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绝密★启用前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
高一上学期生物试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与功能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组是( )
A.糖蛋白——识别与信息交流 B.脂肪——动物细胞中特有的储能物质
C.DNA——携带遗传信息 D.磷脂——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2、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
3、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其上的碱基排列顺序携带生物的遗传信息。
【详解】
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A正确;
B、脂肪——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B错误;
C、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C正确;
D、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菌和酵母菌都有细胞膜、核糖体和DNA
B.抑制根细胞膜上载体活性的毒素会阻碍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
C.神经细胞和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成分都不断进行着更新
D.蛔虫细胞中无线粒体,在其细胞质中有转录、翻译等生理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结构的共同点是都有细胞膜、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A正确;
B、无机盐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抑制根细胞膜上载体活性的毒素会阻碍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B正确;
C、神经细胞和根尖分生区细胞等这些细胞均要进行新陈代谢,新陈代谢过程中细胞的成分都不断进行着更新,C正确;
D、蛔虫细胞中无线粒体,因此细胞质中无DNA,所以在其细胞质中不存在转录过程,但核糖体上可以进行翻译过程,D错误。
故选D。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有关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酶、激素、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将信号分子运输进细胞
C.细胞膜上和细胞质中运输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D.细胞内蛋白质被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
A、少数酶为RNA,部分激素是固醇和氨基酸衍生物,A错误;
B、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不需要运输进细胞,B错误;
C、细胞质中运输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C错误;
D、细胞内蛋白质被水解时通常需要蛋白酶的参与,蛋白酶也是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细胞中膜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线粒体内、叶绿体内能增加膜面积的结构依次是内质网、嵴、基粒
B.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其上磷脂的数量
C.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D.叶肉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CO2,进入一相邻细胞并参与光合作用,穿越的生物膜至少是5层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器增大膜面积的方式:叶绿体:双层膜结构,类囊体堆积成基粒。 线粒体: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腔折叠成嵴。 高尔基体:扁平囊重叠增大膜面积。 内质网:通过折叠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
A、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通过类囊体增加膜面积;内质网是单层膜折叠体,通过折叠外连细胞膜,内连细胞核,增加膜面积;线粒体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增加膜面积,A正确;
B、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B错误;
C、有的信息传递不需要经过细胞膜上的受体,如植物的胞间连丝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性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内,不在细胞膜上,C错误;
D、叶绿体是双膜结构的细胞器,因此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用于相邻细胞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从线粒体双膜结构出穿过2层膜,再从细胞质基质出组织细胞、进组织细胞、进叶绿体要穿过4层生物膜,穿越的生物膜至少是6层,D错误。
故选A。
5.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较大的生物膜面积可为多种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
B.生物膜之间对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C.高尔基体可通过分泌囊泡增大膜面积
D.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可进行能量转换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生物膜系统中较大的生物膜面积可为多种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A正确;
B、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如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和细胞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转化,B正确;
C、高尔基通过扁平囊重叠增大膜面积,高尔基体通过分泌囊泡会增小膜面积,C错误;
D、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可进行光反应,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D正确。
故选C。
6.下列生理过程中,全部不需消耗ATP的组合是
①肾小管重吸收Na+ ②干种子吸水 ③ C3的还原 ④血液与组织液间气体交换 ⑤抗体的合成与分泌 ⑥氨基酸脱水缩合 ⑦ CO2固定 ⑧质壁分离⑨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⑦ C.②③④⑧⑨ D.②④⑦⑧⑨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为主动运输,要消耗ATP。②为吸胀作用,不要。③需要光反应提供ATP,要。④为自由扩散,不要。⑤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要。⑥要合成蛋白质,要。⑦CO2固定不要ATP。⑧为水分子的自由扩散,不要。⑨为协助扩散,不要。D正确。
故选D
7.实验中的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下列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错误的是( )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实验过程对于变量的控制,梳理变量控制的相关知识,根据选项相应的提示,分析如何控制变量并作出判断。
【详解】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硷植物做饥饿处理,去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pH应是自变量,温度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一致且适宜,B正确;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光照强度是自变量,用黑纸包住叶片,是控制自变量,不是控制无关变量,C错误;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淀粉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D正确;
