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22967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特点和影响。【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特点、形成及其影响。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培养多渠道感悟历史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的特点。【教学难点】分析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这出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百家姓》。《百家姓》是一部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年间。赵姓之所以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一,是因为宋朝的皇室姓“赵”。那么宋朝的开国之君是谁呢?在历史上又有哪些与他有关的著名典故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二、新课讲授(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教师讲解:赵匡胤本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在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他被属下披上了黄龙袍,发动兵变,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即宋太祖。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归纳北宋建立的概况。学生回答: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都城:开封。教师提问:面对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北宋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学生回答:宋太祖和其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2.教师讲解: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9页《相关史事》栏目。五代十国的皇帝大多武将出身,靠兵变改朝换代。赵匡胤自己也是因为手握兵权才当上皇帝,所以他特别忌讳武将权势过重。同时因为他经历了统一战争的过程,更清楚地看到地方官员权力过大、武将专权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3.材料展示:材料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教师提问:赵普所说的“权”“钱谷”“兵”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9—30页,归纳宋太祖对此采取的措施、目的及影响。学生回答:“权”指行政权,“钱谷”指财赋,“兵”指兵权。 目的措施影响军事方面控制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同时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中央削弱宰相的权力由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政和财政大权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中央机构冗官的现象在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地方机构冗官的现象 教师总结:唐朝由于节度使手握兵、钱、税等权力,形成割据势力,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宋太祖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材料展示:材料一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摘编自汪洙《神童诗》材料二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摘编自邱立坤《知道点中国历史》教师提问:根据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宋代重文轻武政策实行的目的。学生回答: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2.教师提问:说说宋代重文轻武的具体措施。学生回答:在“轻武”方面,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在“重文”方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教师提问:归纳科举制在隋、唐、宋的发展历程。谈谈宋代科举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学生回答:发展历程朝代主要内容创立隋朝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完善唐朝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改革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教师总结: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三)王安石变法教师提问:面对严重的社会矛盾,宋神宗采取了怎么样的措施?其结果如何?学生回答: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结果:变法收到了一些成效;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吸取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等权力收归中央,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王安石变法失败加剧了社会矛盾。板书设计北宋的政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总结升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新课讲授,小结和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