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3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艺术(讲义)-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21372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23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艺术(讲义)-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2137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23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艺术(讲义)-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2137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23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艺术(讲义)-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展开✬考点讲义
一、考点解读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即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色,通过比较、联想、想象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在语言风格、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表达效果,体会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诗歌语言艺术的鉴赏包括语言风格、炼字、炼句。
二、知识储备
语言风格
何谓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需要注意的是,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但诗词诗词的风格范畴更广,包括其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二)常见的语言风格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全篇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诗词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的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以及对归家团聚且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饱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让人欣赏到一种清新美。
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词又是画,有形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说到绚丽飘逸,最典型的诗人当数李白。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具有绚丽飘逸之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很典型的一例。
(三)其他的语言风格
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
(四)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的风格是××,请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
4.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词)句简要赏析。
5.这首诗(词)是如何体现××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五)解题要领
我们在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立足全诗。鉴赏语言风格不要局限于个别字词特点,应立足全诗,全面解读。
2.迁移运用。一方面根据不同诗(词)人的语言风格,或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因生活变迁、审美变化导致的风格变化,迁移运用相关风格术语;另一方面,联系平时积累的各类古诗词风格实例,体会所给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
3.联系主旨。语言是内容的外化,内容是语言的灵魂,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维角度。①要关注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②要关注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或特殊时期的风格变化。③要关注诗歌自身的语言风格。④要关注题干的提示。题干如果已经明确或者暗示了某种语言风格,我们只需从用词、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的即可。
5. 条理清晰。回答诗歌语言风格,一般按照以下三个步骤:①运用语言风格相关术语概括语言风格特色。②结合诗歌中具体语句分析语言风格的表达效果,一般从手法、意象、意境特点等角度分析。③点明蕴藏在语言中的思想情感态度。
答题模板:本诗的语言具有××的特点,通过××写出了××(分析效果、作用),表达(或“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炼 字
何谓炼字
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特征和情感等鲜
明特色的字词。以动词、形容词居多,有时也是副词、数量词或叠词。
需要注意的是古诗歌中一类特殊的炼字题——鉴赏“诗眼”题。所谓“诗眼”,即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突出形象、深化意境、表达主题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句中眼”即某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词或句子,“篇中眼”往往和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综合考查。
(二)古代诗歌“炼字”分类:
1.表现主旨的词:如“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字,直白地流露了诗人虽然有满腔的报国热忱,却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2.以动衬静的词: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和“动”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3.以动写静的词:如“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将静物“云彩”动态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4.化动为静的词:如“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5. 以实写虚的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既是写出了杏花怒放的状态,也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6.表示颜色的词: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和“绿”,充分表现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的过程,暗示时序的转换,青春不再。
7.表示拟声的词:如“其声呜呜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音乐的急促和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8.叠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连用七组叠词。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三)常见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词)中的某字换成另一字好不好?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字另一版作某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6.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7.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8.本诗是怎样以“××”统摄全篇或贯串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四)解题要领
“炼字”题六角度
从“描物”角度:分析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从“造境”角度: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从“写人”角度:分析该字在表现人物形象特征方面的作用。
从“抒情”角度:分析该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从“艺术”角度:分析该字运用的技巧以及表达效果,如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手法。
6.从“结构”角度:分析该字特别作用,如照应、过渡、对比、点出题旨等。
需要注意的是“炼字”题虽然需要首先解释该字(词),但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根据题干要求,把该字(词)放到具体的诗歌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词)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答题模板:这个字的意思是××(或“运用了××手法”),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形象(或“景色”),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情感。
炼 句
(一)何谓“炼句”
“炼句”即赏析句子,此题型综合性很强,主要侧重于从语言、表达技巧、情感、内容、形象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也不能完全等同,需要根据题干问法,具体诗歌具体分析。
(二)分类
语言特点句。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之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为了与“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情感主旨句。首先弄懂句子的基本含义,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内涵,这是赏析句子的前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意思是“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表达出作者的怀才不遇和无人相知的苦闷忧郁之情。
3.表达技巧句。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青山以人神态和心理,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4.结构句。高考常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往往有点题、开篇交代时间、地点、奠定基调的作用;中间句往往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往往卒章显志,或以景结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用于开篇,写出了夔州典型的季节特征,渲染出萧瑟的悲凉气氛,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三)常见设问方式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某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四)解题要领
1.注意从内容、情感角度思考。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2.注意从语言特点角度思考。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的句子倒装、对仗、互文,根据句子的具体特点,具体分析。