故选C。
8.下列关于人体骨骼肌细胞厌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产生的乳酸运至肝脏后可再生成葡萄糖
B.厌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有[H]的产生
C.剧烈运动时细胞溶胶产生的CO2比例明显增加
D.可通过厌氧呼吸快速利用有机物产生ATP,短时间内维持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1分子葡萄糖被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的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型氢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2)无氧呼吸的二阶段: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重新生成乳酸,一般植物细胞内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
A、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被运至肝脏再生成葡萄糖,A正确;
B、厌氧呼吸第一阶段才能够产生[H],第二阶段是丙酮酸被[H]还原成乳酸,B正确;
C、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厌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只有线粒体才会产生,C错误;
D、人体可通过厌氧呼吸快速利用有机物产生ATP,短时间内维持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C。
9.下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条件X下葡萄糖中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B.条件Y下物质b在线粒体内膜产生,且该过程释放大量的能量
C.试剂甲为溴香草酚蓝水溶液,现象Z是出现灰绿色
D.物质a的产生可作为判断乳酸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依据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条件X表示无氧条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物质a表示二氧化碳。条件Y表示有氧条件,酵母菌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物质b表示水。检测酒精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详解】
A、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中的能量大多储存在酒精中,A错误;
B、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该阶段发生场所是线粒体内膜,B正确;
C、试剂甲是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C错误;
D、乳酸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D错误。
故选B。
10.某兴趣小组利用黑藻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将一枝黑藻浸在水族箱中,计算光下单位时间内放出的气泡数作为光合速率;用瓦数足够的台灯作为光源,改变台灯与水族箱的距离,从而改变光照强度。结果发现,当灯与水族箱的距离从85cm缩短到45cm时,气泡释放速度变化很小;而从45cm处被移至15cm处时,气泡释放速度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根据测算,当台灯从85cm处移至45cm时,照在水族箱的光照强度增加了300%。对于该实验结果,小组成员提出了下列4条可能的解释及推测,你认为最有道理的是( )
A.在距离大于45cm时,光太弱,黑藻根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光照影响了黑藻呼吸酶的活性
C.在大于45cm时,黑藻主要利用室内的散射光和从窗户进来的光进行光合作用
D.黑藻在弱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较好,强光则抑制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题中探究的是光照强度对光合强度的影响,其中用瓦数足够的台灯作为光源或改变台灯与水族箱的距离属于自变量,因变量是光下单位时间内放出的气泡数(即净光合速率),据此答题。
【详解】
A、由题意知:当灯与水族箱的距离从85cm缩短到45cm时,气泡释放速度变化很小,说明光合强度较小,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pH等,与光照没有太大关系,B错误;
C、在大于45cm时,光照强度低,黑藻主要利用室内的散射光和从窗户进来的光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由题可知:从45cm处被移至15cm处时,气泡释放速度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说明黑藻在较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较好,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关于细胞衰老和细胞癌变的各项说法中,描述较准确的是( )
A.衰老细胞内的酶活性降低导致色素逐渐积累
B.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变浅
C.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明显增多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
D.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细胞周期会变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
A、衰老细胞内的酶活性与色素逐渐积累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衰老细胞内的酶活性降低导致物质运输效率降低,A错误;
B、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B错误;
C、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代谢旺盛,因此明显增多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C正确;
D、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分裂旺盛,分裂速度加快,细胞周期会变短,D错误。
故选C。
12.下图为某生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①~④为常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该细胞可能为雄蜂的体细胞
C.图中①上的 DNA 分子,其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来自于父方与母方
D.若该细胞取自某二倍体动物的卵巢,则为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图中①~④为常染色体,根据形态分析,①与②应为非同源染色体,而两条染色体均含有A基因,说明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易位,易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种类型。图中细胞的染色体发生着丝点分裂,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可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可能是单倍体生物的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
A、两条染色体均含有A基因,说明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易位,因此图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A错误;
B、由分析可知,图中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而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的,因此,该细胞可能为雄蜂的体细胞,B正确;
C、图中①上的DNA分子,其两条脱氧核苷酸链都来自于父方或母方,C错误;
D、若该细胞取自某二倍体动物的卵巢,则为第一极体,D错误。
故选B。
13.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正确的说法有( )
①孟德尔提出杂合子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的假说,并通过实际种植来演绎
②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结论必然是正确的
