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0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限时检测)-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展开考点30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测)
【限时检测1】
时间:15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28分 实际得分:
一、【2021·天津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10分)
峤屿①春潮
[明]高棅
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
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
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
[注]①峤:山岭;屿,有山的小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海水本来无色,诗人却说“见海色”,由此推测出潮水将至,与苏轼的“海上涛头一线来”、朱继芳的“潮来江水黑”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描绘了“峤屿春潮”之势、之声、之力,富于变化,有立体感。
C.本诗中间用“春声在孤屿”应题,结尾又借“桃花”二字再次点明所写之景为春潮。
D.此诗与历来诗人观潮之作的雄放诗风有所不同,高棅笔下的“春潮”可谓声容多变,仪态万方。
2.诗人对“潮”的描写与唐代诗人笔下的“惊涛来似雪”(孟浩然)、“潮来天地青”(王维)有何异同?请举例说明。(3分)(★)
3.请对“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一句进行赏析。(4分)
【答案】
1.B
2.相同点:都是从颜色来描写潮水;
不同点:唐代诗人笔下“潮”的颜色是单调的、威严的。而这首诗诗人把镜头对准晨光下的潮头,如“初日照寒涛”,阳关照在潮头上,光线经过水的折射而呈现出瑰丽的七彩,缤纷耀眼。
3.诗人说他在仙山瀛洲,忽见远处海水变了颜色。“潮来如风雨”紧承“见海色”。从潮来之前一瞬间着笔,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春潮之迅猛,目的是为后文正面写海潮蓄势。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描绘了“峤屿春潮”之势、之声、之力”表述不全面,还描绘了“峤屿春潮”之色,从“初日照寒涛”一句可知。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本诗中写“潮”的诗句是“初日照寒涛”,由此可以想象出阳光照在潮头上,光线经过水的折射而呈现出瑰丽的七彩,缤纷耀眼。“惊涛来似雪”写出“潮”的颜色是“白色”;“潮来天地青”写出“潮”之“碧”。由此可以知道,共同点都是从颜色的角度来描写的,但是具体的颜色不一样。
3.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首句写潮起时远方海色有变,第二句再写潮来之时如风雨骤至。视、听结合写春潮之势;如风雨骤至,天地变色。“潮来如风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潮水的迅猛;从结构上看,“潮来如风雨”是对“海色”的具体描写,下文“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具体写“海潮”。因此,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2021·黑龙江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其一)①
苏轼
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
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②清节衣冠后,处士③风流水石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
[注]①诗人因写诗嘲讽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这首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毛令,指县令毛国华。方尉,指县尉方武。②尚书:三国时期魏国尚书仆射毛玠。毛国华是毛玠的后人。③处士:唐代隐士、诗人方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第二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鱼鸟嘲笑诗人,其实这一句是诗人的自嘲之语。
B.诗人遭贬却说老天有意让他把浙西的山水游遍,语虽达观,却难掩愤懑之情。
C.颈联借写节操高尚的毛玠和隐居不仕的方干,委婉地赞颂毛国华和方武二人。
D.这首诗前两联侧重于写景,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层次清晰,意蕴丰富。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2.第一问:尾联写诗人感慨和毛国华、方武同游十分难得,并写出多首狂放的诗篇,认为不必修改字句。表达了他与毛国华、方武同游时愉悦的心情。第二问:诗人虽遭贬谪,被排挤,但他能抛却烦忧,与志同道合者开心游玩,并写作狂放诗篇,尾联突出了他旷达、豪爽的性格。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前两联侧重于写景”错误,前两联“推挤不去已三年”“人未放归江北路”也侧重于叙事。故选D。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评价诗人的性格,要结合诗中人物形象的描写。
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为杭州通判期间,诗的前四句以故作放旷的语调,抒写去国离乡被迫外任的政治失意之慨,同时显示自己不改素志,关切国计民生,不忘讥刺时弊的“顽固”精神。后四句以古人高节赞誉毛、方两位同游者,并写出自己与他们邂逅结伴同游的难得和因此信笔赋诗的豪兴。尾联“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意思是,和他们相逢欢笑是这样难得,趁兴写出狂放诗篇不必把字句细究。“一笑相逢那易得”抒写同游时的欢乐,“数诗狂语不须删”写随性赋诗的心情,突出了他率真、狂放的性格。
三、【2021·河南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①
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②。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注)①这是李白经过下邳圯桥时写的诗歌。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②黄石公: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在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着力写张良跟随汉高祖出生入死,取得了卓著的功绩,表达作者的赞赏之情。
B.张良豪侠仗义,谋刺秦始皇虽没有成功,但他的英雄胆略,让天下为之震撼。
