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1 综合提升练1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1953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1 综合提升练1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1953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1 综合提升练11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1 综合提升练11,共5页。
综合提升练11(2021·山东济南市十一学校联考)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着精美壁画和彩塑。莫高窟地处极端干旱的内陆戈壁沙漠地区,窟顶为一平坦戈壁,向西约700~1 000米渐与鸣沙山相接。当地为东、西风过渡地带,东风略占优势。莫高窟长期受到风沙危害,窟区沙源主要来自西侧鸣沙山沙丘沙和部分戈壁就地起沙。下图是科研工作者根据当地的风向变化规律在莫高窟顶部建起了以生物措施和“A”字形尼龙阻沙网(由栅栏和尼龙网组成)等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护体系,形成以固为主,固、限、导相结合的治沙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治沙效果。据此完成1~3题。1.造成莫高窟地区风沙危害的主导风向为( )A.偏东风 B.偏西风C.偏北风 D.偏南风2.“A”字形尼龙阻沙网治沙效果好的原因有( )①阻沙网可以截断部分来自鸣沙山的风沙 ②阻沙网的斜边栅栏具有导沙功能 ③阻沙网可以截留和吸收水分,有利于植被的恢复 ④平行横向栅栏具有阻拦戈壁就地起沙的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在莫高窟综合防护体系中,流动沙丘还用到了草方格沙障工程,此工程主要考虑当地风向及风力大小。关于草方格沙障建设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在流动沙丘的迎风坡,先从上半部分设置沙障,再在底部设置沙障B.在流动沙丘的背风坡,从顶部依次向下设置沙障C.在流动沙丘的迎风坡,从中部开始依次向上下两侧设置沙障D.在流动沙丘的背风坡,从坡脚向上依次设置沙障答案 1.B 2.D 3.B解析 第1题,根据文字材料可知“窟区沙源主要来自西侧鸣沙山沙丘沙和部分戈壁就地起沙”,所以造成莫高窟地区风沙危害的主导风是偏西风,B正确。第2题,据图判断“A”字形顶点指向莫高窟地区风沙危害的主导风向——西风,尼龙阻沙网可以在主导风向上截断部分鸣沙山的沙源,起到阻沙作用;“A”字形两个斜边与主导风有较大的交角,斜边栅栏具有导沙功能;平行横向栅栏具有阻拦戈壁就地起沙的作用,①②④正确,故选D。第3题,流动沙丘的迎风坡风沙沉积较多,会把草方格沙障掩埋,A、C错误;在流动沙丘的背风坡,从顶部依次向下设置沙障,可以增大摩擦,降低风速,有效阻止沙丘的移动,达到降风固沙的作用,B正确,D错误。(2021·河南期末)扎龙湿地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拥有大面积原生芦苇沼泽和丰富的生物种类,其水量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上游乌裕尔河来水,降水季节变化大,年蒸发潜力是年降水量的4倍。20世纪70年代以后,乌裕尔河上游修建了大大小小几十座水库,主要用于截留来水进行农业灌溉。下图示意扎龙湿地边缘植被景观及5月地下水位线。据此完成4~6题。4.乌裕尔河上游修建水库后,扎龙湿地地下水位的变化特征是( )A.整体上升 B.整体先上升后下降C.整体下降 D.整体先下降后上升5.若保持现在的发展趋势,扎龙湿地内的植被景观未来的演替顺序是( )A.②③①④ B.③④①②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6.应对扎龙湿地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大量种植水生植物 B.修筑大型拦河大坝C.合理进行生态补水 D.挖水渠加快水体更新答案 4.C 5.D 6.C解析 第4题,由于乌裕尔河上游修建大量水库用于截水灌溉,扎龙湿地的补给水源减少,地下水位整体下降。选C。第5题,图中植被空间分布是从①~④距离水域越来越近,说明四种植被是从旱生向水生的生活习性。若保持现在的发展趋势,扎龙湿地的地下水位下降,湿地内的植被逐渐由沼泽植被向旱地耐盐碱植被转变,所以演替顺序是④③②①,选D。第6题,乌裕尔河来水减少,扎龙湿地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退化,所以应对扎龙湿地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首先需要补给亏损的水量,生态输水是最有效的措施,C正确。渭干河绿洲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光热和土地资源,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读“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盐分含量垂直变化统计图”,完成7~8题。7.下列关于渭干河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盐分含量垂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的土壤盐分始终小于草地和荒地B.荒地的土壤盐分大量集中于土壤表层C.草地的土壤盐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迅速减小D.耕地的土壤盐分呈现出上下部高、中间低的特征8.荒地的土壤盐分呈现图示变化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灌溉 B.蒸发 C.降水 D.