③摩尔根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④在探究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艾弗里的细菌转化实验对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进行了分离
⑤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遗传学中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二、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三、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详解】
①演绎并非指实验,而是指根据假设的原理推导理论结果,再进行实验验证,孟德尔对杂合子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进行演绎推理,并通过实际种植来验证,①错误;
②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 ,②错误;
③摩尔根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荧光标记法发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③错误;
④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流程是:首先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分离提纯,然后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因此该实验运用了对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进行了分离,④正确;
⑤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⑤正确。
综上所述,④⑤正确,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已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但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个体致死。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表现型的影响,下列关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分离比及可能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后代分离比9∶3∶3——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B.后代分离比5∶3∶3∶1——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C.后代分离比6∶3∶2∶1——AA个体和BB个体显性纯合致死
D.后代分离比7∶3∶1∶1——肯定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可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AB、Ab、aB、ab,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该个体自交,理论上产生的后代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A_B_∶A_bb∶aaB_∶aabb=9∶3∶3∶1。据此分析产生各选项给出的后代分离比的原因。
【详解】
A、正常情况下,AaBb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B∶Ab∶aB∶ab=1∶1∶1∶1,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若后代分离比为9∶3∶3,没有aabb个体,说明aabb的受精卵或胚胎死亡,A错误;
B、若后代分离比为5∶3∶3∶1,即只有双显个体A_B_的数量比值较理论值少了4份,由此可推测: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所致,B正确;
C、若后代分离比为6∶3∶2∶1,则可推测某一显性基因纯合个体AA__或__BB死亡,即AA或BB显性纯合致死,而不是AA个体和BB个体显性纯合致死,C错误;
D、若后代分离比为7∶3∶1∶1,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或者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D错误。
故选B。
15.矮牵牛的花瓣中存在三种色素,合成途径如下图所示,蓝色与黄色色素同时存在呈绿色,蓝色与红色色素同时存在呈紫色。甲,乙两组均是纯合亲本,杂交获F1,F1自交获F2,甲组F2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色:3红色:3蓝色:1白色,乙组F2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色:3红色:3绿色:1黄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紫色表现型的矮牵牛可能有8种基因型
B.甲组亲本矮牵牛花瓣的表现型可能是红色和蓝色
C.乙组F1矮牵牛花瓣的基因型为AaBBDd
D.B/b和D/d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紫色基因型为A_B_D_,红色基因型为aaB_D_,绿色基因型为A_B_dd,黄色基因型为aaB_dd,蓝色基因型为A_bb_ _,白色基因型为aabb_ _,据此判断。
【详解】
A、由分析可知,紫色基因型为A_B_D_,可能有2×2×2=8种基因型,A正确;
B、根据甲组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色:3红色:3蓝色:1白,也就是A_ B_ D_:aaB_D_:A_bb_ _:aabb_ _=9:3:3:1,所以F1的基因型为AaBbD_,所以甲组亲本的可能类型包括AABBDD与aabbDD、AABBDD与aabbdd、AABBdd与aabbDD,或者AAbbDD与aaBBDD、AAbbDD与aaBBdd、AAbbdd与aaBBDD,B正确;
C、根据乙组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色:3红色:3蓝色:1黄,也就是A_ B_ D_:aaB_D_:A_B_dd:aaB_dd=9:3:3:1,所以F1的基因型为AaBBDd,C正确;
D、无论甲组的杂交组合还是乙组的杂交组合,B/b和D/d基因中都确定有一个纯合:乙组确定BB纯合,甲组中有可能DD纯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确定B/b和D/d基因的位置关系,有可能连锁或者自由组合,不影响性状分离比。无论自由组合还是连锁,总是和B或者D同时出现在配子中,对表现型的作用相同,D错误。
故选D。
16.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II—2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4
B.III—1基因型为XA1 Y的概率是1/4
C.III—2基因型为XA1 X A2的概率是1/8
D.IV—1基因型为XA1 X A1概率是1/8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 A1、A2、A3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已知Ⅰ-1的基因型为XA1Y,Ⅰ-2的基因型为XA2XA3,则他们所生子女的基因型为XA1XA2、XA1XA3、XA2Y、XA3Y。
【详解】
A、I—1与I—2基因型是XA1Y、XA2XA3,后代II—2有两种基因型:XA1XA2、XA1XA3,可能性各是1/2,A错误;
B、II—2基因型为1/2XA1XA2、1/2XA1XA3,Ⅲ-1的X染色体来自II—2,III—1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1/2,B错误;
C、II—3基因型为1/2XA1XA2、1/2XA1XA3,II—4基因型XA2Y,III—2基因型有1/2XA1X A2、1/4XA2XA2、1/4XA3XA2,C错误;
D、III—1基因型为1/2XA1Y,III—2基因型有1/2XA1X A2,后代IV—1是女性,基因型为XA1X A1概率是1/2×1/2×1/2=1/8,D正确。
故选D。
17.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出现了以下情况,下列对相应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精子的种类及比例
对相应情况的分析
A
AB︰ab=2︰2
两对等位基因一定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AB︰Ab︰aB︰ab=1︰1︰1︰1
一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C
AaB︰b=2︰2
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
AB︰aB︰ab=1︰1︰2
