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0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02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四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谏逐客书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李斯和他的《谏逐客书》

    2阅读文章,读准字音,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准确理解重要的文言词语和语法现象

    二、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1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李斯者, 楚上蔡人也。年少时, 为郡小吏, 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絮(), 近人犬, 数惊恐之。斯入仓, 观仓中鼠, 食积粟, 居大庑之下, 不见人犬之忧。 於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 譬如鼠, 在所自处耳!       贵贱穷通,在所自处李斯的人生观

    2师荀子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 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 无可为建功者, 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 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 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 非世而恶利, 自托于无为, 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苦于贫贱,贪恋富贵。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

    3一只才华横溢功勋卓著的仓鼠

    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 《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

       《泰山刻石》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 

    4一只利欲熏心的硕鼠

    引同窗好友韩非到秦国,又嫉妒其才能,将其设计害死。 

    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被腰斩前对儿子说的话

    牵犬东门(牵黄犬):比喻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

    作者逸事

    赵高诬陷并腰斩李斯的故事自从陈胜、吴广起事后,各地义军此伏彼起。这时,秦二世听从郎中令赵高的建议,深居宫中,一切政事都由赵高决断。赵高与李斯有夙怨,赵高就趁机诬陷李斯想割地称王,又诬陷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与义军私通。李斯想上书申辩,却被赵高扣下。赵高派人四处搜捕李斯的宗族,又对李斯严刑拷打。李斯不堪酷刑,被迫认罪,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李斯死后,秦二世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决断。

    司马迁对李斯的评价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写作背景

    秦国逐客事件是秦国主张政治变革的力量与守旧贵族势力长期斗争的结果,并不是某一单独事件造成的。秦宗室大臣利用这些事件劝说秦王下达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的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王看了这篇奏章后,当即收回成命,取消了逐客令,并派人追至骊邑,把离开咸阳不远的李斯请回来,重新予以重任。

     

    (三)文体知识  解题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性质类似。

       ,客卿,指的是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四)听读识文

    听朗读,画出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鄢郢  yānyǐnɡ    yì  ráng tuó  駃騠 juétí  mù  jiǎn  ěr

    gǎo  窈窕 yǎotiǎo  wèng  范雎 jū  成皋 ɡāo  fǒu  bì  jī              

    (五)文意疏通(见课件)

    分组:全班分为三个大组,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3-5人为一小组,自由组合。

    具体任务:第一大组分析研讨第一段,第二大组分析研讨第二段,第三大组分析研讨第三、四段。

    要求:第一步,每组研究出认为最好的演读形式,并推荐代表演读;第二步,点出该段中的关键字词句(其中一人);第三步,翻译(其中一人)。

     

    第二课时

    文意疏通:见课件

    课堂检测:

    通假字:

    遂散六国之从:,合纵

    而陛下说之:,喜欢

    西蜀丹青不为采:,彩饰,颜料

    河海不择细流:,舍弃

    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送给

    词类活用:


    ·六国之从:

    ·故能其德:

    ·却宾客以诸侯:

    ·公室,杜私门:


     

     

     

    一词多义


    1、让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施

    功施到今: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

    3、就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

    故能就其深

    4、实

    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5、以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皆以客之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6、乃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7、所以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特殊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了那种特殊句式:

    ·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②《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③西取由余于戎:

    ·④江南金锡不为用:

    重点句子翻译

    ·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②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第三课时

    导入

    (一)李斯处境与上书目的: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史记·李斯列传》                                                                                                                                                     

    处境:郑国间谍一事属实,自己亦遭到了怀疑;(开口辩驳困难)

                 外有宗室大臣攻讦、内有秦王逐客铁令。(容易招致危险)

    目的:让秦王收回成命;有尊严地获得秦王重用。

    (二)假如你是李斯,有什么可能的上书对策?

    就事论事,为客卿辩护?

    论及个人,痛陈处境艰难?

    着力抨击,批评宗室贵族挑唆?