3.注意从表达技巧角度思考。一般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思考,其次是表现手法,高考选取的句子往往在表达上有特殊之处,从这个角度说,“炼句”类鉴赏试题也是一种表达技巧题的暗考题。
4.注意从位置角度思考。正所谓“句不离篇”,鉴赏诗句要立足全诗。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解答时要首先确定解题角度,然后根据每个角度的解题思路,联系诗歌内容,具体作答。
答题模板:这句诗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的景象(人物特点、物象特点等),表达(或“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或“情操”)。
三、典题导引
例1. (一)语言风格
2021年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第15题
15.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如“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亲切自然。②语言诙谐风趣,多用口语,活动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贴近生活,风趣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型是鉴赏语言风格。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明确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
例2.(二)炼字
2020年天津卷《纪村事》第16题
16.“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不同意。①“数声”好。②“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①“一声”好。②“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型是“炼字”。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首先明确立场,观点鲜明。然后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最后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要点明。从不同意的角度分析,“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从同意的角度分析, “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
例3.(三)炼句
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第15题。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以动衬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型是“炼句”。此句可从艺术技巧角度分析,先点出其手法,运用了比喻和以动衬静的艺术技巧,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以能听见如此细微的声音,衬托考场的安静;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四、随堂演练
(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小题。(临沂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使东川·南秦雪[注]
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注】此诗是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之时,途径骆口驿所作。
1.有人评价元稹的这首诗“辞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辞浅”是指整首诗浅显易懂,“临寒食”“未有春”“才见”“已惊”“飞鸟不飞猿不动”等,都是口语入诗,简单、朴实。②“意哀”是指全诗表达了路途凶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孤独、哀愁和对前途未知的忐忑之情。③“扣人心扉”是指诗人赴蜀途中恶劣的环境牵动读者,被贬的孤单寂寞让人生发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型是鉴赏语言风格。根据题目中的“辞浅意哀”可知,本题的答题内容主要在赏析用字用词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
“扣人心扉”的理解要结合注释“元稹被贬”和诗中所写“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赴蜀途中环境的恶劣,来体味诗人的孤独寂寞,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情,产生情感共鸣。本诗语言平实浅显的风格,可从诗句中“春深未有春”“见”“云似盖”“雪如尘”“飞鸟”“不动”等我们常见的字词和通顺的语法关系中看出。诗中唯一的生僻字可能是“骢”,但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及该字的偏旁,也能很快判断出这是马的意思。
对诗歌“意哀”的分析,我们应当从其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中去进行,如“寒尽”“未有春”“飞鸟不飞猿不动”等意象和字词,均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
此外,根据诗歌注释中对元稹被贬到四川这一写作背景的分析,我们更能体察诗人的“意哀”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2小题。(常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凉 思
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①兼春②远,南陵③寓使④迟。
天涯占梦⑤数,疑误有新知。
【注】①北斗:诗中借指皇帝居处,即长安。②兼春:兼年,两年。③南陵:唐时属池州,今安徽南陵县。④寓使:送信的使者。⑤占梦:占卜梦境。
2.前人说尾联中“数”“疑”两字用得贴切、奇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数”,多次;“疑”,怀疑。诗人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有结果,故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于是猜疑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型是鉴“炼字”。这两个词语都和人物形象有关,所以可以从对人物形象作用方面考虑,作者借多次占卜梦境吉凶,写出了诗人归不得和无出路的无奈,借猜疑对方的行为写出了内心的彷徨。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3小题。(2022届菏泽高三期末语文试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①。
[注]①共传:互相举杯。
3.诗歌的颈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法,以“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渲染了话别时的伤感气氛,表达诗人内心的悲凉。②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相间,避实就虚。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故诗人以“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等凄凉的实景来渲染彼此离别时的无限伤感、凄凉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型是“炼句”。本诗可以从手法角度鉴赏,可先对景物描写的颈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在内容上进行解释,然后思考景物描写的角度为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再答出所衬托的诗人心情,注意景物描写所渲染的气氛与诗人的心情是同样的基调。
考点23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艺术 解析版
✬题组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1题。(广东省高州三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题红叶 唐 · 韩氏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行 宫 唐 ·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韩诗委婉含蓄,元诗平白如话,请指出各采用什么手法写宫女的心事和命运。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2题。(甘肃省兰州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3题。(海南省海口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
浣溪沙·去荆州
张孝祥
方舡载酒下江东,箫鼓喧天浪拍空。万山紫翠映云重。
拟看岳阳楼上月,不禁石首岸头风。作笺我欲问龙公。
【注】原序:“发公安,风月甚佳。明日至石首,风雨骤至,留三日。同行诸公皆有词,孝祥用韵。”
3.前人论此诗,认为“作笺我欲问龙公”一句水到渠成而能翻出新意,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①韩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②元诗:反衬或乐景写哀或相互映衬或托物言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及表达技巧。本题题干给出具体的语言风格,要求考生分析这些语言风格是用什么手法体现的。考生要明确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常见的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而元诗中如“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可见语言其直白,“寥落”的行宫、“寂寞红”“闲坐”写出了宫女的孤独。
【答案】①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它形象传冲地表现了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型是鉴赏“炼字”。首先确定哪一个字最传神,先关注诗句的第五个字和第七个字,比较出“抱”作为动作性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传神。写出了菊花坚守枝头,绝不沾染污浊灰尘的决心。
【答案】①此句运用虚写手法;②诗人对风雨感到无奈,陷于愁苦之中,却想象自己写信责问龙公;③这样的想象让人豪情顿生,写法上可谓翻出新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型是“炼句”。“作笺我欲问龙公”意思是说我想写封信问问龙公,为什么聚集如此厚重的云气,刮起如此大的风,让我不能赏玩岳阳楼上的皓月。可参考注释可知,一路上惊涛骇浪,雾重风猛,暂缓行程,风雨骤至,又留三日,于是自然发问,确实是水到渠成。因为雨大风猛,难以前行,心情应该是落寞失意,而作者话语里并无丝毫怨恨懊恼,而是质问龙公为何要刮风下雨阻我路程,“作笺”“欲问”情趣无限,从中可见作者的宽阔胸襟和大格局。
专题23+古代诗歌的情感态度和语言艺术(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23+古代诗歌的情感态度和语言艺术(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专题23古代诗歌的情感态度和语言艺术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专题23古代诗歌的情感态度和语言艺术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3+古代诗歌的情感态度和语言艺术(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23+古代诗歌的情感态度和语言艺术(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注重思维过程的考查, 从原作找到根据, 从题干得到启示, 从首联找到特点, 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景物把握情感, 从意境洞察心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26 鉴赏古代诗歌之选择题(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这是一份考点26 鉴赏古代诗歌之选择题(讲义+题组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解读,知识储备,解题要领,典题导引,随堂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