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石壕吏图文课件ppt
展开杜甫是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伟大诗人之一,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一生经历了很大的转折,他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到关心国家命运,从抒写个人的情感转到关心人民的疾苦,是艰苦的生活使他变得伟大,是多难的命运升华了他的才华。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杜甫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石壕村,去重温那段兵荒马乱的历史,感受诗人心系苍生的情怀。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石壕吏》讲述的这个故事是作者亲眼目睹的当时生活中真实的一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石壕吏、老妇、老翁、儿媳、孙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文: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家中困境(战争破坏严重)
自请应役(百姓饱受战难之苦)
石壕吏杜 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讲述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作者夜宿石壕村时目睹差役在一村民家强行征夫的故事。
通过对话,我们能够看出:差役是( )的老妇是( )的战争是( )的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的作者对战争是( )的
老妇的“苦”体现在: 一是三子被强征戍边已战死二人,白发人送黑发人,此为一苦; 二则家无劳力,家庭贫苦以至生活无以为继,故儿媳放出入无完裙; 第三点文中没有,但可以推理得出,家里已经悲惨若此,石壕吏仍然不肯放过,感觉人生的希望渺茫,此为三苦
划分结构,说说这首诗的写作顺序。
第一部分(1):致词的由来:有吏夜捉人。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2-3):致词的内容:重大牺牲、家中现状、自请应役。这是故事的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4):致词的结果:独与老翁别。这是故事的结局。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怎样理解“有吏夜捉人”?
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 这句诗起到渲染紧张恐怖的气氛、总领全文的作用。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诵读指导:朗读这首诗时,前三节语调低沉,低沉中略有上升,语速缓慢;后一节语调上扬,要读得坚定悲壮、掷地有声。本诗以七言为主,兼有二言、九言。朗读时七言句可遵循“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九言句可根据诗句意思进行节奏划分。
老妇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有什么用意?
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免于“捉人”。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
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还有杜甫。错觉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罢了。
诗中的老妇是个什么样的人?
聪明机智。老妇提出要自己和差吏去军营,避免了孙子、儿媳、老翁受到伤害; 勇于献身。不让老翁去,而是自己前往。 总之,这位老妇人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一个缩影,她身上具有聪慧、善良、无私的宝贵品质。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描述“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初中石壕吏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石壕吏课堂教学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随风潜入夜,春夜喜雨,一行白鹭上青天,爱国主义诗人,一起来学习《石壕吏》,也称天宝之乱,投石壕村,妇啼一何苦,吏呼一何怒,老妇苦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评优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评优课课件ppt,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石壕吏》杜甫,读音停顿,想一想,指男人,泛指衣服,疏通文意,插上想象的翅膀,整体把握,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