    李斯的《谏逐客书》一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文章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

     

    活动一: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

    (一)提出问题: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1段第一句)

    (二)分析问题:重用客卿和驱逐客卿的利与弊。

    1)客卿对秦有大功

    2)逐客是重物轻人

    3)逐客是帮助敌国

    (三)结论

    4)逐客危及秦国存亡。

     

    活动二:学习本文论证说理的方法

    1、本文直入主题,提出论点,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吏议而非君令,避开与秦王的直接冲突,为其改令留下余地。

    直接表明态度,不谈具体背景,以避免陷入被动,同时引起秦王的思索。

    开宗明义,符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特点和性格。

    2、分组分段讨论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第一段: 昔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小结:

    所选角度:从客卿对秦成就霸业的巨大功绩角度,来论证逐客的谬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穆公:广求贤士-网罗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重用商鞅-变法治国-国富民殷     举例论证

    ·惠王:重用张仪-扩张疆域-瓦解合纵

    ·昭王:幸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结论:仰仗客卿,成就霸业。       归纳推理

    ·假设: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假设论证

    ·结论: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举例论证,从正面举秦历史上四位国君纳客的典型事例,论述了客卿在秦强国之路上的巨大功绩,从而驳斥了逐客的谬误。

    2.假设论证,从反面假设采取却客、疏士态度,则秦不有今天的地位,与秦历史上纳客而强国的史实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客的重要性,从而驳斥了逐客的谬误。

        叙说秦王祖辈事业辉煌的历史,对秦王接受《谏逐客书》有三点好处:

    一、使秦王政感受强烈的家族荣耀,产生作为帝业传人的自豪感,从而产生贴近《谏逐客书》的喜悦心情;

    二、使秦王政从对先辈业绩的研读中,体会客卿对秦国的忠心和作用,从而消除因郑国事件而造成的对客卿的心理成见;

    三、发挥秦王政祖先业绩的感召作用,给秦王政树立了任用客卿成就霸业的榜样,秦王政作为秦国帝业的继承人,如若不停止逐客,就既有背弃先王之嫌,又有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的忧虑。

       如果当年李斯将思考的方面局限在眼前事实上,只辩解自己如何不同于郑国,大谈自己有些什么贡献,那可就只能引起秦王政的反感心理。

        这一段从写作角度看也是很有特色的。

    1、选材典型。在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的并非只有这四位,而他们所任用的客卿也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八人,但是,穆公任用五子、孝公任用商鞅、惠王任用张仪、昭王任用范雎使得国富民强的事实,在秦国历史上却是极为典型的。最能证明论点。

    2、用事高度概括。对所举四位国君任用客卿使秦国繁荣的史实没有进行铺张描绘,只是作为一个论据,笔墨极为简练。

    3、行文整饬而又富于变化。文章叙述秦君任用客卿的情形,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来行文的,即先写用客,后写用客的结果。因此文章自然形成4个极为分明的层次。但是,具体写每一位秦君用客,重点又有所不同。写穆公重点在求士8句,用士结果2句;写孝公用客1句,结果8句。文章既有整齐的美感,又有活泼的丰姿,增强了表达效果。

    第二段:

      今陛下……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则是…………则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小结:

    所选角度:从秦王的取客标准的角度,来论证逐客的谬误。

    ·昆山之玉、随和之宝等宝物:皆非秦生——陛下悦之

    ·夜光之璧、骏良駃騠等宝物和佳冶窈窕美女:非秦皆用之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等音乐:亦非秦生——秦亦用之

    ·宝物美女——非秦悦之,非秦用之

    ·人才贤士——虽非秦生,理应用之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结论:1.重物轻人;2.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

    1.举例论证,指出秦王喜爱的珍宝皆出自他国的事实,将话题转向秦王对他国人和物的态度上,为下文论证做铺垫。

    2.假设论证,假设秦王持不用异国之物的态度,会推出在珍玩、

    美色、音乐等方面的现有之物都无法得到,从而指出一概排斥他

    国事物的荒谬,并归纳出秦王取物时快意适观的标准。

    3.对比论证,将秦王快意适观的取物标准和非秦者去取人标准进行对比,突出秦王重物不重人的矛盾,让秦王进一步认识到逐客政策的谬误。

    (站在实现霸业的战略高度,将目前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与实现霸业的雄心相联系,使其重新思考逐客政策。)

        用秦王政对于异国所产宝物的喜爱来说明逐客之荒谬。

        李斯将思维导向秦王周围,由秦王政驱逐非秦所生之客卿,反向联系到秦王所喜用的非秦所产之物,指出这是重物轻人的做法。并用归谬法,从秦王政逐客之论推出外国所产的物、色、乐均应不进于前的结论,对秦王政构成了极强的逻辑诱导力和理论慑服力。

        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漓。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这一段的论据运用,对调节秦王政对《谏逐客书》的接受心理也有三点好处:

    文章所列举的珍宝、美色、音乐,秦王喜用,具有心理接近性;

    对于文章所列举之物,秦王常用,对其好处已有亲身感受,易于由物及人去认识客卿的作用;

