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知识,通过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2.清晰地表达作者的论述思路,体会孟子文章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雄辩气质。
3.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感受孟子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常见文言知识,通过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难点:把握作者的论述思路,体会孟子文章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雄辩气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是一个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要生存是一件难事,要有价值有意义地生存更是难上加难。在恶劣的环境之中,生还是死,成或者败,这是永恒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给出了智慧的答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一起走近雄辩而智慧的孟子。
二、自读导读, 感知文章大意
(一)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出节奏,借助工具书正音。
(二)指导朗读,落实停顿。
(三)猜读,根据句读和自身的文言知识储备感知文章大意。
三、辅读猜读,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一)辅读,借助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梳理重点词语和句式,找出自己仍有困惑的地方。
1.通假字:曾、衡、拂
2.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苦、劳、饿、空乏、动、忍
3.特殊文言句式:被动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二)辅读,借助工具书,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品味推敲,解决自己仍有困惑的地方。
点拨:“行”是动词吗?
挑战:“困于心”如何理解?
小结:学习文言文,要有一定的背诵记忆,但一定不是死记硬背。拿到一篇新的文言文,先不看注释,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根据句读的常用方法,看看能否大致读懂,不懂的字句可以猜一猜,也可暂时略过;接着借助注释再读一遍,看看不懂的字句是否猜对了;然后再继续结合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还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推敲依然存在困惑的地方。(猜读——辅读——推敲)
(三)猜读,将无句读文章进行断句,检测对文本大意的把握。
四、变读品读,改变文章的排版,读出文章的句式特点和节奏,读出文章滔滔不绝、波澜起伏的气势
舜 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点拨:你觉得孟子这篇文章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两组排比、三组对称。第一组对称句又是三个短句的对称,不是排比却也呈现出了排比的气势,跟前面两组排比放在一起,就带出了一种滔滔不绝之感;而整篇文章长句、短句相结合,滔滔不绝之中又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孟子是很善于辩论的,从这篇文章的语言形式我们就能感受到一种绵绵不断的气势,有人用孟子自己的话来说,叫做“浩然之气”。
那么,文章的内容是否撑得起他的这种气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讨一下。
五、悟读精思,把握观点和文脉
1.速读,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悟读,梳理文章脉络
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呢?
(1)了解“起承转合”结构章法
“起承转合”是我国传统诗文写作的结构章法,古代有相当多的作品,如律诗、绝句、散文等常常采用这种结构。“起”是开始,是文章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或深入论述;“合”是综合,是文章的结尾。
例一:《红豆》
红豆生南国:起,扣诗题
春来发几枝:承,由“生”而“发”
愿君多采撷:转,由“红豆”转向“采豆”
此物最相思:合,点明主题
例二:疫情网课经历
疫情突然而至:起
回校遥望难期:承
开发网课基地:转
师生研学不息:合
(2)请尝试分析本文的“起承转合”及其亮点。
点拨:
起:举例论证,一口气列举六位“生于忧患”的圣贤事例开篇。
亮点:举例开篇引起兴趣,排比有气势,六个人的经历本来是个别的,但是直接排列起来,就突出了“生于忧患”这个现象的普遍性。
承:承接六个事例,归纳这些人的共同点,得出一个结论:人要有所成就往往要承受各种磨难,这些磨难对于人的成功是有积极作用的。
亮点:由感性的具体材料归纳出共同的特点,也就是论点,扩大了“生于忧患”这个观点的普遍适用性,由适用于六个具体的人扩大为适用于一类人,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第一个推理层次。
转:①由“磨难对于人的成才的积极作用”转入“人在磨难中成才的内在、外在条件”,内在条件是个人的主动奋斗,外在条件则是在奋斗中得遇伯乐识英的可能。内在的主动奋斗是关键。
②从个人角度谈“生于忧患”转入从国家角度谈“死于安乐”,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
亮点:从理性上进一步提升,强调了“人对磨难的主动应对是成功的关键”,观点适用性从个人上升到国家,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相结合,论证更加丰富、全面。
合:经过丰富、全面的论证,最后从理性上把“承”的部分的结论作了更深邃、简洁的概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亮点:这是经过层层推理后的规律性的概括,内涵深刻,句法结构采取了对称的形式,节奏明快,产生了格言式的警醒效果。
(3)品味“起承转合”之下的气势
前面讲到这篇文章运用排比对称,在语言形式上形成了一种气势,除此之外,在文章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气势。
为了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孟子从六个具体的人说起,进而上升为“是人”(一类人),再上升为普遍的“人”,最后由“人”上升到“国家”,观点的适用范围逐步扩大,由个体的特殊性最终发展为普遍的规律性,再结合正面、反面全面论证,起承转合,层层推进,思维缜密,让人难以辩驳。如果说语言形式的气势是显性的、张扬的,那么论证当中层层推进的气势则是隐性的,不动声色却让人不得不被说服。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种思绪和语言滔滔不绝的效果,处处呈现出孟子的自信,这就是气势——浩然之气。
3.深思,感受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的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孟子?可结合时代特点和你对孟子的认识来谈。
点拨:雄辩的孟子、自信的孟子、迎难而上的孟子、不耽于享乐的孟子……总的来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之下隐藏了一个重要的条件:生还是死,取决于人的主观应对。面对忧患自强不息,安乐之中坚持刚健进取——这是老师在这篇文章当中看到的最为闪光的孟子。
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他的政治主张不被接受,但他始终怀抱着对社会的责任,或周游列国推行王道,或著书立说。读孟子的文章,总能感受到一种正能量,总能受到一种鼓舞,总能让人热血沸腾。“生于忧患”的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舍生取义”的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孟子,这就是心中充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的孟子。当人心中充满了浩大刚健的正能量时,自然就呈现出了雄辩滔滔、一往无前的气势。
所以,孟子的文章的浩然之气,除了表现在语言上的绵绵不绝,文脉上的层层推进,还体现在内在精神的刚健进取,这股刚健的正气充塞天地,流传千古。
六、联读诵读,理解文化传承
1.联想开去,你还能举出一些“生于忧患”或“死于安乐”的例子吗?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事例或你个人的实际生活体验谈谈。
点拨: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勾践卧薪尝胆终破吴国;贝多芬两耳失聪写出《欢乐颂》等不朽音乐作品;全红婵家境困难,获2021年十米台跳水奥运冠军……“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历代王朝走向衰亡的道路上,都少不了那些纵情声色犬马的身影。
小结: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两千多年前,孟子以其大气磅礴、不容置辩的逻辑论证,深刻阐发了外部环境与个人成败、国家兴亡之间的密切关系,在黑暗的时代里点亮了一束光,千百年来又照亮了一个又一个或在忧患中困顿、或在安乐中警醒的人。所以,真正的经典是超越时代的,这就是我们现在依然在读两千多年前的经典的原因。在先人的智慧里,希望我们能得到更多的能量,造就更好的自己。
2.快速背诵全文,读出心中的浩然之气。(提示:结合文章起承转合的思路,排比、对称的句式特点)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孟子的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篇文章里,孟子用起承转合层层推进的结构证明了他的观点。今天我们的课堂其实也是演绎了一篇议论文。我们采用排比式的结构,从语言特点、文章脉络和文章的思想境界三个方面证明了孟子文章的一个特点:充满浩大刚健的气势。老师把它概括为:千古浩然气,贯穿文与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语设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进行赏析,结语,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共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