一定有一个A基因突变成了a基因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最终产生1种2个精子.因此,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共产生了2种4个精子。
【详解】
AB、由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说明含A与B的染色体自由组合,含a与b的染色体组合,因此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为AB:Ab=1:1或aB:ab=1:1,A错误,B错误;
C、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为AaB:b=2:2,其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和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致,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
D、有一个A基因突变成了a,则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可能为AB:aB:ab=1:1:2,D正确。
故选D。
18.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一个精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有一个不含A和a的精细胞
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C.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有两个基因型为Aa的精细胞
D.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减数分裂的过程可知:在正常情况下,1个精原细胞产生的4个精细胞两两相同,且不含同源染色体。图示所示的精细胞中染色体及其基因组成和精原细胞相同,说明该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后所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并没有发生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而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A和a所在的这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进而进入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该次级精母细胞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了两个基因型为Aa精细胞;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不含A和a,当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时,产生了2个不含A和a的精细胞。综上分析, 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且抓住题图中“精细胞中染色体及其基因组成和精原细胞相同”这一信息,结合联系减数分裂的过程对选项逐一分析。
19.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基因型为DdEe,其1个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其中1个细胞如图所示,图中细胞有2条染色体DNA含有32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该精原细胞至多形成4种基因型的4个精细胞
C.图中细胞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
D.该精原细胞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两次胞质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已知该二倍体高等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4,分析图示细胞可知,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两两分别移向两极,移向同一极的两条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
A、图示细胞中,分别移向两极的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基因分别为d和D,且除该基因外染色体形态无其他差异,可推测形成该细胞的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A正确;
B、该精原细胞至多形成3种基因型的4个精细胞,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图中细胞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
D、由于图中细胞只有2条染色体DNA含有32P,说明该精原细胞至少经过2次DNA复制,则至少经历了一次有丝分裂的胞质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胞质分裂,才形成图示细胞,D正确。
故选B。
20.将果蝇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两条链都用标记后,置于含的培养基中培养,连续进行两次分裂。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含
B.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含
C.两次分裂结束后含的子细胞可能有2个或3个或4个
D.两次分裂结束后所有子细胞的染色体均含有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果蝇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14N-14N,一个是15N-14N,两个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1。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15N。
【详解】
A、若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第一次分裂结束产生的细胞中有8个DNA,均为14N-15N,则经过复制后,在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16条染色单体,其中有8染色单体含;若进行的是减数分裂,DNA只复制1次,第二次分裂中期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上都含15N,A正确;
B、若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含,B错误;
C、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若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两次分裂产生的4个子细胞都含,若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两次分裂结束后产生了4个子细胞,也均含,C错误;
D、若进行的是减数分裂,两次分裂结束后所有子细胞的染色体均含有,若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1,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及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识记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能结合两者做出准确的判断。
21.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时,BrdU会取代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链中,形成BrdU标记链。当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含全标记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明亮荧光)。若将一个细胞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进行染色并观察。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1/2的染色体荧光被抑制 B.1/4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