地形答案 7.B 8.B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荒地的土壤盐分大量集中于土壤表层,故B对;耕地的土壤盐分与草地的土壤盐分存在部分相等,A错;深度大于50 cm时,草地的土壤盐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C错;耕地的土壤盐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D错。选B。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荒地的盐分大量集中于表层,随着土壤深度的递增,盐分大幅度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原因在于受蒸发作用的影响,盐分大量集中于表层,选B。(2021·湖北百师联盟联考)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湾及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滨海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具有发达的根系和强耐盐性,与珊瑚礁、盐沼、海草床等并列为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在淡化与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海岸卫士”和“海洋绿肺”。涨潮时,大片红树林会被海水淹没,成为鱼、虾、蟹、贝类等生长繁殖的庇护所;等到海水退去,红树林又会成为各种鸟类觅食的天堂。下图为红树林景观。据此完成9~10题。9.世界红树林主要分布在( )A.加拿大、挪威、芬兰B.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C.俄罗斯、中美洲、赞比亚D.美国、中国、东南亚地区10.保护红树林可减轻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主要是因为红树林具有( )A.防风固沙,防御风灾的功能B.光合作用,固碳储碳的功能C.繁衍生命,提供生物的功能D.依靠根系,保护海岸的功能答案 9.D 10.B解析 第9题,根据“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湾及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信息推断,加拿大、挪威、英国、俄罗斯、芬兰等国家没有热带和亚热带国土,赞比亚为内陆国,美国、中国、东南亚地区有热带或亚热带海湾及河口泥滩的分布。第10题,因红树林生长茂盛,光合作用强,具有固碳和储碳的功能,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全球变暖趋势,从而减轻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11.(2021·江苏省1月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十大孔兑(孔兑,意为洪水沟)是指由南向北并列流入黄河的十条季节性河流。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自东向西从350 mm减少到250 mm,而大风日数和沙尘暴日数自东向西显著增多。库布齐沙漠西部多流动沙丘,东部多为半固定沙丘。材料二 图1为十大孔兑地区地形和流域示意图,图2为十大孔兑地区月平均降水量和风速图。(1)简述十大孔兑地区年内风、水两种外营力作用的时空过程。(6分)(2)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采取自西向东、从南而北策略的原因。(6分)(3)植树造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但十大孔兑地区采取多种草少植树的措施,请说明原因。(4分)(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请提出该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2分)答案 (1)风力作用——全年都有,春季最大;自西向东向南减弱。流水作用——夏季最大,春秋较小,冬季基本没有;南部地区坡度大、流水作用强,东部地区流水作用比西部强。(2)区域内自西向东有十个小流域,因风力作用导致的沙尘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且西部以流动沙丘为主,东部以半固定沙丘为主,西部风沙治理状况直接影响到东部治理成果,所以宜采取自西向东的治理策略。流域内地势南高北低,中南部多泥沙,下游洪积、冲积物都是来自上中游,所以下游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上游治理状况,流域治理宜采取自南向北(先上游后下游)的治理策略。(3)该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较干旱,发育的自然植被是草原、荒漠草原为主;草本植物适应性强,管理成本低,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显著。林地在本区只宜生长在沿河及局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果大面积种植树木,会消耗较多水分且人工管理成本高。(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合理确定生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水土保持。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9 综合提升练9,共6页。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7 综合提升练7,共3页。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0 综合提升练10,共4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