与针筒之间气密性很好,但摩擦较大。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1)拔去橡皮帽,将活塞推至底端,当右端挂上一定数量的钩码时,注射器中的活塞开始滑动,稳定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1.0N,则活塞与针筒间的摩擦力为____N,若继续增加钩码数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他重新将活塞推至底端,用橡皮帽密封小孔。增加钩码数量活塞开始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4.6N;小明又找来刻度尺测量针筒全部刻度的总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总长度为___________cm,此时活塞受到的大气压力为___________N,本地大气压强的测量值为___________Pa。小明发现这个值和气压计测得的大气压值仍有较大偏差,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21.小明利用2mL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估测本地的大气压值。
(1)小明认为不能采用乙图的装置来估测大气压的值,其理由是__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拔去橡皮帽,将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用手沿水平方向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活塞开始滑动时,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6N,则活塞与针筒间的摩擦力为_______N,若增加拉动注射器筒的拉力,当注射器筒水平向右加速运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他重新将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沿水平方向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活塞开始滑动时,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5.4N,然后利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筒刻度部分的长度为4cm,则本地大气压强的测量值为___________Pa。
22.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
(1)实验中液体压强的大小变化是通过比较U形管两侧液面______的变化,将探头放进盛水的容器中,探头的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强后会______(选填“内凹”或“外凸”);
(2)通过比较D、E两个图,可得到结论: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______的增加而增大;
(3)通过比较E、F两个图,可得到结论: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______越大,压强越大;
(4)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U形管两边的液柱的高度差变化较______(选填“大”或“小”)。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______;
(5)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内水面已有高度差,通过______(填写正确选项前字母)方法可以进行调节。
A.从U形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 B.拆除软管重新安装 C.向U形管内添加适量水
23.为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请依据实验回答:
A.B.C.D.E.
(1)比较图_______和图_______可知,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比较图_______和图_______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3)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盐水的密度为_______kg/m3。
24.小吴同学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了实验验证:
(1)他首先对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进行______;
(2)然后依次进行图①②的实验,其中图②中测力计示数为______N,然后他将物块逐渐浸入水中至一定深度处,测力计示数先减小后保持不变,静止时如图③所示,对此正确的解释是: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随着______增大而增大。接下来又进行了图④的实验,由图①②③④中数据可知:物块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______(大于/等于/小于)排开水的重力大小,初步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成立;
(3)只将水换成盐水重复如图③④所示的实验,第③④次测力计的示数分别变为0.6N、1.4N,由此发现在盐水中阿基米德原理依然成立。他还发现:在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______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物体在盐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______N;他所用盐水的密度为______g/cm3;
(4)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小吴同学用同一物块和图①中小桶,进行了如图⑤⑥所示的实验,若图⑥中小桶和桶中水的总重力等于______ N,表明:物体漂浮时阿基米德原理依然成立。
25.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物体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此实验是通过比较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时动能的大小的;
(2)当要研究钢球动能的大小与速度关系时,应该怎么操作?___________
(3)小黄在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将实验装置改进成如下图所示,利用质量不同的铁球将弹簧压缩相同程度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该实验方案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
26.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车祸的危害程度与汽车的动能大小有关,于是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汽车的动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假设】由“十次车祸九次快”可猜想:汽车的动能可能跟________有关;由“安全驾驶莫超载”可猜想:汽车的动能可能跟________有关;
【进行实验】他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三次实验:用金属球模拟汽车,让金属球从斜槽的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碰到水平面上的物块,将物块撞出一段距离。物块被撞得越远,说明金属球到达水平面时的动能就越________,这里应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 法;
【分析论证】分析甲、丙两图的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得到的结论是:质量相同的物体,________越大,动能越大;
【实践应用】用甲、乙两图的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可以解释汽车________(选填“超载”或“超速”)行驶时危险性大的原因。
27.小明同学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所在高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他计划利用小桌、沙子、质量不同的铁块和刻度尺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将小桌桌腿朝下放在平整的沙面上,把铁块从距桌面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撞击在桌面的中心部位,记录桌腿进入沙子的深度。按上述方案进行实验,其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铁块质量m/g
铁块距桌面高度H/cm
桌腿进入沙子的深度h/cm
①
20
20
1.9
②
20
30
2.9
③
20
40
3.8
④
30
20
2.9
⑤
40
20
4.1
(1)实验中通过比较___________来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
(2)为了验证猜想一,需选择表中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三组数据进行分析;
(3)分析表中①②③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4)实验时,发现铁块容易把桌子撞歪,造成桌腿进入沙子的深度测量不准确,请提出一条改进建议:___________。
28.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每个钩码重相同。
(1)实验前,调节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图甲所示,在杠杆A点挂2个钩码,B点挂___________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小丽看到爸爸利用图乙的“帮手”抬起大花盆,取出托水盘清洗。为了抬起花盆时更省力,他建议爸爸将支架向___________移动一些距离。
29.小英在物理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1)实验前,她应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________,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中总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便于直接测量出力臂。
(2)小英把三次实验数据记录下表: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0
0.2
4
0.1
2
1.0
0.1
0.5
0.05
3
0.5
0.3
1.5
0.1
小华发现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________(选填“1”“2”或“3”)。
(3)如图乙所示,当在A处挂了三个钩码时,要使杠杆平衡,应在B处挂________个钩码(在本题中,所使用每个钩码的质量都相等)。