    按逐客之理推之,秦王政当弃其已用异国之宝,这对于掠宝成性的秦王政来说是决难接受的,而弃宝之论又确从逐客之逻辑所出,这就陷秦王政于进退两难之境地,从而造成秦王不得不考虑撤销逐客令的心理态势。

    第三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1.道理论证,用三个常识直接说理,点出统治者广纳贤士的重要性。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类比论证,举太山、河海不拒土壤、细流的事实,论证了王想成就霸业必须不却众庶,即纳客。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3.举例论证,举五帝三王不却众庶从而无敌天下的史实,有力地论证纳客的正确性。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4.比喻论证,把秦王逐客行为比作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生动有力地论证了逐客政策助敌损己的危害。

    5.对比论证,将秦王逐客而害国与上文五帝三皇纳客而无敌的史实做对比,突出了逐客的危害,从而驳斥了逐客令的谬误。

    小结:

    所选角度:从秦王逐客危害的角度,来论证逐客的谬误。

    ·基本思路:

    明确标准--物人比较--古今比较--敌我比较

    (道理)  (类比)     (对比)     (比喻)

    ·结论:重用客卿无敌,驱逐客卿资敌。

    ·重用人才成就帝王伟业,驱逐客卿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对调节和引导秦王的接受心理也有三点好处:

    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启迪秦王政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明其德

    以山、河等物和三王五帝的事迹进行对比,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通过所讲之理,描绘无敌于天下的蓝图,自然也会对秦王政产生出一种理想呼唤的心理动力。由现实而及历史,由人而及物及山及水,由秦而及五帝三王,论据的巧妙之处在于这样纵横联系拓宽了思考的视野,形成相互间的比较印证,使秦王政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调节和改变心理意向,向有利于接受劝阻逐客建议的方向转变。

    第四段: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缓和语气,提示秦王成就霸业不必纠结于国别。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归纳逐客错误:助敌损己,导致亡秦。

    ·结构: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全文论证结构、手法总结:见课件

    小结:采用切近秦王独特心理的手段,使之从内心产生共鸣,形成认同观点的良好心理情绪。

    1、注意维护了君王尊严。

    2、顺应读者的期待视野。秦王政作为秦国一代君王,一统天下是他的最高理想,李斯在文中以跨海内制诸候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无敌于天下来打动秦王政,正好顺应了秦王政的心理意向。

    3、痛陈利害,增强情感共鸣。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斯在文中站在秦王政的角度上,反复阐述逐客对秦国的严重危害和后果,并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高度,字字句句,利害攸关,震撼人心。这种设身处地为秦国利益着想,忠恳真切的情感,不能不使秦王政深受震撼而产生共鸣。

      《谏逐客书》成功地揣摩了接受者的接受心理,对促成秦王政撤销逐客令,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活动三:总结本文语言特色

    后人对李斯文章的评价:

        刘勰的《文心雕龙》:秦皇铭岱,文自李斯,法家辞气,体乏弘润。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节。强弩穿甲,劲势未已。

    试以本文为例,说说李斯文章的语言特点。

    一、运用排比、铺陈、对偶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为骈文之初祖,汉赋之先声。

    ·①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②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③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篇文章的排比句的使用接踵联翩,俯拾皆是,使文章语意畅达,气势充沛,感情饱满,感染力强。

    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辞藻瑰丽,声律铿锵,有形象之美,音韵之谐。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其中有整齐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八言等排比句、对偶句。既有整齐美,又有错落美,使文句显得格外自然活泼,错落有致。孟子言:气盛则言之高下与声之长短皆宜。李斯《谏逐客书》就是这样,文辞滚滚如浪,有排山倒海之势;事理滔滔不绝,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马,而又不觉得烦琐、累赘,

    让人心服口服。

    三、动词使用富于变化,丰富了语言表达

    ·①第一段穆公取士,分别用了”“”“”“四个动词,虽然意思表达相近,但用词极为准确,富于变化,避免了重复,呆板。

    ·②写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这八个动词都写秦国占领了诸侯各国广大的土地,但用词灵活多变,准确写出了秦国的扩张态势,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③第三段列举秦王所拥有的各种宝物,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七个动词变化使用,准确地搭配了所拥有的宝物,凸显了宝物数量之多。

     