C.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 D.3/4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根据题意分析,复制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时,共有4个细胞,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2条,含全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6条。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分别在两个细胞中,故有两个细胞的两条染色单体荧光全被抑制,有两个细胞中的一条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一条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故A、B选项正确;一个DNA分子中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故不含BrdU标记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位于两个DNA分子中,新复制得到的脱氧核苷酸链必然含BrdU标记,故所有DNA分子都被BrdU标记,C选项正确;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一共有16条DNA单链,含BrdU标记的有14条,故有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D选项错误。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是考查学生对DNA单链、DNA分子、染色单体、染色体数这几个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做到清晰的梳理。在两条DNA单链构成一个DNA分子,一个染色单体就是一个DNA分子,在有丝分裂中期一个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
22.如图所示,DNA为模板转录RNA的过程图解。图中4、5表示两种功能不同的酶。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玉米的叶肉细胞中,能够进行该生理过程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B.转录过程中DNA首先在[5]解旋酶的催化作用下,由ATP提供能量,将DNA分子中碱基对内的氢键断开
C.在[4]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以其中的甲链作为信息模板,以[3]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出[2]信使RNA
D.细胞转录的产物必须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过程图解,其中1是DNA分子,2是转录形成的RNA分子,3是转录的原料--核糖核苷酸,4是RNA聚合酶,5是解旋酶,甲、乙是DNA单链。
【详解】
A、图示为转录过程,在玉米的叶肉细胞中,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够进行,A正确;
B、转录过程中,DNA首先在[5]解旋酶的催化作用下,由ATP提供能量,将DNA分子中碱基对内的氢键断开,该过程称为解旋,B正确;
C、在[4]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以其中的甲链为模板,以[3]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2]信使RNA,C正确;
D、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转录的产物通过核孔进入到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在一起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而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没有核孔,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可以边转录边翻译,D错误。
故选D。
23.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不可能的后果是( )
A.没有蛋白质产物
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
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缺失的位置不同,影响结果也不一样:最前端--氨基酸序列全部改变或不能表达(形成终止密码子);在中间某个位置会造成肽链提前中断(形成终止密码子)或插入点后氨基酸序列改变;在该序列最后则不影响表达或使肽链延长。
【详解】
A、基因中缺少1个核苷酸对,在缺失点之前的部分可以合成蛋白质产物,故A错误;
B、基因中能编码蛋白质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若在其中部缺失1个核苷酸对,经转录后,在信使RNA上可能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使翻译过程在基因缺失位置终止,故B正确;
C、信使RNA上可能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使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故C正确;
D、基因中部缺失1个核苷酸对,使信使RNA上从缺失部位开始向后的密码子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合成的蛋白质中,在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都发生变化,故D正确。
故选A。
24.如图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B.Ⅱ﹣6的基因型是DDXABXab或者DdXABXab
C.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患乙病的概率是1/8
D.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Ⅱ﹣6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形成的XAb雌配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病是伴性遗传病,且具有男患者的女儿都患病的特点,因此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6和Ⅱ﹣7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儿子,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且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0和Ⅱ﹣11都不患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女儿,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
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A正确;Ⅱ﹣6患甲病,但是后代有正常个体,所以Ⅱ﹣6的甲病基因型是XAXa,后代有患乙病的男孩,所以Ⅱ﹣6乙病的基因型是XBXb,丙病基因型是DD或Dd,所以Ⅱ﹣6的基因型是DDXABXab或者DdXABXab,B正确;只分析乙病,Ⅲ﹣15的基因型是1/2XBXB、1/2XBXb,Ⅲ﹣16的基因型是XBY,所生的子女患乙病的概率是1/2×1/4=1/8,C正确;关于甲病和乙病,Ⅱ﹣6的基因型为XABXab,Ⅱ﹣7的基因型为XaBY,Ⅲ﹣13患甲和乙两种遗传病,其基因型为XAbY,因此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II﹣6号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XAb的配子,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遗传方式,能根据系谱图准确判断三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有一定难度。
25.某同学重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由于对其中一组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时有误(其他操作正确),导致两组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同位素分布情况
一
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
二
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放射性均较高
以上两组实验对噬菌体进行标记的元素分别是A.32P、35S B.35S、32P C.32P、14C D.32P、32P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标记32P,则亲代噬菌体只标记了DNA,因此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当部分噬菌体未侵入细菌,则上清液中会存在少量放射性。标记4C,则亲代噬菌体标记了DNA和蛋白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放射性均较高,C正确。
26.如图表示某种动物细胞在正常培养和药物处理培养时,核DNA含量与细胞数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药物可能抑制了DNA的复制