C.诗歌前八句全都是写张良,“我来圯桥上”一句就把诗人与古人结合起来了。
D.这首怀古之作,颂扬了张良的智勇,很有气势;寄托了诗人的感慨,韵味深长。
2.诗歌以“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为题,诗人为什么又感叹“曾无黄石公”?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①这首诗以“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张良的钦慕之情;②诗人感叹当今没有象黄石公那样识拔造就英才的人,寄托个人感慨;③诗人以张良自比,委婉表达渴望得到识拔的心愿。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着力写张良跟随汉高祖出生入死,取得了卓著的功绩”错误。此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题干问的是“诗歌以‘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为题,诗人为什么又感叹‘曾无黄石公’?请简要分析”,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以“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为题,此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破产不为家”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赶紧“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遂使“天地皆振动”。以“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张良的钦慕之情。
“曾无黄石公”,结合注释②内容分析,诗人“怀古钦英风”,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诗人感叹当今没有象黄石公那样识拔造就英才的人,寄托个人感慨。
诗人的用意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未尝没有如张良一般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像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传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人才罢了。表面上是“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实际上,这里是以曲笔自抒抱负。
【限时检测2】
时间:15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30分 实际得分:
一、【2021·河北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送江陵全少卿赴府任
独孤及
家司方慎选,剧县①得英髦。
固是攀云渐,何嗟趋府劳。
楚山迎驿路,汉水涨秋涛。
騫翥②方兹始,看君六翩高。
[注]①剧县:政务繁重,不易治理的县。②窝翥(xian zhu);高飞貌。亦用以比喻仕途腾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表示,全少卿是由丞相非常慎重地挑选出来的官员,“英髦”是对他的高度评价。
B.领联是说,朋友此去赴任本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规劝朋友不必为政务辛劳而叹息。
C.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取得卓越政绩、仕途腾达的期许,首尾呼应,总括全诗。
D.这首送别诗把叙事、议论、写景有机地交融于一体,语言直白浅显,情感真挚动人。
2.诗歌颈联想象了朋友赴任路上的景象,试分析它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6分)(★)
【答案】
1.D
2.①寓情于景,形象地表达了对全少卿才华的认可与对他仕途顺利的祝愿。②舒缓诗歌全篇的结构,从上文的议论抒情转向写景抒情,使全诗节奏更富变化。更有韵致。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D项,“语言直白浅显”错。本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第三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从这些可以看出本诗语言很委婉,并不直白浅显。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需要分析情感、表现手法以及结构安排。
颈联“楚山迎驿路,汉水涨秋涛”,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借眼前景象形象地表达了对全少卿才华的认可与对他仕途顺利的祝愿,“迎”字更是对当地人民欢迎他到来的直接表达。
颔联说“固是攀云渐,何嗟趋府劳”,由议论转向写景,舒缓了诗歌全篇的结构,从上文的议论抒情转向下文的写景抒情,使全诗节奏更富变化,更有韵致,读来更耐人寻味。
二、【2021·肥东县综合高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题衡阳泗州寺
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注:①张抃,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②雪园,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的“悠悠”一词写出“一水”的多种情态:悠长、从容不迫地流淌的样子等。
B.“几层峡浪寒舂月”,写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舂”字颇具表现力。
C.尾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运用点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
D.全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拓展了表现空间。
2.全诗用哪几组意象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2.用悠悠一水中的片帆、一点渔灯这些意象表达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用秋风、寒月、雨打篷这些意象表现诗人漂泊远方的凄凉心境;乡关、雪园东这些意象流露了诗人的殷殷思乡之情。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错误。应是“前四句主要是实写,后四句主要是虚写”,“雪园”是联想之景,“一点渔灯出苇丛”是想象之景。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根据题干的暗示,要根据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对意象进行分组,这样答题条理就清楚。结合“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分析,用“片帆”“渔灯”等意象,写诗人漂泊在外,抒发孤独寂寞之情。结合“片帆无奈信秋风”“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等分析,用“秋风”“月”“雨打篷”等意象,写诗人漂泊在外,秋风渐起,听者雨打篷布的声音,抒发漂泊的无奈之情。结合“乡关谁念雪园东”分析,用“乡关”“雪园东”等,写诗人虽漂泊在外,但是心系故乡,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2021·北京潞河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12分)