30.在研究动滑轮使用特点的实验中,各小组按照图(a)中所受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每个小组的实验器材都相同(摩擦力可忽略不计),甲小组按照实验要求在滑轮上挂上钩码,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如图(a)所示。乙、丙两个小组的同学实验时,没有注意按照要求规范操作,他们斜向上拉弹簧测力计,匀速提起钩码,实验情况分别如图(b)、(c)所示。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表一(甲小组)
表二(乙小组)
表三(丙小组)
实验序号
物体的重力(牛)
弹簧测力的示数(牛)
实验序号
物体的重力(牛)
弹簧测力的示数(牛)
实验序号
物体的重力(牛)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牛)
1
1.0
0.6
4
1.0
0.7
7
1.0
0.8
2
2.0
1.1
5
2.0
1.3
8
2.0
1.6
3
3.0
1.6
6
3.0
1.8
9
3.0
2.4
(1)甲小组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1、2、3的数据和相关条件,得出动滑轮使用特点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动滑轮匀速提起重物,_______;
(2)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若不计动滑轮自身的重力,使用动滑轮匀速提升重物时,可以省一半力。由此,他们分析了表一中的实验数据,求出滑轮的重力为_______牛;
(3)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初步分析,当物体的重力相同时,甲小组、乙小组、丙小组的实验数据都不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
(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或2、5、8或3、6、9)的实验数据和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
31.如图是小海同学“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装置。他按图示提起钩码时注意保持测力计匀速移动,分别测得一组数据如表所示:
钩码重G/N
钩码升高高度h/m
测力计示数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甲
0.98
0.2
0.98
0.2
乙
0.98
0.2
1.02
0.2
丙
0.98
0.2
0.55
0.4
请你分析:
(1)比较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可知: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 ______;
(2)比较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可知: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 _______;
(3)把钩码升高相同的高度,比较乙和丙实验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可知:使用动滑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如果要同时兼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则应选择________;
(5)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我们还发现一个规律,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 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32.乌海湖大桥建筑工地上矗立的塔吊,是用电动机来带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设备。如何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节约电能呢?为此同学们进行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因素”的实验探究,用到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实验
次数
钩码重力G/N
钩码上升
高度h/m
绳端拉力
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
0.1
1.2
0.3
55.6%
2
2
0.2
1.2
0.6
55.6%
3
4
0.1
1.9
0.3
70.2%
4
4
0.1
1.3
0.5
61.5%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4次实验是用图______所示装置来完成的;
(3)通过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重物上升高度______;
(4)通过比较______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机械效率越高;
(5)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______;
(6)为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节约电能,根据以上结论和生活经验,你建议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
A.减轻动滑轮重 B.增加所提物体重
C.机械加润滑油 D.增加重物上升高度
33.测量如图所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钩码重力G/N
钩码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cm
机械效率η
1
1.0
5
15
55.6%
2
1.5
5
0.8
15
3
2.0
5
1.0
15
66.7%
4
2.0
10
1.0
30
66.7%
(1)实验过程中,应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竖直向上做___________运动。
(2)第2次实验时所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____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_。
(3)分析3、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___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34.如图甲所示是某一学习小组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关系”的实验装置。在其它条件一定时获取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
(1)实验时,沿斜面拉动木块时,为使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应尽量使木块做___________运动;
(2)通过比较表格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栏对应的数据,可知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
实验次数
斜面倾斜程度
斜面的物重G/N
斜面高度h/m
拉力F/N
斜面长度s/m
机械效率
1
较缓
10
0.1
5.5
0.5
36.4%
2
较陡
10
0.2
7.0
0.5
3
最陡
10
0.3
8.5
0.5
70.6%
(3)表格中空缺处的数据为___________。依据完整的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斜面___________,机械效率越高;
(4)学习小组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斜面越陡,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越___________;
(5)请你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解决斜面的有关物理问题。图乙中木块分别沿斜面1、2滑到底端,木块到达斜面1、2底端时的速度分别为的v1、v2,若斜面粗糙程度相同,则v1___________v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5.小明看到工人师傅利用斜面把货物拖到小车上,联想到物理课上学过的知识,提出了两个问题:①斜面倾角越小,是不是越省力、机械效率越高呢?②对于同一个斜面,是不是所推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探究,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
次数
斜面
倾角
物重
G/N
斜面高度
h/m
沿斜面
拉力F/N
斜面长
s/m
有用功
W有/J
总功
W总/J
机械效率
η/%
1
45°
1
0.7
0.9
1
0.7
0.9
77.8
2
30°
1
0.5
0.7
1
0.5
0.7
71.4
3
30°
2
0.5
1.4
1
1
1.4
(1)表格中缺少一个数据,请补充完整: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在实验过程中,应沿斜面向上___________拉动木块,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拉力F;实验时要使木板的倾斜角变小,应该把木板下面的木块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3)对比实验1、2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斜面倾角越小越省力,其机械效率越___________;
(4)通过对比实验___________的数据(选填实验次数),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同一斜面,机械效率与所拉物体的重力___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36.小王在学习完杠杆知识后,想利用杠杆和浮力知识测一石块的密度,设计实验如下,请你帮他完成本实验。
(1)取一个杠杆,调___________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图甲,将石块用细线拴住,挂在杠杆左侧A位置,将另一个物体挂在杠杆右侧,并调节物体的位置,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记下位置B,用刻度尺测出OB的距离,记作l1;
(3)如图乙,将石块浸没水中,调节物体的位置,使杠杆再次在___________,记下物体的位置B',用刻度尺测出OB'的距离l2;
(4)由以上步骤可得,石块的密度:ρ=___________(用l1、l2、ρ水水表示)。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1 力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1 力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专题06力与运动实验专题原卷版docx、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专题06力与运动实验专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计算专题(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计算专题(原卷+解析),文件包含计算专题解析版docx、计算专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作图专题(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作图专题(原卷+解析),文件包含作图专题解析版docx、作图专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