B.该药物可能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
C.存在染色单体时核DNA通常不能进行转录
D.DNA含量为4n的细胞可能进行翻译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动物细胞正常培养时,DNA含量为2n的细胞较多,用药物处理培养时,DNA含量为4n的细胞数目增多。
【详解】
A、由题意可知,药物处理会使更多的细胞DNA含量加倍,故该药物不可能是抑制了DNA的复制,A错误;
B、该药物可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引起DNA含量为4n的细胞数目增多,B正确;
C、存在染色单体时,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的双链不能打开,核DNA通常不能进行转录,C正确;
D、DNA含量为4n的细胞可能处于分裂间期,可能会进行翻译过程,D正确。
故选A。
【点睛】
27.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体细胞中任意两个染色体组之间的染色体形态、数目一定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③一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④体细胞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般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配子
⑤染色体组成为XXY的雄蝇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
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由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其一个体细胞中任意两个染色体组之间的常染色体形态都相同,但性染色体形态不相同,①错误;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②正确;
③一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③正确;
④体细胞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一般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配子,④正确
⑤染色体组成为XXY的雄蝇体细胞中只是性染色体多了一条,并不是多了一个染色体组,故⑤错误
故选D
28.将两个抗虫基因 A(完全显性)导入大豆(2n=40),筛选出两个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虫植株M(每个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植株M自交,子代中抗虫植株所占比例为15/16,取植株M的某部位一个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连续正常分裂两次、产生 4个子细胞。用荧光分子检测A基因(只要是A基因,就能被荧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获得植株M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可为大豆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若每个子细胞都只含有一个荧光点,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40
C.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则细胞分裂过程发生了交叉互换
D.若子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则是因为同时间发生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造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获得植株M是基因工程的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2、植株A自交,子代中抗虫植株所占比例为15/16,相当于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两个A基因在两对不同源的染色体上。
3、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一个荧光点,说明细胞中只含有1个A,则细胞发生了减数分裂;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说明细胞中只含有2个A,则明细胞发生了有丝分裂。
【详解】
A、获得植株M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一个荧光点,说明细胞中只含有1个A,则细胞发生了减数分裂(因为正常体细胞含有2个抗虫基因,若子细胞中含有1个抗虫基因,则该细胞是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故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20,B错误;
C、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说明细胞中只含有2个A,则说明细胞发生了有丝分裂(因为正常体细胞含有2个抗虫基因,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和正常体细胞基因数相同),而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才会发生交叉互换,C错误;
D、若子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说明细胞中不含A,则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得含有2个A基因的个体产生不含A基因的配子,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从题文提取有效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
29.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用D、d,I、i,R、r表示)控制。研究发现,体细胞中r基因数多于R时,R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基因控制花色素合成的途径、粉红花突变体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组成(其他基因数量与染色体均正常)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甲图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B.乙图中突变体①发生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畸变中的易位
C.若某正常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现型,则其比例为3∶1
D.图乙中的粉红花突变体与iiDDrr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型为红色∶白色=1∶1,则发生的是图乙中③类型的变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正常情况下,甲图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iD R ,共有4种,A正确;
B、乙图中突变体①r基因出现在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畸变中的易位,B正确;
C、某正常红花植株如果含有两对杂合基因,自交后代出现红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比例为9∶7,C错误;
D、图乙中的粉红花突变体与iiDDrr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型为红色∶白色=1∶1,说明亲代粉红花突变体产生含R和含rr的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发生的是图乙中③类型的变异。D正确。
故选C。
30.研究人员发现甲、乙两种植物可进行种间杂交(不同种生物通过有性杂交产生子代)。两种植物均含14条染色体,但是两种植物间的染色体互不同源。两种植物的花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研究人员进一步对得到的大量杂种植株X研究后发现,植株X能开花,且A1、A2控制红色素的效果相同,并具有累加效应。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植株X有三种表现型,其中粉红色个体占1/2,植株Y产生配子过程可形成7个四分体
B.植株X不可育的原因是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C.图中①处可采用的处理方法只有一种,即用秋水仙素处理植株X的幼苗,进而获得可育植株Y