    活动四:探讨李斯的劝谏艺术

         伴君如伴虎,劝谏何其难,本文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的劝谏艺术 。

         李斯既亦在逐中,若开口便直斥逐客之非,宁不适以触人主之怒,而滋之令转甚耶!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作者时时处处都始终针对秦王意欲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心理,说到了他的心坎上。全文各段的小结,借以晨钟暮鼓般的语气,着重强调逐客之害,他会使秦无强大之名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藉寇兵而赍盗粮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句句都可使秦王怦然心动。再加上举例子与讲道理,还富于文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             

    ·立场上,以国为重,切中根本;

    ·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

    ·策略上,逻辑严密,逐层推进;

    ·文采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全文总结: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拓展探究

    结合《谏逐客书》的论证,你对当今社会的人才观有怎样的认识?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发展经济和科技关键靠人才。《谏逐客书》在人才观方面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1.确立人才资源意识。人才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第一资源,要广纳贤才。

           2.要克服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才是最重要的无形资本,把发现、培养、吸引、稳定人才作为人才管理的核心理念。

     

    拓展阅读:

    是语文底蕴的厚积薄发

     [应用片段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 若要国家强大就必须广揽人才。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当然,不同的阶级层面对人才的定义各不相同,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方能共同进步。虽要广纳,但切勿盲目,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才会事半功倍!

     [应用片段2]

         道德高尚的人可以利用智慧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而道德低下的人可能利用智慧做出有学人伦、危害人类的事情。古代的颜回,第食瓢饮,处陋巷曲肽而枕,乐而忘忧,赢得了孔子的肯定和赞赏,成为七十二大弟子之一:钱学森、邓稼先、郭有怀等都是放弃在国外的优越条件,利用所学的知识和超人的智慧,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新中国研制出了两弹一星,赢得了亿万人的敬仰。而战国时的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文字,写出《谏逐客书》,智谋、才气可见一斑,但是迫害同学韩非,与赵高狼狈为奸,终成为跪着的小人:宋朝的秦松,身为当朝状元,算是很有智慧了吧,但是道德败坏,迫害岳飞,卖国求荣,终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由此观之,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补充资料:

    秦缪公(B.C659B.C621在位)用五子

       由余:晋人,亡西戎,奉戎王命使秦。缪公设计收买,助其破西戎。

       百里奚: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作为献公女(秦穆公夫人)之媵臣,陪嫁至秦。中途逃亡至宛(yuan,南阳),为楚人所获。穆公爱其才,以五张黑公羊皮将其赎回。时百里奚已70多岁,穆公与之连谈三天,觉其治国能手,委以重任,号称五羖(gǔ )大夫

     蹇叔:百里奚向穆公荐友蹇叔:蹇叔贤能,人多不知。我原想投靠齐君,蹇叔阻我,使我逃过齐国之难;我又想投周天子,蹇叔阻我,使我逃过周的灾难。我不听其言,马上就遇了难。由此可见蹇叔之能。穆公派人重金迎请,封上大夫。

       丕豹、公孙支:均为晋人,入秦后为大将和大夫。

     

    秦缪公霸西戎

       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穆公用百里奚计,送16名女乐给西戎王, 使之沉溺女乐,荒芜国政。秦乘机攻伐西戎,将西戎12国并入秦土。

    周襄王派吕公过恭贺穆公,授以铜鼓,承认穆公的霸主地位。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孝公(B.C361B.C338在位)任用商鞅变法

    商鞅(?B.C 338):姬姓,名鞅,卫国人。在秦国受封商邑。

    曾为魏国相国公孙痤的家臣,故又称公孙鞅。

    公孙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为相,并说如不重用,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周显王七年(B.C 352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地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相国兼将军。

    周显王十九年(B.C 350年),商鞅开始更大规模的变革。

     

    商鞅变法

    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废除土地国有,允许土地买卖。

    大力推行县制,把地方政权和军权集中到中央。

    统一度量衡。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张仪连横事秦

    合纵: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抗秦,此法为苏秦所提倡;但因六国彼此利害不同,秦人又加以挑拨,合纵仅偶尔出现,随即瓦解。

    连横:某几国跟从秦国进攻其它国家,这样一来,不但六国不能团结一致,而且可能造成彼此之间的内讧。此法为张仪所提倡。

    秦惠文王派张仪拆散齐、楚联盟

    楚怀王宠臣靳尚

    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不听陈轸反对,与齐绝交

    秦、齐联合,大败楚国

     

    相关教案

    语文11.1 谏逐客书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11.1 谏逐客书教案及反思,共1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掌握本文的说理方法, 学习本文的构思与语言,梳理文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1.2* 与妻书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1.2* 与妻书教案,共2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读识人,四段,研读明技,拓读明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