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5.4 平移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数学5.4 平移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平移的画图,平移的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平移的画图与应用
学科
数学
学段:第三学段
年级
七年级
教材
书名:数学 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平移的基本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学习利用平移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渗透图形变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引入
复习平移的基本性质.
1.经过平移,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且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
2.平移前后两个图中“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回顾以往学习的知识及经验.
新课
一、平移的画图
1.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例1 如图,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移动到点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 B′ C′.
将三角形的平移画图问题,转化为线段的平移画图问题.
如图,平移线段AB,使点A移动到点A′,画出平移后的线段A′ B′.
方法一:从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的角度思考.
梳理画法:
(1)过点A′画与线段AB平行的直线l.
(2)在直线l上截取A′B′ = AB.(也就是说点B′相对于点A′的位置,和点B相对于点A的位置要是一致的).
则线段A′ B′即为平移后的线段.
接下来,利用上述线段平移的画图方法解决三角形平移的画图问题.
方法二:从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的角度思考.
梳理画法:
(1)连接AA′.
(2)过点B画直线l∥AA′.
(3)在直线l上截取BB′=AA′,使得点B′与点A′在直线AB的同一侧.
(4)连接A′B′.
则线段A′B′即为平移后的线段.
接下来,利用上述线段平移的画图方法解决三角形平移的画图问题.
画图完成后,请同学们思考两种画图方法的异同.
2.网格中的画图问题.
例2 如图,在方格纸中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移到点M,点B和点C应移到什么位置?再将点A由点M移到点N,分别画出两次平移后的三角形.如果直接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移到点N,它和我们前面得到的三角形位置相同吗?
二、平移的应用
例3 如图,在一块长为a m,宽为b m 的长方形草地上,有一条弯曲的小路,小路的左边线向右平移1 m 就是它的右边线.求这块草地的绿地面积.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通过分析、思考、实践,引导学生根据平移的基本性质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利用平移的性质将一个三角形平移到指定位置,两次变化的结果和一次变化的结果相同,渗透了向量的加法.
利用平移变换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总结
梳理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平移的基本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学习利用平移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在平移画图的学习过程中,将三角形的平移作图问题,转化成线段的平移作图问题,从而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在绿地面积的解决过程中,通过平移,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梳理提升.
作业
如图,利用平移可以画出一些立体图形,在方格纸上写出你的名字或你的校名,用类似的方法画出它的立体图,变换不同的长度和方向多试几次,你认为哪一种更具艺术效果?
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4 平移教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目标】,【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过程】,【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成果自我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4 平移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平移,平移的性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4 平移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