十亩之间①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③兮。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④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⑤,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释):①选自《诗经·魏风》。②泄泄,和乐的样子。③逝:回。④侵晨:清晨。⑤里胥:乡里小吏,与里正相当。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首诗中的“闲闲”“泄泄”写出了一群女子采桑劳动时的快乐。
B.第一首诗描写了相邻的桑园中一群采桑女高高兴兴结伴回家的画面。
C.第二首诗描写了一个大清早就出门采桑却又无桑可采的采桑女形象。
D.第二首诗反映了唐朝末年夏税征收提前二月收新丝给桑家带来的愁苦。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首诗每句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B.第一首诗诗境语调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可谓是动乎天机不费雕琢。
C.第二首诗首联中巧用拟人,一个“努”字,写出了桑吐芽的清新可爱。
D.第二首诗尾联画龙点睛,突出了主题。但又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3.请比较上面两首诗描写采桑女形象时所使用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答案】
1.A
2.C
3.同:两首诗都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描写采桑女形象。《十亩之间》主要描写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采桑女》以侵晨采桑,手挽桑条泪如雨下表现了采桑女的辛劳愁苦。
异:《十亩之间》侧重神态描写,表现采桑女劳动过后的轻松欢乐;《采桑女》运用心理描写,采桑女想到去年此时蚕儿已初眠,而今年因春寒桑芽还未变成桑叶,再加上门外里胥催逼之声,表现了采桑女无奈焦灼的愁苦之情。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写出了一群女子采桑劳动时的快乐”错误,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故选A。
2.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清新可爱”错误,“努”字写出桑芽用力冒出、奋力生长的情态,把桑芽写活了。故选C。
3.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鉴赏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②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
《十亩之间》这是描写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的诗,展示了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闲闲”,悠闲;“泄泄”,和乐的样子。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欢乐情景。
《采桑女》作者主要采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或者“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采桑女的形象。写女子“侵晨采桑”“手挽长条泪如雨”,采用动作与神态描写,一大早就去采摘桑叶,非常辛苦,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去年此时桑蚕已经初眠了,今年因春寒桑叶还没有长好,内心忧愁,通过心理刻画,点出采桑女心中忧虑的事,再加上“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门外还有官吏在催促上缴新丝,而此时才二月,展现了采桑女内心的无奈之情。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限时检测3】
时间:15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27分 实际得分:
一、【2021·福建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秦王饮酒(节选)
李贺
秦王骑虎游八极①,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②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
(注)八极:八方极远之地。②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羲和敲日”和《蜀道难》的“六龙回日”均运用神话,增添浪漫主义色彩。
B.“龙头泻酒邀酒星”中“泻”字夸张地写出了酒流如注的样子,极言美酒之多。
C.“洞庭雨脚来吹笙”写吹笙如雨落洞庭,洪波浩荡,横无际涯,气势磅礴。
D.云白天亮,大殿通明,宫门掌事却为迎合、讨好秦王,谎报时辰才至一更。
2.“酒酣喝月使倒行”这句诗突出秦王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C
2.①专横霸道。喝令月亮倒行,想阻止白昼到来。②沉湎享乐。饮酒已酣,仍欲良宵永在。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生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洪波浩荡,横无际涯,气势磅礴”理解有误。“洞庭雨脚来吹笙”的意思是“像落在洞庭湖上的雨点,那是乐人吹笙”,说笙的乐音像密雨落在洞庭湖上的声音一样。描述笙的吹奏声飘忽幽冷,绵延不绝。不是“洪波浩荡,横无际涯,气势磅礴”之特点。故此项对乐声特点赏析有误。故选C。
2.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是古诗词常考考点之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的试题,首先做到“两个明确”,一是要明确题干的设问方式;二是要明确解题思路。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具体分析,此题题干问“‘酒酣喝月使倒行’这句诗突出秦王怎样的形象特点?”,此诗前四句写秦王的英武,歌颂他平定了战乱,使天下太平;第五句以下描写他通宵达旦饮酒作乐的豪华场面。“酒酣喝月使倒行”的意思是“秦王酒兴正浓,喝令月亮退行。”,此句简直是神来之笔,有情有景,醉态可掬,气势凌人。这位秦王饮酒作乐,闹了一夜,还不满足。他试图喝月倒行,阻止白昼的到来,以便让他尽情享乐,作无休无止的长夜之饮。这既是显示他的威力,又是揭示他的暴戾恣睢。他沉湎于歌舞宴乐,过着腐朽的生活,是一位功与过都比较突出的君主。唐德宗李适正是这样的人。这首诗是借写秦王的恣饮沉湎,隐含对德宗的讽喻之意。
