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二十三课《马说》(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4课 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4课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初中石壕吏教案
展开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读,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背诵全诗,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 整体感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
3.了解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
4.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杜甫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1、作者简介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文体知识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听朗读 划分节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复述故事
请同学们根据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要求:一句话;讲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这是一篇叙事诗,讲述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作者目睹官吏在石壕村一村民家强行征夫的故事。
2.疏通文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暮:傍晚。
投:投宿
逾:越过
走:跑
(故事的开端,写“致词”的由来:诗人日暮投宿,夜遇差役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呼:大声吆喝 一何:多么
怒:生气 啼:啼哭
苦: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听:听到(指投宿的诗人听到老妇哭诉)
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三男:三个儿子 邺城:地名。
戍:防守 附书至: 捎信回来 新:最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且:暂且。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老妇人一家在战乱中的悲惨境况。)
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出入:出来进去
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老妇
衰:衰弱,衰微
备:准备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故事结局,写老妇人被抓走后这一家的凄苦情况,照应开头。)
绝:停止,消失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路途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三、合作探究
1.通读课文,说说“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
明确:“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两个“一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霸道嚣张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老妇的苦
第一层:(前6句)
写战争对老妇家造成了巨大灾难
第二层:(中间四句)
表明老妇家家境贫寒
第三层:(最后四句)
老妇被逼主动服役
3.细读“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几句诗,并思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明确: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二男新战死”表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
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人说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同时也为了掩护老翁,她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不得已而为之。
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凄苦、悲愤之情。
四、1.写作特色
(1)寓褒贬于叙事。
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但却通过叙事抒发了感情,表达了心中的愤慨。
(2)精炼概括,前后照应。
开头和结尾很简练,重点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他人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
2.课堂小结
诗人通过记叙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400586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石壕吏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评价任务,学习活动,总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第一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第一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板书设计,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