D.用①处所用处理方式处理植株Z的幼苗,性成熟后自交,子代中只开白花的植株占1/6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两种植株的花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1对a1不完全显性,A2对a2不完全显性。由于两种植株间的染色体互不同源,属于两种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植株X不可育。
【详解】
A、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A1a1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1: a1=1:1,植物A2a2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2: a2=1:1,二者的杂交后代植株X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1A2: A1a2:A2a1: a1a2=1: 1: 1:1,由于A1、A2控制红色素合成的效果相同,并具有累加效应,所以植株X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 粉红色: 白色=1:2:1,即植株X有三种表现型,其中粉红色个体占1/2,植株Y是植株X经过染色体加倍而产生的,体细胞中含有14对同源染色体,因此植株Y产生配子过程中可形成14个四分体,A错误;
B、由于甲、乙两种植株间的染色体互不同源,所以植株X的体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而不可育,B正确;
C、图中①处可采用低温或用秋水仙素处理植株X的幼苗的方法获得可育植株Y,C错误;
D、用①处所用处理方式处理植株Z的幼苗可导致体细胞染色体加倍,其基因型为A1A1a1a1,性成熟后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1A1:A1a1:a1a1=1:4:1,自交子代中只开白花的植株占1/6×1/6=1/36,D错误。
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31.生物膜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看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线粒体蛋白的转运与细胞核密切相关,图1中线粒体外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线粒体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过程①发生在__________期,需要核糖核苷酸、酶和____________等物质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
(3)从图中M蛋白在线粒体中的位置推断,M蛋白与有氧呼吸第________阶段关系密切。
(4)囊性纤维病病人生物膜系统结构受损,导致这一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图2显示了细胞膜的________模型,所展示的两类载体蛋白中,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5)在正常细胞内,氯离子在CFTR蛋白的协助下通过________方式转运至细胞外,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________,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答案】磷脂和蛋白质 差速离心法 间 ATP 三 流动镶嵌 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 主动运输 加快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①是核DNA转录形成RNA,②是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③是翻译形成T蛋白,④是T蛋白和线粒体外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形成TOM复合体,⑤在TOM复合体的协助下,M蛋白可进入线粒体内,并嵌合在线粒体内膜上。
分析图2: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功能异常的CFTR蛋白不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导致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不断积累。
【详解】
(1)生物膜的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线粒体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2)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核DNA转录形成RNA发生在间期,因为分裂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不能解旋,核DNA转录需要核糖核苷酸、酶和ATP等物质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过程③是翻译,场所是核糖体。
(3)M蛋白位于线粒体内膜上,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因此M蛋白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关系密切。
(4)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由图可知,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能协助氯离子进行跨膜运输,而功能异常的CFTR蛋白不能协助氯离子进行跨膜运输,可见,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膜上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决定的。
(5)氯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协助,还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细胞外液浓度升高,渗透压增大,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加快,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点睛】
对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蛋白质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32.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
(1)一只纯合粉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
①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F1雌果蝇能产生_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
②将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所得F2粉红眼果蝇中雌雄比例为______,在F2红眼雌果蝇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
(2)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纯合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雌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出现。
①T、t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
②F2雄果蝇中共有______种基因型。
③用带荧光标记的B、b基因共有的特异序列作探针,与F2雄果蝇的细胞装片中各细胞内染色体上B、b基因杂交,通过观察荧光点的个数可确定细胞中B、b基因的数目,从而判断该果蝇是否可育。在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若观察到______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可育;若观察到______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不育。
【答案】aaXBXB 4 2∶1 5/6 常 ttAAXbY(AAttXbY) 8 2 4
【解析】
【分析】
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又因为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则红眼是A_XB_,粉红眼aaXB_,其余基因型是白眼。
【详解】
(1)①根据题意可知亲代为纯合粉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其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全为红眼(A_XB_),说明这只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则F1代基因型是:AaXBXb、AaXBY,所以F1代雌果蝇能产生2×2=4种基因型的配子。
