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学案及答案
展开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
课标解读 | 课标要求 | 素养达标 |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 1.结合材料,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四个基本特性。(区域认知) 2.运用资料,正确理解划分区域的指标和区域空间尺度大小。(区域认知) 3.通过资料,掌握四种区域类型及其特征。(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基础预习
一、区域的特征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一定的① 空间 范围。
2.区域的基本特性
基本特性 | 含义 | 特征 |
区域整体性 | 区域内各要素② 相互作用 、③ 相互影响 构成的一个整体 | 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包括④ 地质地貌 、⑤ 气候 、水文、生物、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要素包括⑥ 人口 、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 |
区域差异性 | 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⑦ 特性 | 区域之间的差异是⑧ 绝对 的,而区域之间的共性则是⑨ 相对 的 |
区域开放性 | 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⑩ 联系 | 现代社会,区域的⑪ 开放性 不断提高,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日益广泛 |
区域动态性 | 区域的⑫ 类型和范围 是可以变动的 | 区域种类日益丰富,区域的范围和边界亦可随之发生变化 |
易混辨析 区域基本特性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要素;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仅指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和联系。二者在含义、范围和适用角度上是有区别的。
特别提醒 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性、区域开放性和区域动态性四者之间的关系
(1)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和动态性;而开放性、动态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所以,区域的四个特性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
(2)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
二、区域的类型
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征上存在的⑬ 高度相关性 。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重的。
1.按照内部景观在⑭ 特征 上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如按照自然特征划分的区域有高原区、雨林区、季风区等,按照人文特征划分的区域有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区、稻作农业区等。
2.按照某种⑮ 内在关联特点 划分,如国际自由贸易区、大都市等。
3.按照尺度大小划分,大洲和大洋是大尺度的区域,市、县、乡、村属于中小尺度不同层次的区域。
4.按照区域性质划分
(1)自然区域: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具有相对⑯ 一致性 的区域。
(2)行政区域:国家为了进行⑰ 行政 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3)经济区域:在劳动⑱ 地域分工 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4)文化区域: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的区域,由具有某种共同⑲ 文化属性 的人群所创造,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
特别提醒 区域的空间尺度不等同于区域的面积大小,同时也体现区域的层级。一般来说,空间尺度较大的区域层级较高,面积相对较大;而同一空间尺度的区域,层级相同,但有的面积大,有的面积小。
自我诊断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 √ )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区域开放性的表现。
(2)华北平原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 )
解析:同一区域内部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属于综合指标。( × )
解析: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属于单一指标。
(4)长三角地区属于小尺度的区域。( × )
解析: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26个城市,属于中等尺度区域。
(5)文化区域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 × )
解析:文化区域由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主题 区域的特征及其类型
探究活动一 区域的特征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藏高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区域,下图为青藏高原地理要素示意图。
(1)该示意图体现了区域的哪种特征?图中各自然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
(2)青藏高原北部以高寒牧业为主,人烟稀少;东南部则以谷地农业为主,人口相对密集。这体现了区域的哪种特征?
(3)指出到青藏高原考察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答案:(1)整体性特征。地势。
(2)差异性特征。
(3)海拔较高,氧气含量偏低,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气压偏低,水的沸点低,需带高压锅等;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强,需带防晒物品;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备防寒衣物;多大风,需备防风帐篷等。
探究活动二 区域的类型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11月15日,经过8年谈判,覆盖东盟十国和中、日、韩、澳、新共15个国家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终于签署,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自贸区自此诞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之下, 的签署不仅有助于我国参与全球贸易规则制定,助力我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且有力推进了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为世界经济的复苏装上了新引擎。
(1)按照区域性质划分, 自贸区属于哪种类型的区域?
(2)在 自贸区发展中,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发展条件和方向相同吗?为什么?