二、【2021·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9分)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含蓄高远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B.首联上句写时间,意兴阑珊,下句写空间,,兴致勃勃,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C.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D.末尾两句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2.此诗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滕王阁什么特点?(★)
【答案】
1.B
2.描写了滕王阁的居高临远,雕梁画栋早晨使南浦的云飞来,珠帘丝幕傍晚卷来了西山的雨,表现出滕王阁的寂寞冷清,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朝朝暮暮,与它为伴,表现了滕王阁的“高”“寂寞”。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首联上句写时间,意兴阑珊,下句写空间,兴致勃勃,……”错误,从诗中来看,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设题的区域和要求,如本题“此诗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滕王阁什么特点”,然后找到颔联,圈出颔联中的景物,分析景物的特点,再据此概括滕王阁的特点。“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意思是“早晨画栋掠过南浦飞来的轻云,傍晚珠帘卷起西山阴沉的烟雨”,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
三、【2021·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①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②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销得:值得之意。②梁广:画家,善画海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被春风着意勾染过的海棠花让人怎么都看不够,连蝴蝶都对其恋恋不舍,值得携酒对赏、赋诗称赞。
B.诗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开时”的风姿神采,着意刻画,表现出了花的形态和神韵,极具诗情画意。
C.诗人咏叹含苞欲放的海棠就像刚上妆的莫愁女和梁广笔下的丹青,虽“不着一字”,但“尽得风流”。
D.这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海棠的魅力,语言清新自然,词意婉约细腻,不愧是咏海棠的佳作。
2.李清照代表词作“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海棠与郑谷笔下的海棠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1.C
2.①《如梦令》中的海棠是诗人想象的海棠。作者并未目睹海棠之貌,但她推测海棠因为一夜的风吹雨打而凋零败落,所以残红狼藉,叶肥花瘦,色彩对比鲜明。这海棠寄寓了诗人惜花伤春的心情以及对青春年华消逝的感慨,流露出了她内心的苦闷。②郑谷笔下的海棠是诗人眼前所见的海棠。诗歌中的海棠在春雨的浸润下,花色光洁秾丽,鲜妍欲滴,显得娇娆妩媚,使诗人流连忘返,使蝴蝶恋恋不舍。这海棠受到诗人的赞美和倾慕,寄寓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海棠就像刚上妆的莫愁女和梁广笔下的丹青”理解错误。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诗人并不是把海棠比作刚上妆的莫愁女和梁广笔下的丹青,而是从侧面体现了海棠的美。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本题考查两诗同写海棠的诗歌所写海棠形象的不同点。解答时首先从整体理解诗歌,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特点和表达的情感。从形象描写的角度看,李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应是”可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画面,不是眼前所见。“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形象地写出了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的凋零情景。郑诗颔联直接正面描绘海棠,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写出了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显得别具一番风韵。从抒发情感的角度看,李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郑诗直接表达了对海棠花的赞美和倾慕,寄寓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限时检测4】
时间:15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26分 实际得分:
一、【2021·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8分)
采玉行
(韦应物)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
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
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1.韦诗中以___________ ,唐诗中以___________ ,分别揭示了人物“哭”“泪”的根源。(2分)
2.《采桑女》这首诗中,在塑造采桑女的形象上有何艺术特色?试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案】
1. 征白丁 收新丝
2.①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侵晨采桑,手挽桑条泪如雨下表现了采桑女的辛劳愁苦。
②通过心理描写,采桑女想到去年此时蚕儿已初眠,而今年因春寒桑芽还未变成桑叶,再加上门外里胥催逼之声,表现了采桑女的无奈焦灼。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要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哭”“泪”的根源,抓住关键诗句,分析导致其情绪产生的缘由。
