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教学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描写秋天的诗句,郁达夫,生字词,故都的秋,写作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他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怀鲁迅》等。
1921年至1933年,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又离开杭州前往福州。 在杭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三年时间里,郁达夫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了现实带给他的苦闷与离群索居的寂寞,游玩的过程中,他写了不少游记。这时期的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1934年七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散文——《故都的秋》。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 颓废( ) 鲈鱼( )
课文通过五幅有代表性的秋景图
突出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感,并借助这些有意味的景物流露出孤寂、落寞的情怀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1段起笔扣住题目抒发对秋天的感受,接着笔锋一转,“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这一句统领全文,是课文的文眼,在开头就定下一个深沉的抒情基调。然后交代行踪,表明了对故都秋天的向往。
第2段运用排比句式写了江南之“秋”的特点,以此与故都的秋作对比,烘托映衬出故都的秋意足、秋味浓,通过具体细微的感受再次强调领略故都之秋的意愿。
描写富有“清”“静”“悲凉”特点的劲舞,赞美故都的秋天。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3~11段),具体描绘五幅秋景图。这一层采用了并列的方式,根据“清”“静”“悲凉”的特点依次描述故都的自然风物。
第3段写故都的庭院秋景,提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虫唱、玉泉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故都胜景,但接下来着力描绘的却是普通人家的院落、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等具有“清”“静”特点的景物,这些景物无不使人感到凉凉的秋意,体现出作者独特的视角与审美情趣。
第4段写秋槐落蕊,作者用“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突出了“静”,以一叶知秋的“遥想”抒发感慨,含蓄地表达出秋的“悲凉”。 第5段写秋蝉残声,家家户户都听得到这秋蝉衰弱的“嘶叫”,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第6~10段写北方的秋雨,来去匆匆的秋雨使作者感到既“有味”又“像样”,对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雨后话凉声,作者也持一种欣赏的态度,透视出作者对闲散安适生活的向往。“息列索落”的秋雨不仅给人以凉意,而且同衰弱的蝉声一样也反衬出故都之秋的“静”。 第11段写北方的果树,作者认为以枣树为代表的北方果树到秋天“是一种奇景”,枣子等秋果快成熟的“七八月之交”是清秋佳日,也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
第二层(第12段),从文化的层面分析议论古今中外的人士喜欢赞颂秋天的现象,深化了对北国之秋的赞美。
总括全文,抒发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第13段再次对比南北之秋,照应开头。作者先指出即使南国那些久负盛名的秋景也“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然后用四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北国之秋姿态鲜明、意境深刻的特点,对北国秋天极力赞美。 最后一段直抒胸臆,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爱甚至胜过了对生命的热爱,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眷 恋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五幅秋景图皆著“我”之色,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忧郁,孤寂的心态,“清”“静”“悲凉”是作者对故都之秋自然风物特点的概括,更是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 例如故都的庭院秋景图描写了“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等破败或凄清的景象,画面的“青天”“蓝朵”是冷色调的,而且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谈红者最下”,这些都折射出作者当时苦闷、落寞的心情。 再如写秋雨,都市闲人那缓慢悠长的“一层秋雨一层凉啦”的感叹,形象地道出了秋天的萧索凄凉。
2.描写景物,映衬渲染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突出了故都之秋的特点。 如第2段中作者运用对比,以南国秋天的空气润、天色淡、多雨少风烘托出北国之秋的秋味浓、秋色足、意境深。 又如第13段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对比:南国之秋如同绵长的黄酒、可口的稀饭、鲜嫩的鲈鱼、忠实的黄犬,北国之秋好比浓烈的白干、香甜的馍馍、肥美的大蟹、大度的骆驼,对比结果不言而喻,衬托出北国之秋的色彩之浓、回味之永。 另外,作者写景笔法细腻,善于铺排染。如描写北国的槐树,先从视觉方面落笔,“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再从听觉角度描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然后是嗅觉感受,“气味也没有”;最后写触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渲染出了北国之秋的“寂静”。用“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写出悲秋的感受,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3.语言细致工整,富有音韵之美 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语言细致工整,朗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韵味。 如文章开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舒缓的语调、鲜明的节奏增强了语句的抒情性。 再如文中提到北国“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南国“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湖,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这些名胜,语句整齐,韵味十足,而且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文采斐然,有些语句还具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如“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三句,结构相同,句式整齐,句子中的“慢”“润”“淡”声调一致,音节响亮,而且“慢”“淡”两字又押韵,语势贯通,朗读时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教学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作者简介,题目解说,知识卡片,写作背景,课文探究,结构图解,主题归纳,深入探究,课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精品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41《故都的秋》郁达夫pptx、故都的秋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颂秋诗词,故都的秋,学习目标,第一部分整体感知,第二部分文本研读,第三部分归纳拓展,全文总结,升华理解,“故都”二字的意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