(3)印度尼西亚作为 自贸区的重要成员国,其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答案:(1)经济区域。
(2)不相同。中日两国尽管为同一层级的区域,但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也不相同。
(3)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丰富的农、林和矿产资源;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知能整合
一、区域的特征
特性 | 图解(、为两个不同的区域) | 举例 | 实践意义 |
整体性 | 表现为 、 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构成一个整体 |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 | 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
差异性 | 表现为 、 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 、 之间有差异性 | 新疆长绒棉基地与陕西苹果基地间的差异性 | 各个区域既存在优势条件,也存在限制条件,因此,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域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开放性 | 表现为 、 之间的联系,能提供彼此所需 | 经济全球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
动态性 | 的范围和类型是可以变动的 | 珠江三角洲地区演变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 | 随着人们认知的提升与发展的需要而变化 |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的基本类型
类型 | 概念 | 组成或类型 | 举例 |
形式区(均质区) | 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 自然要素区域 | 高原区、平原区 |
人文要素区域 | 方言区、稻作农业区 | ||
功能区 | 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 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 城市经济区 |
2.按照区域性质划分
区域类型 | 概念 | 详情 |
自然区域 | 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 举例:各种综合自然区,如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 |
举例:部门自然地理的分区,如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土壤区、植被区、动物区 | ||
行政区域 | 国家为了进行行政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 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等 |
分类:我国基本行政区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还有特别行政区 | ||
经济区域 | 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劳动地域分工、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水平等 |
特征:较大的经济区域一般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为脉络,具有紧密的内部联系,并在宏观格局中担负着某些专门职能 | ||
分类:既有综合经济区为国民经济整体服务,也有部门经济区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枢纽等 | ||
文化区域 | 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的区域,由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 | 特征: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中,主要文化现象具有相对的一致性 |
拓展延伸 区域的内涵剖析
内涵 | 说明 |
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 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如甘肃省占有一定空间 |
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 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界线往往有过渡性特征,如干湿地区;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 |
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 每个区域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如甘肃省的干旱地区位于该省西北部,半湿润地区位于该省的东南部 |
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 如甘肃省干旱地区内部年降水量在200 毫米以下,半湿润地区内部年降水量为400\sim800毫米 |
有一定的体系结构 |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分为大尺度的区域,如东部沿海经济带;中等尺度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更小尺度的区域,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等 |
客观存在性 |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
素养培育
区域认知
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①——,②——,③——,
④—— ,⑤ —— ,⑥ ——。
(2)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形式区和 ;三个经济地带属于,判断理由是 。
(3)三个经济地带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体现了区域的—— 特征;三个经济地带的内部都有其相对 ——,但三个经济地带之间普遍存在着—— ;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体现了区域的—— 特征。
答案:(1)辽 ; 皖 ; 内蒙古 ; 桂 ; 贵(黔) ; 甘(陇)
(2)功能区 ; 形式区 ; 三个经济地带是地理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3)整体性 ; 一致性 ; 差异性 ; 开放性
解析:(1)由图可以看出,①为辽宁省,简称“辽”;②为安徽省,简称“皖”;③为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④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⑤为贵州,简称“贵”或“黔”;⑥为甘肃省,简称“甘”或“陇”。
(2)区域一般可以分为形式区和功能区;三个经济地带是根据其地理要素的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划分的,所以属于均质区,即形式区。
(3)区域的特征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动态性等,根据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随堂巩固·自我测评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该图主要反映了区域间的( )
A.连续性
B.差异性
C.相似性
D.联系性
答案: B
解析:由图可知,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面积、人口、城市化水平等要素存在明显不同,所以该图主要反映了区域的差异性。
2.江苏省三大区域间人口的主要流向及体现的区域特征分别是( )
A.苏北→苏中→苏南 开放性
B.苏南→苏中→苏北 整体性
C.苏中→苏北→苏南 差异性
D.苏南→苏北→苏中 过渡性
答案: A
解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苏南>苏中>苏北,所以人口主要流向为苏北→苏中→苏南,这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特征。
由于目的不同,人们划分区域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以气候、地形等为指标
答案: A
解析:黄河流域是黄河的集水区域,流域界线一般以山脊、山峰为界,故其划分的指标是单一的。
4.图中乙、丙、丁三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答案: C
解析:乙地位于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丁地位于渤海,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海洋污染。
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甲 都江堰
乙 苏州园林
丙 窑洞
丁 长城
5.有关各个景观所在区域类型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自然区域
B.都属于经济区域
C.四者的空间尺度大小不同
D.甲、乙属于文化区域
答案: C
解析:四景观所在区域都有人文建筑工程,不属于自然区域,同时也不属于经济区域;从景观图来看,四者的空间尺度大小不同;都江堰不属于文化区域。
6.关于甲景观所在区域人们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答案: A
解析:甲景观位于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
实践活动·科学探知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观念,产生了饮食文化的差异。
实践探知
(1)本活动以研究小组形式开展。
(2)活动内容
①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观察和体会,填写下表内容。
菜系 | 主要原料 | 饮食特色 |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
川菜 |
|
|
|
苏菜 |
|
|
|
粤菜 |
|
|
|
鲁菜 |
|
|
|
②最后整理资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菜系,把对它的认识写成散文,并配以图片向同学们展示。
答案:①示例如下:
菜系 | 主要原料 | 饮食特色 |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
川菜 | 辣椒、花椒 | 麻辣 | 气候多雨潮湿 |
苏菜 | 时鲜蔬果、海鲜 | 风味清鲜,浓而不腻,讲究造型 | 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
粤菜 | 海鲜较多 | 鲜、嫩、爽、滑 | 位于沿海地区,水产丰富 |
鲁菜 | 各类谷物、蔬果和海鲜 | 咸、鲜 | 气候温和,山川纵横,河湖交错,东部海岸线漫长,物产丰富;冬季寒冷,多将新鲜蔬菜腌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 |
答案:②略。
地理第一节 人口分布导学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节 人口分布导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的特征,区域的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一章 认识区域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2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章 认识区域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2课时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1课时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1课时学案设计,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和成长阶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