第一首舍妇舍南哭的原因是“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官府征丁去开采水碧这种美玉。她去送饭看到丈夫非人的生活和辛苦,也想到因家中无壮丁会田园荒废,因此哭泣,根源就是统治者贪图享乐,“征白丁”采玉。第二首写女子攀着柔嫩的桑条泪如雨下,今年倒寒导致桑叶生长缓慢,但统治者不管这些,二月就来征收新丝了,因此泪如雨下,“收新丝”是根源。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赏析形象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角度,结合关键诗句具体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写女子“侵晨采桑”“手挽长条泪如雨”,采用的是动作与神态描写,一大早就去采摘桑叶,非常辛苦;另外还有心理描写,“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是心理描写,去年此时桑蚕已经初眠了,今年因春寒桑叶还没有长好,内心忧愁;“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门外还有官吏在催促上缴新丝,而此时才二月,展现了采桑女内心的无奈之情。
二、【2021·遵义市南白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夜雨二首
朱熹
其一
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间。
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
其二
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
此日无人问消息,不应憔悴损年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一开篇借助于“寒雨”“荒庭”写诗人夜听寒雨、难以成眠、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
B.其一中“万里”与“遥知”相对应,既写出自己漂泊异乡的孤苦,又写出自己当前所处的恶劣环境。
C.其二本身虽写的是故乡的梅花,但却有着强烈的自比意识,可以看作诗人自我精神的写照。
D.两首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在时空上由此及彼,而且存在思维上的前后连贯性。
2.本诗题为“夜雨”,但两首诗中都写到“风雪”,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其一由此时此地的“夜雨”,想到家乡的风雪,虚实结合,写出了离家路途之远,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②其二写故乡的风雪,意在烘托梅花独自在风雪中飘香,托物言志,表达诗人要像梅花一样具有坚贞不屈和甘于寂寞的隐忍精神。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又写出自己当前所处的恶劣环境”错误,“万里”“遥知”都是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并不能体现当前所处的环境恶劣。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诗词中重要形象作用的能力。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事物形象。本诗中考查的是两首诗中作者描写“风雪”的用意,属于对关键意象的考查,第一首诗中描写“风雪”的诗句是“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这两句诗是作者的联想,他由此时此地的“夜雨”,联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乡也应是风雪满山的景象,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交代出自己离家遥远的无奈,又蕴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深切的思念之情。第二首诗中“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含义为:在这寒冷的深夜里,家乡的风雪已经落满深山,只有梅花不惧严寒,依然独自芬芳。诗人渲染“风雪”之夜的寒冷环境,就是为了烘托梅花独自在风雪中飘香的坚贞不屈的形象。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本身虽写的是故乡的梅花,但却可以看作诗人自我精神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甘于寂寞的隐忍精神。
三、【2021·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寄秦州田元均①
欧阳修
由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
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著耕耘。
梦回夜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
莫忘镇阳遗爱②在,北潭③桃李正氛氲。
[注释]①田元均:在镇阳做官时与欧阳修交好,后调任秦州。②遗爱:遗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贡献等。③北潭:镇阳一处风景幽丽的池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强调田元均虽以儒臣身份出任边将,却能凭借其威盛的名声来安定军心。
B.战马没有嘶鸣,与将士静听号令,军容整肃,此描写是诗人对田元均的赞扬。
C.边疆无战事,诗人勉励友人当带领军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建立守边新功绩。
D.北潭桃花李花芬芳馥郁,象征田元均曾化育一方,也寄寓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2.第三联刻画出田元均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
【答案】
1.C
2.(1)感情深沉。当他梦里醒来,在夜帐中听到边地的羌笛声,情思更加邈远;(2)文才出众。 当他登上高楼面对陇地的浮云,诗兴勃然而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勉励友人当带领军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建立守边新功绩”错误,诗句“诸蕃无事著耕耘”的意思是边地的外族都安定下来农业生产,不再进行掳掠和战争,此句用来表现田元均对于边疆安定的贡献。故选C。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根据文中对人物行为的表述分析性格。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诗人用“梦回夜帐闻羌笛”来想象田元均在梦中醒来时听到外面的羌笛声,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怀念,表现了他感情的深沉;“诗就高楼对陇云”则是说田元均虽然镇守边关,繁忙之中仍不忘作诗,这体现了他儒将的风范,诗歌的第一句佐证了这一点,也从侧面说明他文才出众。
【限时检测5】
时间:15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28分 实际得分:
一、【2021·四川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9分)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凉州,也作“梁州”,治所在今天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岑参作此诗时在此地作客。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中两个“月出”不同,首句中的“月出”是指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中的“月出”是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B.诗歌七、八句运用顶针的手法,连用两个“故人”,形成了衔接流畅的音效,突显朋友多、情谊深。
C.诗歌九、十两句流露出作者面对时光流逝,不愿与朋友相互看着在贫贱中渐渐老去的伤感。
D.诗歌最后两句从人物神态着笔,不仅表现了诗人豪迈之气,也透露出盛唐的时代脉搏。
2.这首诗的前六句在意象的选择上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馆悠悠霜满地”相似,但在意境却有不同,请赏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案】
1.C
2.不同点:(1)岑诗写的是在月光笼照下处处可闻琵琶声的凉州城,透露出的是作者的豪迈气概,是和平安定的盛唐气象。
(2)范词写的是日落到深夜的边城,在悠扬的羌笛声中透露的是作者思家忧国的怀愫,是萧瑟悲凉、战事频繁的情势。
【解析】
1.此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不想与朋友相互看着在贫贱中渐渐老去的伤感”不确切,“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应是想要赶快建功立业、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故选C。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意象、意境的理解分析能力。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古代诗人词人格外重视文学意象创造中的“意”与“象”的有机融合,重视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而追求的最高标准就是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即意境。作答时考生要先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作者的情感分析意象。岑诗前两句写了“月光”这一意象,三四句写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诗的前四句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五六两句通过“风”“夜”两个意象,写出了西北地区夜晚给人的感受。这六句通过写环境背景,透露出的是作者的豪迈气概,是和平安定的盛唐气象。范诗中的“长烟”“落日”“孤城”是作者看到的意象,这些意象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边疆萧瑟悲凉,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战事频繁。“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通过悠扬的羌笛声抒发作者思家忧国的情怀。
二、【2021·北京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10分)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
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
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
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
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箨(tuò )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皆属侧面描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写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2.咏物诗往往通过对物的描摹咏叹来表达人生的志趣和追求,即托物言志。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B.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C.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D.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
3.“竹”是诗歌常见的意象,用来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使用了“竹”这一意象,诗人寄托的情志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案】
1.D
2.A
3.①其一用“箨落长竿削玉开”“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写像碧玉一般的新竹挣脱束缚,一夜之间就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向上成长,直插云霄,寄托了诗人心怀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没,渴望早日实现的情志。
②其四用“古竹老梢惹碧云”,写古竹虽老,仍参天挺拔,梢可拂云,何等挺拔坚韧;“风吹千亩迎雨啸”写大风吹来,千亩的竹子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声音,何等雄浑豪迈;“鸟重一枝入酒尊”写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气息枝头,其景可入酒樽之中,何等静谧安闲。表达诗人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D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错,诗中没有体现诗人更喜欢哪一首中的竹子。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通过赏析诗句,首先指出在抒发情感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者是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A项,“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使用的不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而是“借景抒情”,惟妙惟肖地写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故选A。