②已知F1代基因型是:AaXBXb、AaXBY,将F1代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F2代粉红眼果蝇aaXB_雌雄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4∶1/4×1/2=1/8,即比例为 2∶1;F2代中红眼雌果蝇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1/3×1/2=1/6,则杂合子的概率是5/6。
(2)①如果T、t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tY,与AAXBTXBT交配,后代为AAXBTXbt、AAXBTY,没有性反转现象,子二代雌雄性比例为1∶1,与题干不符,因此Tt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TTAAXBXB,雄果蝇为ttAAXbY,
则F1基因型是:TtAAXBXb、TtAAXBY,由于有性反转现象,所以F2代雌雄比例为3∶5,与题干一致。
②根据①题中F1的基因型,F2代雄果蝇中共有8种基因型,分别是:1/8TTAAXBY、1/8TTAAXbY、1/4TtAAXBY、1/4TtAAXbY、1/8ttAAXBY、1/8ttAAXbY、1/8ttAAXXBXB(性反转)、1/8ttAAXBXb(性反转)。
③用含Bb基因的序列做探针,有丝分裂后期有两个荧光点即说明该细胞含两个X染色体,说明该细胞是正常的细胞,若含四个荧光点说明该细胞含四个X染色体,细胞一极两个,说明该个体是性反转个体,是雄性不育个体。
【点睛】
本题重点考查了自由组合定律的特殊比及遗传方式的判定和遗传概率的计算,需较强分析理解能力,特别是解答Ⅱ时需要结合题干中性反转的知识进行解答。
评卷人
得分
三、实验题
33.研究不同施硫量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以(NH4)2SO4作为硫源,在人工气候室内设置0(CK组)、36.3(S1组)、413.85(S2组)3个施硫水平(单位:kg/hm2)进行试验,并测定玉米不同发育时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可用__________提取玉米叶片中的色素,其含量的高低能直接反映出__________的合成速率。
(2)要获得图1中所示曲线,在玉米不同发育时期,人工气候室内除环境湿度、温度相同之外,__________外界因素也应相同(两点即可)。
(3)研究发现,硫元素可以提高叶绿素将光能___________的能力。结合图1和图2结果推测,施用硫肥使玉米增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无水乙醇(或丙酮) ATP、O2、[H] 环境CO2浓度 ②光照强度 ③除硫之外的矿质元素含量 转变为电能进而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化学能”) 施用硫肥后,导致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进而增强利用光能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光合速率。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随着施硫水平的提高,玉米各时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增大;图2:施用硫肥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随着施硫水平的提高,玉米叶片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越大。
【详解】
(1)叶绿体中的色素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实验室中可用无水酒精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叶绿素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起核心作用,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光反应速率,能直接反映出ATP、O2、[H]的合成速率。
(2)本实验目的是研究0(CK组)、36.3(S1组)、413.85(S2组)3个施硫水平对玉米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根据单一变量原则,除施硫之外的其他变量,如环境湿度、温度、环境CO2浓度、光照强度、除硫之外的矿质元素含量等 外界因素要保证相同且适宜。
(3)由实验结果可知,施用硫肥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所以硫元素可以提高叶绿素将光能转变为电能进而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的能力。而施用硫肥使玉米增产的原因可能是施用硫肥后,导致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进而增强利用光能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光合速率。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不同施硫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实验分析,意在强化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及过程的分析与掌握。
34.阿霉素能与DNA稳定结合,阻碍DNA解旋,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但临床上发现它可能诱发心肌细胞凋亡,引起患者心脏功能障碍。
(1)阿霉素能抑制癌细胞增殖,最可能是抑制了其______过程。细胞凋亡是由______决定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1,6一二磷酸果糖(FDP)是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的中间产物,细胞中形成FDP的场所是______。临床上发现,FDP能改善心肌细胞的代谢功能,为探究FDP对阿霉素诱发的心肌细胞凋亡是否具有抑制作用,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下的实验,将心肌细胞在以下三种条件下培养。甲组:适宜培养液;乙组:适宜培养液+阿霉素;丙组:适宜培养液+FDP+阿霉素。一定时间后,统计心肌细胞的凋亡率。甲组与______组对照,可以验证阿霉素是否能诱发心肌细胞凋亡。请依据推论,填写对乙组与丙组的结果预测,若______则FDP对阿霉素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若______则FDP对阿霉素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无影响。
(3)研究人员还做了将心肌细胞放在下列条件中培养:适宜培养液+1,6一二磷酸果糖(FDP),其目的是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DNA复制和转录 基因 细胞质基质 乙 丙组的凋亡率低于乙组 丙组和乙组的凋亡率接近 1,6一二磷酸果糖能改善心肌细胞的代谢功能(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有利于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外界种种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而导致细胞死亡的现象是不利于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的,不属于细胞凋亡。
【详解】
(1)阿霉素能与DNA稳定结合,阻碍DNA解旋,最可能是抑制了其DNA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1,6一二磷酸果糖(FDP)是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的中间产物,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甲组:适宜培养液;乙组:适宜培养液阿可霉素;丙组:适宜培养液+FDP+阿可霉素。一定时间后,统计心肌细胞的凋亡率。甲组与乙组对照,可以验证阿霉素是否能诱发心肌细胞凋亡。若丙组的凋亡率低于乙组则FDP对阿霉素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若丙组和乙组的凋亡率接近则FDP对阿霉素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无影响。
(3)适宜培养液+1,6一二磷酸果糖(FDP),其目的是验证:1,6一二磷酸果糖能改善心肌细胞的代谢功能(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癌变的机理,明确细胞凋亡属于正常的生命历程,并能与细胞癌变进行区分,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解答,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日新部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日新部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