3.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意象的能力。意象在诗词中是常见的,它往往对于诗人抒发情感起到一定的作用。常见形式是一系列意象描写,或者全首诗中只有一个意象,这时候就是采取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笋壳落掉后,新竹就很快地成长,像用刀把碧玉削开;你看那些健壮的大笋都是奇伟非凡之材。它们一夜之间将会猛长一千尺,远离竹园的数寸泥,直插云霄,冲天而立。诗人把新笋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没有泯灭雄心壮志。他总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这首咏笋的绝句就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第二首诗的大意是: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我并不太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风吹竹声时,仿佛雨啸;而风和景明时,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诗人自己此时失意家居,贫困潦倒,托物言志,借写竹表达诗人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这也是诗人自己处境的生动写照。两首诗情感的不同依据上述分析整理即可。
三、【2021·内蒙古自治区北重三中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云
唐·杜牧
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
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
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
注释:高唐是台观名。霖:甘雨,相传殷高宗任命傅说为相时说:“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 “那有碍”和“岂虚心”表现了云的缥缈不定、桀骜不驯,“出处”一句,则表明诗人出身高贵。
B.颔联从时间和空间入手,用“深”和“阔”表现云的悠游无阻滞,动作拟人化,生动简明。
C.颈联用了“鸟”和“猿”两个意象,从多层面立体的视角展示云的万千姿态和丰富的情趣。
D.尾联与李白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在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旨趣上有相同之处。
2.诗人写“云”有何用意?另举一例,说说“云”这一意象的在古诗词中的其他内涵。(6分)(★)
【答案】
1.A
2.一问:诗人写云即在写自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云的自由东西、飘于湖山之间、可化而为雨等特点,展现诗人的自由不羁、自信洒脱,表达渴望得到重用济世的愿望。
二问答案示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友。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隐喻蒙蔽圣君的奸邪。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白云”象征了历史变迁。
“荡胸生曾云”中“曾云”代表空旷浩荡的胸襟。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A项,“则表明诗人出身高贵”错,应该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云的飘逸和奔放。故选A。
2.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意象的能力。意象在诗词中是常见的,它往往对于诗人抒发情感起到一定的作用。常见形式是一系列意象描写,或者全首诗中只有一个意象,这时候就是采取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1)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明确手法,托物言志,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杜牧是晚唐的大诗人,虽然仕途坎坷,却曾经志向崇高。后来因为时局动荡,加上自己到处寻找机遇,也曾经四处漂泊。作者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像天上的云,所以感慨之余就写下了这首诗。诗文的前两句写出了云的缥缈不定和桀骜不驯的特点,仿佛作者的性格,自由奔放、毫不隐晦;诗的最后两句“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用了典故,表示云的重要,用这句“枯苗待作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盼望明主的心理。所以写云实则写自己。
(2)“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诗经里便有: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中借白云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还有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友。“望云思友”是很常见的手法。所以本题围绕着古诗词作家作品,凡是有“云”这个意象的词句都可以,然后分析其效果。
考点32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这是一份考点32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文件包含考点32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解析版docx、考点32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32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限时检测)-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这是一份考点32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限时检测)-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文件包含考点32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限时检测解析版docx、考点32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限时检测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32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分层练习)-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这是一份考点32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分层练习)-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文件包含考点32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考点32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